典籍中關於“樂安”的記載

蔣志格


(周)庚桑楚 《亢倉子》(明子彙本) : 子曰舉天之下吾無與樂安所取哀蛻地之謂水蛻水

(周)庚桑楚 《洞靈眞經》(四部叢刊三編景宋刻本) 新雕洞靈眞經卷第一 : 子曰舉天之下吾無與樂安所取哀 夫有楽必有哀

(春秋戰國)荀況 《荀子》(清抱經堂叢書本) 卷十一 : 莫大乎禮義人知貴生樂安而棄

(秦)呂不韋 《呂氏春秋》(四部叢刊景明刊本) 呂氏春秋第五卷仲夏紀第五 : 樂其政平也 民聞其樂安之日喜 亂世之音怨以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二十八上 : 力 富平 侯國莽曰樂安亭應劭曰眀帝更名厭次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二十八上 : 青州應劭曰和帝更名樂安 戸十一萬六千七百二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二十八上 : 古曰槐音回 樂安被陽 侯國如淳曰一作疲音罷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二十八上 : 國景帝二年為郡莽曰樂安屬青州 戸十四萬七百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二十八下 : 冀州應劭曰明帝更名樂安安帝改曰安平○劉敞曰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五十四 : 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 師古曰此傳及百官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五十四 : 曰此傳及百官表並為樂安侯而功臣表作安樂侯是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五十五 : 從大將軍獲王封蔡為樂安侯校尉李朔趙不虞公孫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六十四上 : 似淺而不雅 廼拜偃樂安皆為郎中偃數上疏言事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八十一 : 年代韋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元帝崩成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八十一 : 因稱病乞骸骨上丞相樂安侯印綬上報曰君以道徳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八十一 : 衡竟坐免初衡封僮之樂安鄉 文穎曰屬臨淮鄉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八十一 : 與屬明舉計曰案故圖樂安鄉南以平陵佰為界不足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八十一 :  郡即復以四百頃付樂安國衡遣從史之僮収取所

(漢)班固 《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一百下 : 宣元六王第五十 樂安褏褏古之文學 師古曰

(漢)蔡邕 《獨斷》(四部叢刊三編景明弘治本) 獨斷卷下 :  孝王帝帝帝 千乘樂安勃海質貞王夷王孝王帝

(漢)蔡邕 《獨斷》(四部叢刊三編景明弘治本) 獨斷卷下 : 順帝崩衝帝無子弟立樂安王子是為質帝帝偪於順

(漢)董仲舒 《春秋繁露》(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春秋繁露卷一 : 本之所樂所樂不同事樂安得不世異是故舜作韶而

(漢)伏勝 《尚書大傳》(四部叢刊景清刻左海文集本) 卷二 : 【注】鉅定澤也今屬樂安所有故縣則屬齊蠃蝸牛

(漢)高誘 《戰國策注》(士禮居叢書景宋本) 戰國策卷第八 : 至也髙宛縣名也今屬樂安也 使輕車銳騎衝雍門

(漢)韓嬰 《韓詩外傳》(四部叢刊景明沈氏野竹齋本) 詩外傳卷第七 : 莫知之也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無千

(漢)何休 《春秋公羊傳註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監本附音春秋公羊註疏序 : 孟弟子莊彭祖及顏安樂安樂弟子陰豊劉向王彥故

(漢)焦延壽 《易林》(士禮居叢書景刻陸校宋本) 卷一 : 生福祐日成修徳行惠樂安且寧 謙山險難登澗中

(漢)焦延壽 《易林》(士禮居叢書景刻陸校宋本) 卷十 : 騰上天舍宿軒轅居常樂安 艮思願所之乃令逢時

(漢)焦延壽 《易林》(士禮居叢書景刻陸校宋本) 卷十六 : 騰上天舍宿軒轅常居樂安豐崔嵬北嶽天神貴客溫

(漢)孔安國 《尚書註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尚書註疏卷第六 : 水出東郡東武陽縣至樂安千乘縣入海過郡三行千

(漢)孔安國 《尚書註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尚書註疏卷第九 : 困能謀安其居愛人而樂安存之者則我式序而敬之

(漢)孔安國 《尚書註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尚書註疏卷第十七 : 地者有蒲姑氏杜預雲樂安博昌縣北有蒲姑城是蒲

(漢)劉熙 《釋名》(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書棚本) 釋名卷第八 : 還祭於殯宮曰虞謂虞樂安神使還此也又祭曰卒哭

(漢)劉熙 《釋名疏證》(清經訓堂叢書本) 卷八 : 還祭於殯宮曰虞謂虞樂安神使還此也 儀禮有士

(漢)劉熙 《釋名疏證補》(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 卷八 : 還祭於殯宮曰虞謂虞樂安神使還此也 畢沅曰儀

(漢)劉向 《説苑》(四部叢刊景明鈔本) 說苑卷十九 : 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是故聖

(漢)劉珍 《東觀漢記》(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三帝紀三 : 玄孫千乘貞王之曾孫樂安王孫渤海王子也年八歲

(漢)劉珍 《東觀漢記》(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十三列傳八 : 案範書本傳歙字王思樂安千乗人 其先和伯從伏

(漢)劉珍 《東觀漢記》(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十六列傳十一 : 君高 案範書本傳長樂安臨濟人 少篤學治歐陽

(漢)司馬遷 《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二十四 : 慢疏也繁文多也康和樂安也言人君道徳綽和疏易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 : 司空西曹掾屬時有薦樂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太祖闢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 : 勢可料度也北方吏民樂安厭亂服化已久守善者多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 : 好倡優是説作靡靡之樂安濮上之音上天不蠲眷然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 : 方之馬王不亦遠哉 樂安任昭先淳粹履道內敏外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 :  昭先名嘏別傳曰嘏樂安博昌人世為著姓夙智性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二十九魏書二十九 : 周宣傳 周宣字孔和樂安人也為郡吏太守楊沛夢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四十七吳書二 : 範平鄱陽會稽程普討樂安太史慈領海昏韓當周泰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五十五吳書十 : 徵江夏還過豫章別討樂安樂安平定代太史慈備海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五十五吳書十 : 夏還過豫章別討樂安樂安平定代太史慈備海昬與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五十五吳書十 : 勳破黃祖還討鄱陽領樂安長山越畏服後以中即將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六十四吳書十九 : 絕自投於水更相蹈藉樂安太守桓嘉等同時並沒死

(晉)杜預 《春秋釋例》(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六 :  姑棼 闕 貝丘 樂安博昌縣南有地名貝丘 

(晉)杜預 《春秋釋例》(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六 :  九年乾時 時水在樂安界歧流旱即竭涸故曰乾

(晉)杜預 《春秋釋例》(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六 : 晉書地理志東朝陽屬樂安國不屬濟南郡 二十八

(晉)杜預 《春秋釋例》(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七 :  平原鬲縣 斟灌 樂安夀光縣東南有灌亭 斟

(晉)杜預 《春秋釋例》(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七 : 西北有岐山 蒲姑 樂安愽昌縣西北蒲姑城 亳

(晉)杜預 《春秋釋例》(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七 : 東平至濟北經濟南至樂安愽昌縣入海 案隠三年

(晉)杜預 《春秋釋例》(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七 : 平漁陽章武渤海樂陵樂安北海東萊城陽東海廣陵

(晉)杜預 《春秋釋例》(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七 : 界蓋其東至於海當盡樂安北海之東界也又案晉書

(晉)杜預 《春秋釋例》(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七 :  出齊國臨淄縣北經樂安博昌縣南界西入時水 

(漢)司馬遷 《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二 : 獵沛邱 集解杜預曰樂安博昌縣南有地名貝邱正

(漢)司馬遷 《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二 : 曰乾時齊地也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涸竭故曰乾

(漢)司馬遷 《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四十 : 音宦蓋一作益益縣在樂安蓋縣在泰山濟北盧縣有

(漢)司馬遷 《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九十四 : 人也 集解徐廣曰今樂安臨濟縣也正義淄州髙苑

(漢)司馬遷 《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九十六 : 相死匡君代為丞相封樂安侯以十年之間不出長安

(漢)司馬遷 《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一百七 : 兄王信也㤗山有蓋縣樂安有益縣也 南鄉自坐東

(漢)司馬遷 《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一百九 : 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 索隱中音丁仲反率

(漢)司馬遷 《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一百十一 : 王以千六百戶封蔡為樂安侯校尉李朔校尉趙不虞

(漢)司馬遷 《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一百十一 : 軍從大將軍有功封為樂安侯已為丞相坐法死將軍

(漢)荀悅 《漢紀》(四部叢刊景明嘉靖刻本) 前漢孝成皇帝紀一卷二十四 : 丁丑丞相匡衡免初封樂安鄕侯以關陌為界初元年

(漢)荀悅 《漢紀》(四部叢刊景明嘉靖刻本) 前漢孝成皇帝紀一卷二十四 : 所郡即復以四百頃付樂安鄕侯衡收租穀有司奏衡

(漢)嚴遵 《道德指歸論》(明津逮秘書本) 卷四 : 靜魂魄無事樂無樂之樂安無欲之慾生不枉神死不

(漢)佚名 《太平經》(明正統道藏本) 卷九十 : 知何從得發乎治國欲樂安之不得大賢事之何從得

(漢)佚名 《太平經》(明正統道藏本) 卷九十二 : 不復為邪偽也眞人慾樂安天地道使疾正最以三道

(漢)應劭 《風俗通義》(明萬曆兩京遺編本) 十反第五 : 度即活出之○高唐令樂安周糾孟玉為大將軍掾弟

(漢)應劭 《風俗通義》(明萬曆兩京遺編本) 恠怪神第九 : 歷載彌久莫之匡糾唯樂安太傅陳蕃濟南相曹操一

(三國)何晏 《論語註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論語註疏解經序 : 畿無國邑孫邕字宗儒樂安青州人也晉書鄭沖字文

(三國)康僧鎧 《大無量壽經》(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佛説無量壽經捲上 : 悅清淨 已到我國快樂安隱幸佛信明 是我眞證

(三國)諸葛亮 《諸葛武侯文集》(清正誼堂全書本) 諸葛武侯文集卷之三 : 虛九度濟南入危一度樂安入危四度東萊入危九度

(晉)常璩 《華陽國志》(四部叢刊景明鈔本) 華陽國志卷第十中 : 七篇帝善之拜諌大夫樂安相後與劉珍共撰漢記孫

(晉)杜預 《春秋釋例》(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七 : 漢置北海郡晉為北海樂安二國之地兼置青州領郡

(晉)杜預 《左傳杜林合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五 : 棼貝丘皆齊地田獵也樂安博昌縣南有地名貝丘○

(晉)杜預 《左傳杜林合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五 : 諱之乾時齊地時水在樂安界歧流旱則竭涸故曰乾

(晉)杜預 《左傳杜林合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四 : 自滎陽東過魯之西至樂安入海○洮吐刀反傅音附

(晉)杜預 《左傳杜林合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五 : 侯仲康之子後相所依樂安夀光縣東南有灌亭北海

(晉)杜預 《左傳杜林合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三十七 : 也 林二國在東方杜樂安博昌縣北有蒲姑城○蒲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卷第三 : 經濟北東北經濟南至樂安博昌縣入海案檢水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卷第八 : 棼貝丘皆齊地田獵也樂安博昌縣南有地名貝丘○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卷第八 : 諱之乾時齊地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乾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卷第十 : 至濟北東北經濟南至樂安博昌縣入海案高平東平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卷第十 : 平東平魯西界也濟南樂安齊竟內也指言魯濟故疑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卷第十二 : 平漁陽章武渤海樂陵樂安北海東萊城陽東海廣陵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卷第十二 : 西界其東至於海當盡樂安北海之東界也 南至於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卷第十七 : 自熒陽東過魯之西至樂安入海○洮吐刀反傅音附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卷第二十九 : 之以遊田○樂音洛下樂安同 樹之詐慝以取其國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卷第二十九 : 侯仲康之子後相所依樂安壽光縣東南有灌亭北海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卷第四十五 : 蒲姑商奄吾東土也 樂安博昌縣北有蒲姑城○蒲

(晉)杜預 《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卷第四十五 : 水出齊國臨淄縣北經樂安博昌縣南界西入時水釋

(晉)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四部叢刊景宋本) 莊公第三 : 棼貝丘皆齊地田獵也樂安愽昌縣南有地名貝丘棼

(晉)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四部叢刊景宋本) 莊公第三 : 諱之乾時齊地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乾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十四後趙録四 : 馮翊與章武王斌相持樂安王韜等率騎犄句大之後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十五後趙錄五 : 揆淫虐無道河間公宣樂安公韜皆有寵於虎疾之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十六後趙錄六 : 運糓豆千一百萬斛於樂安城以供 一作 軍徵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十六後趙錄六 : 將軍鄧恆將兵數萬屯樂安治攻具為取燕之計是嵗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十九後趙錄九 : 四月劉顯殺祗及丞相樂安王炳太保張舉太宰趙鹿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二十二後趙錄十二 : 閭訓 薛閭訓字祖明樂安人也仕晉為主簿後沒於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二十五前燕錄三 : 趙將鄧恆將兵數萬屯樂安將為攻取之計畏霸終不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二十七前燕錄五 : 封子臧 一作鹹 為樂安王亮為渤海王溫為帶方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二十七前燕錄五 : 司馬恪統司空陽騖及樂安王臧率兵拒之晉師敗績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二十七前燕錄五 : 空陽騖討髙昌於東燕樂安王臧攻李歴於濮陽騖攻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二十九前燕録七 : 林渚溫軍大振暐復遣樂安王臧統諸軍拒溫臧不能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二十九前燕録七 : 㨗走未晩也乃以垂代樂安王臧為使持節南討大都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二十九前燕録七 : 師受之暐遣衛大將軍樂安王臧城新樂破秦兵於石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二十九前燕録七 : 納秦兵暐與上庸王評樂安王臧定襄王淵左衞將軍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三十前燕録八 : 之任不當其人謂暐兄樂安王臧曰今南有遺晉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三十六前秦録四 : 師而受之燕衛大將軍樂安王慕容臧率精卒十萬將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三十八前秦録七 : 冀民撲除之秋八月以樂安男朗為使持節都督青徐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四十一前秦錄九 : 鎭東將軍青州刺史封樂安男朗固辭不得已起而就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四十二前秦録十 : 在堅末年復見於青州樂安男朗尋之入於海島 僧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四十三後燕録一 : 軍鄧恆率眾數萬屯於樂安營攻取之備垂戍徒河與

(晉)常璩 《華陽國志》(四部叢刊景明鈔本) 華陽國志卷第十下 : 長君太后欲專權乃立樂安王為質帝質帝崩太后復

(晉)常璩 《華陽國志》(四部叢刊景明鈔本) 華陽國志卷第十二 : 而不悉行事也 文才樂安相李尤字伯仁 雒人也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九魏書九 : 五百六日一千 濟南樂安黃巾徐和司馬俱等攻城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九魏書九 : 門侈盛於時 威弟惠樂安太守 文章敍錄曰惠字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九魏書九 : 辯駮事多見從遷燕相樂安太守年三十七卒 惠弟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一魏書十一 : 國淵傳 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也師事鄭玄 玄別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一魏書十一 : 為賊所殺譚更以統為樂安太守譚復欲攻尚脩諫曰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一魏書十一 : 譚於南皮脩時運糧在樂安聞譚急將所領兵及諸從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一魏書十一 : 實 以脩為督軍糧還樂安譚之破諸城皆服唯管統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一魏書十一 : 破諸城皆服唯管統以樂安不從命太祖命脩取統首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二魏書十二 : 相軍事海賊郭祖寇暴樂安濟南界州郡苦之太祖以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二魏書十二 : 夔前在長廣有威信拜樂安太守到官數月諸城悉平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三魏書十三 : 脩己以安百姓則天下樂安者歸德唱亂者先亡矣明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三魏書十三 : 喪紀輕重凡百餘篇時樂安孫叔然 臣松之案叔然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五魏書十五 : 以為能累遷九江東平樂安太守並有治跡坐與督軍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六魏書十六 : 人皆恕之同班友善 樂安廉昭以才能拔擢頗好言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六魏書十六 : 守陳國吳瓘清河太守樂安任燠京兆太守濟北顏斐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十七魏書十七 : 將軍別擊黃巾破之定樂安郡從圍鄴鄴定從擊袁譚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 : 世然殊不及文舒也 樂安太守譙國夏侯惠 惠淵

(晉)陳壽 《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 : 遷亭公主會嘉平中以樂安太守與吳戰於東關軍敗

(晉)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四部叢刊景宋本) 僖下第七 : 自熒陽東過魯之西至樂安入海洮吐刀切傅音附盡

(晉)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四部叢刊景宋本) 襄元第十四 : 樂之以遊田樂音洛下樂安同 樹之詐慝以取其國

(晉)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四部叢刊景宋本) 襄元第十四 : 侯仲康之子後相所依樂安壽光縣東南有灌亭北海

(晉)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四部叢刊景宋本) 昭三第二十二 : 蒲姑商奄吾東土也 樂安博昌縣北有蒲姑城蒲如

(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 《摩訶僧祇律》(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摩訶僧祇律卷第二 : 自然飛行禪悅為食快樂安隠轉食地味時彼眾生未

(晉)郭璞 《山海經傳》(四部叢刊景明成化本) 海內東經第十三 : 至髙平東北經濟南至樂安博昌縣入海今碣石也諸

(晉)陶潛 《搜神後記》(明津逮秘書本) 卷五 : 無不皆見 晉太元中樂安髙衡為魏郡太守戍石頭

(晉)陶潛 《搜神後記》(明津逮秘書本) 卷六 : 然不見坦之尋亦卒 樂安劉池茍家在夏口忽有一

(晉)陶潛 《陶淵明集》(宋刻遞修本) 陶淵明集卷第十 : 義窮理盡性也 徵士樂安冉璆字孟玉 狀璆體清

(晉)陶潛 《陶淵明集》(宋刻遞修本) 陶淵明集卷第十 : 之字彥國沙門於法龍樂安光逸字孟祖 右晉中朝

(晉)陶潛 《箋注陶淵明集》(四部叢刊景宋巾箱本) 卷十 : 義窮理盡性也 徴士樂安冉璆字孟玉 狀璆體清

(晉)陶潛 《箋注陶淵明集》(四部叢刊景宋巾箱本) 卷十 : 之字彥國沙門於法龍樂安光逸字孟祖 右晉中朝

(晉)袁宏 《後漢紀》(四部叢刊景明嘉靖刻本) 後漢孝安皇帝紀卷十六 : 者與貧民五月丙申立樂安侯子延平為淸河王六月

(晉)袁宏 《後漢紀》(四部叢刊景明嘉靖刻本) 後漢孝安皇帝紀卷十六 : 欷太后久執朝政從樂安侯康內懼盛滿數上書諫

(晉)袁宏 《後漢紀》(四部叢刊景明嘉靖刻本) 後漢孝安皇帝紀卷十七 : 與閻後同産故得免以樂安侯康賢而有行徵為太僕

(晉)袁宏 《後漢紀》(四部叢刊景明嘉靖刻本) 後漢孝質皇帝紀卷二十 : 帝生千乘貞王伉伉生樂安夷王胡胡生嗣王鴻鴻生

(南北朝)鮑照 《鮑明遠集》(四部叢刊景宋本) 鮑氏集卷第六 : 金石質吾有犬馬病憂樂安可言離㑹孰能定欽哉慎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八前趙錄八 : 鈍少言好學修潔師事樂安孫炎沉精積思不捨晝夜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十三後趙録三 : 欲單騎歸朝邵續之弟樂安內史洎勒兵不聼洎復欲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十四後趙録四 : 前鋒將軍司校尉封樂安王遵齊王鑒代王苞樂平

(南北朝)迦葉摩騰 《妙法蓮華經》(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 義而説偈言 菩薩常樂安隠説法於清淨地 而施

(南北朝)迦葉摩騰 《大智度論》(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大智度論卷二十三 : 無處得免雖有好國豐樂安隱多為諸煩惱所惱則不

(南北朝)迦葉摩騰 《大智度論》(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大智度論卷七十三 : 為一切眾生故自捨身樂安隱眾生有所利益不求果

(南北朝)迦葉摩騰 《大智度論》(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大智度論卷九十七 : 其城縱廣十二由旬豐樂安靜人民熾盛五百巿裡街

(南北朝)迦葉摩騰 《大智度論》(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大智度論卷九十八 : 其城縱廣十二由旬豐樂安靜甚可喜樂人民熾盛百

(南北朝)賈思勰 《齊民要術》(四部叢刊景明鈔本) 齊民要術卷第九 : 著中並佳也 食經曰樂安令徐肅蔵法 取越

(南北朝)江淹 《江文通集》(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 卷十 : 淹甞雲人生當適性為樂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後之名

(南北朝)江淹 《江文通集註》(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 卷一 : 疏言時務上召見乃拜樂安皆為郎中 金閨之諸彥

(南北朝)江淹 《江文通集註》(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 卷十 : 淹嘗雲人生當適性為樂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後之名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五 : 國和帝永元七年改為樂安郡故齊地 案近刻訛作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五 : 理志曰侯國也王莽曰樂安亭 案近刻訛作安樂亭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八 : 十年滅之城東門外有樂安任照先碑濟南郡治也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八 : 帝二年為郡王莽更名樂安 案此下近刻衍郡字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八 : 案此下近刻衍有字 樂安太守治晏謨齊記曰有南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八 : 作此 濟水又東北逕樂安縣故城南 案此十二字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八 : 指此為博昌北城非也樂安與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八 : 北薄姑去齊城六十里樂安越水差遠驗非尤明班固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八 : 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樂安縣應劭曰取休令之名矣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八 : 郭景純曰濟自滎陽至樂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濟水仍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十三 : 是辯章郎彭城張僧達樂安蔣少遊筆 案近刻訛作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四十三後燕録一 : 制人但除上庸王評及樂安王臧餘無能為矣垂曰骨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四十三後燕録一 : 將舊騎詐為出獵遂奔樂安王臧於石門猛表令叛狀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五十後燕録八 : 無所復審遂將舊騎奔樂安王臧於石門暐以令叛而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五十二後燕錄十 : 將軍右司馬父樊石虎樂安太守左中郎將先少好學

(南北朝)崔鴻 《十六國春秋》(明萬曆刻本) 卷九十五北涼録二 : 內外聴焉又使大將軍樂安王 一作長樂王 稽敬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 五月辛卯改千乘國為樂安國 千乘故城在今淄州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 城在今淄州高苑縣北樂安故城在今青州博昌縣南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五孝安帝紀第五 : 王虎威薨五月丙申封樂安王寵子延平為清河王丁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五孝安帝紀第五 : 丙午葬和熹皇后丁未樂安王寵薨戊申追尊皇考清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五孝安帝紀第五 :  齊王無忌北海王普樂安王延來朝壬辰宗祀五帝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六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 差 二年春正月戊申樂安王鴻來朝丁卯常山王章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六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 祖父千乘貞王伉祖父樂安夷王寵父勃海孝王鴻母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六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 以次賞進五月庚寅徙樂安王為勃海王海水溢戊申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六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 戊申使謁者案行收葬樂安北海人為水所漂沒死者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七孝桓帝紀第七 : 王鴻薨 章帝曾孫也樂安夷王寵之子質帝之父也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十六鄧寇列傳第六 : 原王勝無嗣鄧太后立樂安王寵子得為平原王 帝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二十五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 : 失賞賜恩禮寵異焉遷樂安相 章帝孫千乘王寵相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二十五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 : 相也和帝改千乘國為樂安國故城在今淄州高苑縣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三十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 遷武陵太守轉守桂陽樂安二郡所在稱之時靈帝欲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三十五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 : 清河崔琰著名於世又樂安國淵任嘏 慮字鴻豫基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二十四 : 國都高邑徐廣音義曰樂安有高苑城故俗謂之東苑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二十四 : 側城西注京相璠曰今樂安博昌縣南界有時水西通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二十四 : 無水杜預亦云時水於樂安枝流旱則竭耗為春秋之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二十六 : 都為侯國繩水又西逕樂安南博昌縣故城南應劭曰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二十六 : 又曰水出臨淄縣北逕樂安博昌南界西入時水者也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五 : 國和帝永元七年改為樂安郡故齊也伏琛曰千乘城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十年滅之城東門外有樂安任照先碑濟南治也漢文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帝二年為郡王莽更名樂安郡其水又北逕巨合城東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故地理風俗記雲有樂安太守治晏謨齊記曰有南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作比 濟水又東北逕樂安縣 今屬青州府 故城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姑利縣俱南直臨淄而樂安故城在博昌縣東北則此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指此為博昌北城非也樂安與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北薄姑去齊城六十里樂安越水差逺驗非尤明班固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樂安縣應邵曰取休令之名矣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有利縣故城此後應接樂安縣經文 地理志曰齊郡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雲按渤海在今青州府樂安縣東北一百三十里東接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光縣界北接利津縣界樂安本漢廣饒鉅定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新城青州之高苑博興樂安諸縣界中皆禹貢濟水入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郭景純曰濟自滎陽至樂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濟水仍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平長山新城高苑博興樂安諸縣皆古濟水所行而大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 書曰四方無虞 百姓樂安明公建立聖主光隆漢祚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傳第四十五 : 伏胡永元七年改國名樂安立二十八年薨是為夷王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傳第四十五 : 質帝立梁太后下詔以樂安國土卑溼租委鮮薄改封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傳第四十五 : 薨亦無子鄧太后復立樂安王寵子延平為清河王是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傳第四十五 : 於京師無子鄧太后立樂安夷王寵子得為平原王奉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 擇立之 冀不從乃立樂安王子纘年八歲是為質帝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 六郡其五有黨 濟南樂安齊國東萊平原北海六郡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 表薦徵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 續漢志曰樂安本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 樂安太守 續漢志曰樂安本名千乘和帝更名也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七十九上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 : 歙傳 歐陽歙字正思樂安千乘人也自歐陽生傳伏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七十九上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 : 牟長傳 牟長字君高樂安臨濟人也其先封牟春秋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八十上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 尤上書諫爭順帝立遷樂安相年八十三卒所著詩賦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八十一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 陵太守有理名中子逢樂安太守少子襃力行好學不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一百五五行志第十五 : 本初元年五月海水溢樂安北海溺殺人物是時帝幼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一百五五行志第十五 : 古今注曰樂安雹如杅殺人京房佔曰夏雨雹天下兵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一百十二郡國志第二十二 : 四 青州 濟南平原樂安北海東萊齊國 荊州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一百十二郡國志第二十二 : 次本富平明帝更名 樂安國 高帝西平昌置為千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一百十二郡國志第二十二 : 伐衞懿公 千乘高菀樂安博昌有薄姑城 古薄姑

(南北朝)範曄 《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卷一百十八百官志第二十八 : 得齊國北海東萊濟南樂安凡五郡獻帝春秋曰孫權

(南北朝)弗若多羅共羅什 《十誦律》(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十誦律卷第十五 : 念我等隨佛行當得豐樂安隱佛遊行到一林中欲宿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十四 : 世謂之小濡水也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十四 : 南入海濡水東南流逕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瀆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二十四 : 訛作邑 徐廣音義曰樂安有高苑城故俗謂之東高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二十四 : 側城西注京相璠曰今樂安博昌縣南界有時水西通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二十四 : 無水杜預亦云時水於樂安枝流旱則竭涸 案近刻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二十六 : 都為侯國澠水又西逕樂安博昌縣故城南 案樂安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二十六 : 安博昌縣故城南 案樂安下近刻衍南字 應劭曰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卷二十六 : 又曰水出臨淄縣北逕樂安博昌南界西入時水者也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五 : 國和帝永元七年改為樂安郡故齊也伏琛曰千乘城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八 : 十年滅之城東門外有樂安任照先碑濟南治也漢文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八 : 帝二年為郡王莽更名樂安郡其水又北逕巨合城東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八 : 濟故地理風俗記雲有樂安太守治晏謨齊記曰有南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八 : 北也 濟水又東北逕樂安縣故城南 伏琛齊記曰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八 : 指此為博昌北城非也樂安與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八 : 北薄姑去齊城六十里樂安越水差遠驗非尤明班固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八 : 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樂安縣應劭曰取休令之名矣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八 : 郭景純曰濟自滎陽至樂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濟水仍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十三 : 是辯章郎彭城張僧達樂安蔣少遊於堂南對白臺臺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十四 : 世謂之小濡水也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卷十四 : 南入海濡水東南流逕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自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經濟北東北經濟南至樂安博昌縣入海郭璞注山海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清河仍經高苑縣北至樂安縣入海及金皇綂中縣令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博興合時水又東北至樂安由馬車瀆入海 瀆在縣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 : 漢志應劭曰明帝更名樂安今雲樂成誤 安帝延光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三 : 本作郎 彭城張僧達樂安蔣少逰於堂南對白臺臺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四 : 世謂之小濡水也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四 : 南入海濡水東南流逕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自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四 : 國都髙邑徐廣音義曰樂安有髙苑城故俗謂之東苑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四 : 側城西注京相璠曰今樂安博昌縣 今為青州府博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四 : 無水杜預亦云時水於樂安枝流旱則竭涸為春秋之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縣故城南 城在今樂安縣東北 徵和 四年漢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饒縣故城南 城亦在樂安縣東北漢廣饒巨澱二縣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千乗厯代因之金改曰樂安元和志淄水南去千乗縣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馬車瀆水注之 在今樂安縣東北齊乗雲今樂安高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樂安縣東北齊乗雲今樂安高家港也縣志雲在縣東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都為侯國澠水又西逕樂安南 疑作國 博昌縣故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又曰水出臨淄縣北逕樂安博昌南界西入時水者也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裡有琅槐鄉故縣也今樂安縣東北一百十里琅槐故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南嶽陽山厯臨淄博興樂安至壽光縣北由清水泊入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裡 據琅槐故城在今樂安縣界則淄水入海不當在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城在今博興縣東隋改樂安曰博昌五代唐曰博興元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姑利縣俱南直臨緇而樂安故城在博昌縣東北則此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郭景純曰濟自滎陽至樂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濟水而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 : 五年 一清按漢志作樂安誤也當以續志酈注正之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三 : 是辯章郎彭城張僧逹樂安蔣少逰於 一清按下有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三 : 文魏書藝術蔣少逰樂安博昌人慕容白曜之平泉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四 : 世謂之小濡水也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四 : 南入海濡水東南流逕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自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四 : 水從塞外來東南流逕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又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四 : 縣碣石山而南入於海樂安亭者蓋即今樂亭縣東北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十四 : 蓋即今樂亭縣東北之樂安故城也絫縣在其南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四 : 音義曰樂安有髙宛城故俗謂之東髙宛也 一清按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四 : 側城西注京相璠曰今樂安博昌縣南界有時水西通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四 : 無水杜預亦云時水於樂安枝流旱則竭涸為春秋之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志北海郡有益縣續志樂安國下雲益侯國故屬北海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四年封 繩水又西逕樂安博昌縣故城南應劭曰昌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又曰水出臨淄縣北逕樂安博昌南界西入時水者也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安平故城北又東北逕樂安城東又北至馬車瀆合時

(南北朝)酈道元 《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十六 : 十里沙石迅急東北至樂安境與時水同入海與汶判

(南北朝)劉敬叔 《異苑》(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臨海樂安章沉 一作汎 年二十餘死經數日將斂


(南北朝)劉敬叔 《異苑》(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 故處 晉鹹寧中鄱陽樂安有人姓彭世以射獵為業

(南北朝)劉勰 《文心雕龍輯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二 :  哀策 文章縁起漢樂安相李尤作和帝哀策 執

(南北朝)劉義慶 《世説新語》(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 世説新語捲上之下 : 中鍾雅 晉陽秋曰讓樂安人諸任之後隨蘇峻作亂

(南北朝)劉義慶 《世説新語》(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 世説新語卷之下 : 百官名曰蕭輪字祖周樂安人劉謙之晉紀曰輪有才

(南北朝)劉義慶 《世説新語》(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 世説新語卷之下 : 令言彭城叢亭人祖瑾樂安長父甝魏洛陽令納歷司

(南北朝)劉義慶 《世説新語》(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 世説新語卷之下 : 人名曰澄父乂第三取樂安任氏女生澄 急捉衣

(南北朝)劉義慶 《世説新語》(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 世説新語卷下之上 : 晉諸公賛曰愷字元裒樂安博昌人有雅識國幹萬幾

(南北朝)劉義慶 《世説新語》(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 世説新語卷下之下 : 人荀氏家傳曰隱祖昕樂安太守父嶽中書郎隱與陸

(南北朝)劉義慶 《世説新語》(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 世説新語卷下之下 : 為柔集敘曰柔字世遠樂安人才理清鮮安行仁義㛰

(南北朝)劉義慶 《世説新語》(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 世説新語卷下之下 : 百官名曰任瞻字育長樂安人父琨少府卿瞻歷謁者

(南北朝)求那跋陀羅 《雜阿含經》(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 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今我如是得

(南北朝)求那跋陀羅 《雜阿含經》(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 : 相映障知一切世間 樂安慰一切唯願世尊說 雲

(南北朝)求那跋陀羅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 習煩惱愚 味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 

(南北朝)求那跋陀羅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 : 念想如來本願以三味樂安眾生故無有惱亂猶如恆

(南北朝)任昉 《文章緣起》(明夷門廣牘本) : 楊元伯行狀 哀策漢樂安相李尤作和帝哀策 哀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十八志第八 : 袞冕之服四年又詔趙樂安燕土服散騎常侍之服十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二十九志第十九 : 陽鹹寧五年木連理生樂安臨濟 晉武帝太康元年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二十九志第十九 : 三年二月壬寅白鼠見樂安青州刺史沈文秀以獻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三志第二十三 : 武琅邪傷麥庚寅河東樂安東平濟陰弘農濮陽齊國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三志第二十三 : 臨菑長廣不其等四縣樂安梁鄒等八縣琅邪臨沂等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 二漢志晉太康地誌無樂安令晉康帝分始豐立 永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 屬泰山晉太康地誌屬樂安孝武大明五年改為長新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 令舊郡晉安帝併為縣樂安令新立茹由令新立 安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 年以豫部蠻民立茹由樂安光城雩婁史水開化邊城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 所立八年復省後復立樂安令茹由令光城令此三縣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 隱地道無葛陽令吳立樂安男相吳立 臨川內史吳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 屬濟南晉太康地誌屬樂安著令漢舊縣土鼓令漢舊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 縣至晉並曰東平陵 樂安太守漢高立名千乘和帝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 甘露三年復明帝更名樂安安帝延光中改曰安平晉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 : 立新興郡以晉昌之長樂安晉延壽安樂屬魏興郡宣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四十三列傳第三 : 全隨從兄履之為臨海樂安縣嘗行經山中見黑龍長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五十列傳第十 : 為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寧遠將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五十三列傳第十三 : 永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揚威將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五十三列傳第十三 : 為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輔國將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五十七列傳第十七 : 邑五百戶固讓不許封樂安縣伯邑三百戶國秩吏力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五十七列傳第十七 : 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樂安縣開國伯興宗忠恪立朝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六十五列傳第二十五 : 恬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揚烈將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七十四列傳第三十四 : 運伏誅任薈之字處茂樂安人也歷世祖南平王鑠撫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七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 難宜蒙殊報秀之可封樂安縣伯食邑六百戶師伯平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七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 日陷城虜天水公又攻樂安城建威將軍平原樂安二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七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 樂安城建威將軍平原樂安二郡太守分武都與卜天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十八 : 虜靑州刺史張淮之於樂安淮之棄城走先是猛與斌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十八 : 猛與斌參軍傅融分取樂安及碻磝樂安水道不通先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十八 : 傅融分取樂安及碻磝樂安水道不通先幷定碻磝至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十八 : 先幷定碻磝至是又克樂安旣而攻圍滑臺不拔斌追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十八 : 樂安渤海二郡太守崔勳之出州故順則因虛竊據勳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 以平桂陽王休範功封樂安縣男食邑三百戶建平王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八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 海據城以拒文秀平原樂安二郡太守王玄默據琅邪

(南北朝)沈約 《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九十七列傳第五十七 : 天子陛下諸佛世尊常樂安隱三達六通為世間道是

(南北朝)釋寳唱 《比丘尼傳》(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卷四 : 十天監十二年卒也 樂安寺釋惠暉尼傳十二 慧

(南北朝)釋寳唱 《比丘尼傳》(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卷四 : 聽遂其志十八出家住樂安寺從斌濟柔次四法師聽

(南北朝)釋寳唱 《比丘尼傳》(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卷四 : 遠施時有不洩者改緝樂安寺莫不新整年七十三天

(南北朝)釋慧皎 《高僧傳》(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卷十一 : 訖蘭問住在何處答雲樂安縣韋卿山久服風問今與

(南北朝)釋僧祐 《釋迦譜》(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卷一 : 風雨以時又無盜賊快樂安隱皆是太子福德力故時

(南北朝)曇無讖 《大般涅槃經》(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 爾時世界廣博嚴淨豐樂安隱人民熾盛無有飢渴如

(南北朝)曇無讖 《大般涅槃經》(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一 : 飲食國土飢饉恐怖豐樂安隱之事善男子是名菩薩

(南北朝)曇無讖 《大般涅槃經》(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九 : 不孝不知報恩常以安樂安樂於我而我背恩反斷其

(南北朝)魏收 《魏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三帝紀第三 : 定王加衞大將軍範為樂安王加中軍大將軍健為永

(南北朝)魏收 《魏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四上帝紀第四上 : 督諸軍救遼西丙寅以樂安王範為假節加侍中都督

(南北朝)魏收 《魏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卷四上帝紀第四上 : 三月丁卯詔衞大將軍樂安王範遣雍州刺史葛那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