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很美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文人交口稱讚的一篇散文名作。究其原因,便是陶淵明筆下美麗而寧靜的桃花源,滿足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自《桃花源記》問世以後,便陸續有文人根據它的意境創作出文學作品。最典型的便是詩歌,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寫過一首《山中問答》。

唐詩中很美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其中就有這樣的詩句,“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桃花溪》,便是唐代詩人張旭借《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我們都知道張旭是以書法聞名於世,並沒有什麼詩名,但是他的這首28字小詩,卻贏得了《唐詩三百首》編選者孫洙的推崇,說它“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唐詩中很美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桃花溪》是張旭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寫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就是唐朝由繁盛走向衰敗的時候。所以與陶淵明的心境一樣,張旭這首詩正是通過對桃花溪幽美景色的描寫和對漁人的詢問,抒發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全詩構思婉曲,情韻悠長,意境很美,頗有詩情畫意之妙。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張旭的這首《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唐詩中很美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首先,“桃花溪”為水名,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桃花溪兩岸多桃林,每到暮春時節,便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裡為背景的。由於詩人是借《桃花源記》的意境來抒發情感,所以我們要知道這裡的《桃花溪》和《桃花源記》很有可能不是一個地方。不過這不影響我們欣賞詩中的美景。


唐詩中很美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詩的第一句“隱隱飛橋隔野煙”,即桃花溪上有一座隱隱約約的高橋,橫架在雲煙之上。很顯然,張旭這裡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朦朦朧朧,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溪。我們可以想象詩人立足於深山野谷中,看遠處雲煙繚繞,忽隱忽現、似有似無的一座高橋,吸引著詩人迫切地想要前去一觀。於是便順理成章地有了下句對漁人的詢問。

“石磯西畔問漁船”,即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石磯”,指水中積石或水邊突出的岩石、石堆。如果說第一句詩純粹是寫景,那麼第二句詩便是將漁人和詩人自己也融入到了景中。這一問,不僅開拓了桃花溪的景色寬度,還將詩人迫切想要一探仙境般景色的人物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這也是詩人迫切想要追求美好生活的暗示。

唐詩中很美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然後,我們來看詩的三四句“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即我看到一片片桃花瓣隨著清澈的溪水不斷漂出,卻不知道通往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麼地方呢?顯然,這兩句詩是張旭詢問漁人的問題。從其意思來看,詩人沒有給出我們答案,即他最後有沒有找到那個世外桃源,我們是不知道的。而這正是此詩絕妙的地方。

唐詩中很美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正所謂言盡而意無窮,透過這兩句詩,我們便能夠感受到張旭迫切向往美好生活,卻又渺茫難求的心情。而普天之下有這種心情的又何止是張旭一人,所以從某方面來說,它的意義非凡。相對於長達320字的《桃花源記》來說,張旭這首短短28個字的小詩,因此也就不同凡響了起來。難怪孫洙說它“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