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 ——西和縣脫貧攻堅“掛牌實戰”綜述


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

——西和縣脫貧攻堅“掛牌實戰”綜述


作為國家掛牌督戰縣,西和縣今年要確保實現13233人脫貧,48個貧困村摘帽。


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自1月25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印發關於開展掛牌督戰工作的指導意見後,西和縣聞令而動,聚焦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抓好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凝心聚力不鬆懈,誓要啃下 “硬骨頭”。


掛牌實戰促攻堅


2019年脫貧驗收後,西和縣貧困發生率降至3.43%。然而,目前剩餘的未脫貧村和未脫貧人口,都是全縣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解非常之題,必下非常之功。決勝脫貧攻堅,越是艱難越向前,必須集中優勢兵力,針對突出問題,打好重點戰役。


對此,西和縣精準制定《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要點》《脫貧攻堅掛牌實戰實施方案》、衝刺清零後續行動方案和專項提升行動方案,以“戰時狀態”全力攻堅。在明確了“掛牌實戰”村、貧困戶、“監測戶”和“邊緣戶”這些實戰對象後,迅速組建了由縣級聯鄉領導、鄉村兩級幹部、幫扶責任單位和駐村幫扶工作隊組成的聯合作戰隊伍,並對“督什麼、戰什麼、怎麼督、怎麼戰”進行實操實訓。


實戰就要有實戰的樣子,西和縣牢牢聚焦“一穩收、兩不愁、三保障”退出指標,確保實戰措施到戶到人,集中攻堅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社會治理、黨的建設等重點任務。為了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快速做出反應,西和縣實行分級定期調度,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月調度、月彙報”,縣級包抓實戰領導“一週一調度”,行業部門和鄉鎮“一天一調度”。同時,建立了“一村一企”幫扶機制, 34戶企業結對幫扶貧困村戶,兜住農特產品銷售困難和務工人員暫時無法外出就業“兩條底線”。


具體工作中,西和縣採取分頭分項的“掛牌實戰”方式。義務教育方面,完善控輟保學長效機制,加快鄉村寄宿制和小規模學校建設,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精心謀劃疫情防控期間“網上教學”工作,確保停課不停學。基本醫療方面,完善鄉村醫療機構硬件建設和設施配置,加強鄉村醫療機構和隊伍建設,規範村級衛生室服務功能,落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強化疫情期間基本醫療保障,保證貧困群眾全部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做到應保盡保、應報盡報。安全住房方面,持續開展動態監測,排查鑑定因災和自然新增危房,及時完成改造任務,嚴格開展竣工驗收,做到計劃內危改戶和易地扶貧搬遷戶實質性入住。飲水安全方面,全面排摸解決冬季“凍管”、水源不穩定、季節性缺水等問題,儘快啟動飲水安全改造提升工程,確保供水穩定、水質達標。


“通過‘掛牌實戰’,力爭5月份基本完成攻堅任務,6月份掃尾完善,確保48個未脫貧村、53個非貧困村成為高質量脫貧示範村。” 此刻,打好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掛牌實戰”的目標就在前方。


特色產業助脫貧


“要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要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西和縣的幫扶幹部們不分晝夜在村裡戰“疫”鬥貧,用科學清晰的產業發展思路,彌補因疫情造成的損失。


目前,全縣已構建起以半夏為主的中藥材種植業,以花椒、八盤梨為主的經濟林果業,和以養雞為主的畜牧養殖業三大產業體系。在產業佈局上,規劃建設道地中藥材種植區、花椒核桃主產區、食用菌生產區、八盤梨栽培區、蘋果栽培區、馬鈴薯良種繁育區、中蜂養殖、林下散養雞畜牧養殖區、糧改飼及牛羊豬養殖區,以及西漢水、漾水河流域蔬菜生產帶,並建設運營石堡產業集中區農產品加工營銷中心。


有了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還不夠,只有把規劃落實到每一戶每一人上,才能切實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為此,西和縣出臺了到戶產業獎補政策,對有發展意願的1625戶未脫貧戶和1434戶“監測戶”,按照“人均3000、戶均不超1萬”的標準進行扶持,並對2014至2017年脫貧的1.84萬戶,按照“戶均3000元”標準,給予扶持。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西和縣秉持著“扶上馬、送一程”的理念,對2018至2019年已享受過產業扶持政策的1.14萬戶脫貧戶,加強到戶扶持資金監管,確保配股分紅到位;對1836戶“邊緣戶”實行動態管理,及時瞭解他們在發展產業時遇到的困難問題,確保“缺什麼補什麼”,以此達到穩定增收的目標。


在應對產業風險上,西和縣強化保險託底,農業保險險種擴大到23種,實現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全覆蓋,還創新了“脫貧險”和“返貧險”,對貧困戶、“監測戶”和“邊緣戶”,按“每人每年16元”保費全額補貼參保,保證人均收入穩定達到4000元以上。


復工復產穩增收


硬骨頭要啃下來,新挑戰也要應對好。疫情直接影響貧困人口務工收入,為此,西和縣加強勞務對接,及時收集並滾動發佈省內外用工信息,推介崗位9.95萬個。其中,與青島市勞務市場對接崗位10657個;與義烏市簽訂婦女勞務輸轉協作協議,第一批輸轉婦女68人。


做好勞務輸出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務工人員出得去、能就業。西和縣創新工作方法,採取出具電子健康證明、配備口罩、統一包車、報銷車費等“點對點”服務措施,加大組織化返崗輸轉力度,目前全縣外出務工25469人。進行勞務輸轉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動員在本縣施工的企業就近吸納群眾務工,分批分步驟地推動130家合作社、30家扶貧車間復工復產。


抗“疫”、脫貧必須兩手抓、兩手硬。西和縣緊密結合全縣低風險區的實際,嚴格落實審批制度,規範有序復工復產。截至目前,全縣已有10家工業企業、20家建築企業、3家運輸企業、99家食藥企業、9家線上餐飲零售物流企業、5家超市,以及71個重點建設項目陸續復工,復工人數達2690人,恢復班車43輛、城鄉公交139輛、出租車158輛。


面對疫情影響,西和縣持續強化政策扶持,制定出臺了務工獎補辦法,按照“穩定務工3至5個月每人獎補2000元,6至8個月每人獎補3000元,9個月以上每人獎補4000元”的標準,對以外出務工為主的貧困戶進行獎補。對帶貧就業10人以上的合作社和扶貧車間,按照“穩定就業半年以上一人獎補3000元、一年以上一人獎補5000元”標準給予一次性獎補。此外,新開發公益性崗位500個,公益性崗位累計達到7200個,傾斜扶持沒有能力發展產業和外出務工的未脫貧人口。

衛生整治美環境


貧困戶摘了帽、錢袋子鼓起來,實質性的貧困解決了。但一幢幢危房、一條條臭水溝、一片片廢棄荒地,又造成了“視覺貧困”。


為徹底解決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現象,全面消除“視覺貧困”,西和縣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再投入2700萬元,一手抓拆危再清零,一手抓拆後治亂,以期實現村莊環境乾淨整潔有序的目標。


駐村幫扶幹部迅速返崗,與鄉村兩級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開展了拆危清零“回頭看”,重點對全縣偏遠村、邊緣社、兩村結合部進行“地毯式”排摸,做到危房應拆盡拆;持續推進拆後治理,開展復墾植綠,因地制宜建設小果園、小菜園、小庭院、小綠化帶,用一個個精緻的小景觀,提升群眾的幸福感。


結合本次疫情防控工作,西和縣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建立了環境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引導群眾打掃公路沿線、河道溝渠、房前屋後,改陋習、講文明、樹新風。此外,對農村公路及村組道路通暢情況進行了查漏補缺,著力補齊短板,改善群眾出行條件。


全力以赴中,一個個硬骨頭被啃下來,一家家貧困戶走出了貧困境地。如今,西和縣上下擰成一股繩,誓要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努力交出無愧於時代的優異答卷。(來源:協商報)


@隴南西和發佈 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