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正德堂】家族家教家風系列之三

一個會寧農民的苦難生活!

馬進能

深度好文,強烈推薦,一個初中未畢業、地地道道農民的苦難生活!會寧【正德堂】家族家教家風系列之三

苦難日子的煎熬

歷史的車輪讓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的發展讓社會不斷與時俱進,也讓人的思想不斷更新!回首往事,感慨萬千……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和異樣的境遇,但陽光永遠燦爛,未來依舊美好,讓我們在充滿陽光的雙眸裡,共同托起一個未來的憧憬。

人總是在社會見聞中成長。看過的歷史、聽過的故事、遙遠的回憶,總讓人回味,心生感悟……

近的,聽過父輩們的講述,想起慈祥的祖父在世時,常給我們說起他的人生經歷。祖父一生勤勞忠厚,因為祖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所以他的人生經歷大多數以耕田種地、撫養兒女的艱難為話題。祖父在生活艱難的時代撫育了六個兒女,可以說是艱辛備至,功德無量。

祖父經常說起他六七十年代的過喝,為了一個家他曾乞討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祖父說他在一次要饃饃歸來的途中。天色已晚,在路過一個溝邊的小路上,因為山路崎嶇,也沒有燈光照明,只能摸索著踉蹌行走。突然,腳下一滑,不慎將好心人施捨的谷面饃饃從籃子裡掉出,滾落到了山溝裡。祖父急壞了,那可是挽救一家人性命的饃饃呀!我曾想他會如何辦呢?一個字,那就是“找”。祖父為了一個谷面饃饃——一個救全家人命的饃饃,在漆黑的夜晚,不顧個人安危,心急火燎地東尋西覓,小心翼翼地在坡上溝下爬摸,只恐近在咫尺遺漏掉,又怕遠在深澗夠不著,硬是尋摸了一個多小時,終於找到了那個滑落的救命饃饃。可見,一個谷面饃饃對於當時一個飢寒交迫家庭的重要,也足以體現祖父為了挽救一家人的執著和艱辛。谷面饃饃終於找到了,祖父總算可以安心的回家了。回到家時,已是子夜,七張飢餓的口,早已期待多時……

聽了祖父敘述他艱難的經歷,我不禁潸然淚下。正是祖父的勤勞、忠厚、執著才使得一家人在艱難中得以生存。雖然祖父音容已逝,但德望裹梓,讓我們永遠懷念!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時代,通訊不發達的歲月,天災人禍,時有發生,讓父輩們吃盡了苦頭,但忠厚傳家的本分,始終沒有褪色,也是我後來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不懈動力和做人的最大財富。

往事不堪回首,吃起西瓜抖其霜,也勾起了我童年的漣漪。童年本是一個美好的年華,思往昔,我有歡笑,也有淚水。歡笑,那就是我有著和世人一樣的父母疼愛;淚水,那就是我們一家人無時無刻都處於困苦的生活中徘徊。八九十時代大多數人以務農為主,土地也就成了人的命根子,地多才能讓日子過得踏實,誰家糧食多可算是那個年代讓人羨慕的富裕人家。那個時候,我家地少,一年到頭,糧食不夠吃,靠養雞賣雞蛋,山裡拾地達菜、挖蒲公英、柴胡等補貼家用,也就成了我家正常的生活常態,也是生活無奈的底線掙扎……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在苦難中煎熬。終於上了初中,學費也就多了,記得很清楚學費是164元,可是對於我一個窮的連溫飽都成問題的家庭來說,164元簡直是一個不可想象的天文數字。剛上初一的那會,我連一雙初新的鞋子都沒穿過,更不用說穿新衣服了,在與陌生學生一起報名時,表面的灰頭土臉怎麼也掩飾不了我內心的自卑。


那個年代,我家不但吃了上頓愁下頓,而且連燒柴也很匱乏。記得每有一個颳風的夜晚,母親總是三更半夜就起炕拾柴去了。天可憐見,大風已經為我們摺好了很多幹枯的樹枝,母親拾回家,總算有了燒火做飯的柴。母親因拾柴起的早,有時會把我和哥哥驚醒,在篾席刺肉、冰冷的土炕上,我聽見在狂風的呼嘯中,母親步履蹣跚、漸行漸遠的腳步聲,夜,顯得那麼魍魎,冷冷清清,悽悽慘慘……

在秋後,母親也是常常未到天明就去掃樹葉。說到這裡,我彷彿看到了當初人們竟相掃樹葉的情景,歷歷在目。是母親的勤勞,才有了我們睡在熱炕上的溫暖;是母親的省吃儉用,才使我們度過了那個飢寒交迫的歲月…


九五年大旱,吃水成了全村人的大問題,每家都是在溝裡挖的泉中挑水,由於水位降低,再加上吃水的人多,泉水不夠用,因此莊裡人經常三更半夜排成長隊,爭前恐後地圍在泉邊等水。搶水的人多了,泉水露底,半天才能舀滿一桶水,只能連泥帶水裝滿桶,回到家澱清了再用,真是“水貴如油”,那種紛攘的場景,至今難以忘懷!

想起從前,日子真的太難腸了。一年望著一年好,年年穿的沒襠褲。儘管父母很勤勞,但生活依然很艱難。由於交不起學費,我初一中途就選擇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了半年活。度日如年,青澀不再,過完年已是2001年了,從此我步入了打工生涯,勵志一定要拯救這個貧窮的家


這是我第一次出遠門,也是我第一次到大城市。來到蘭州,我看到了金城的高樓大廈,讓我大開眼界,鄉巴佬真是觀了蒼海。

時光蹉跎,歲月荏苒,沒想到在蘭州做苦力活的我,不知不覺在這個城市早出晚歸已經過了七年,雖然我沒有徹底改變家庭貧困的面貌,但也總算一家人可以喝飽一碗稠湯,不至於再餓肚子了。

在這輟學的二十個春秋裡,我吃盡了打工的苦頭。家計雖然略有見好,但依然遜色於人。我始終告誡自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時刻以“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古訓來教育子女,銘記“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到無時思有時”的哲言,時刻不忘居安思危的警鐘……

2020年3月10日進能於會寧縣黨家峴寒舍

點 評:

進能兄系【正德堂】六房裔二祖父之次孫(6212),也是我的發小,從小一起在放驢、挖柴胡、拾地達菜、掃樹葉、彈窩窩等情景中長大,關係甚篤!

我素知進能兄熱愛生活,也熱愛文藝,在我的催促和鼓勵下,他終於寫出了他的第一篇散文,而且一鳴驚人!一個初中都沒畢業的人,竟然能寫出這樣真摯感人的文章,讓我在驚歎之餘刮目相看!

他的文章,樸實無華,不做作,無火氣。讀仁兄的文章,其情其狀,歷歷在目,彷彿如昨,讓我感慨萬千!畢竟我是和他一起長大的,也有著相似的經歷,對於他經歷的苦難,我也感同身受。當我讀到他輟學後準備外出打工,臨行時與父母話別的一段文字時,催人淚下,不能自已。只有親身經歷、體驗和閱歷豐富的人,才能寫出這樣有“溫度”和“深情”的文章,把生活的文字場景化,把苦難的回憶有趣化,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人性溫情的彰顯,可謂“人情練達即文章”。

德國哲學家Karl Theodor Jaspers 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朵雲推動了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了另一個靈魂”,人只能被喚醒,而不用去刻意教育。作者的眼淚催下了我的眼淚,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每一位善良的讀者,讀至此處,內心深處也不會不為之惻隱動容,潸然淚下,這就是教育的意義之所在,亦即達到了追求“真、善、美”的藝術效果。 頤心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