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批邱晨不當言論,公知如何做到“智”的同時堅守“立場”

近日,《奇葩說》辯手邱晨因早年期間發表不當言論,被網友深扒。

人民日報批邱晨不當言論,公知如何做到“智”的同時堅守“立場”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為《奇葩說》辯手的楊奇函在網絡上發表言論:

"得知曾經很重尊很喜愛的人有港獨沁香,很震驚,很氣憤,很遺憾。道不同不相為謀。"

這句話被網友猜測算是"實錘"了邱晨的不當言論。

隨後邱晨緊急刪帖,並且做出申明:

· 我不是港獨,並且本人反對港獨,支持一國兩制。

· 網絡謠傳是假的,是之前做的設計,後來道不同不相為謀,我辭職離開。

· 希望香港風波早日平息,祖國強大。

大致是這麼個意思,其中也不乏得到很多網友支持。我以為這波熱度會降下來。沒想到,晚上人民日報評邱晨登上了熱搜:國家大義容不得巧舌如簧(具體內容可以看圖片)。

人民日報批邱晨不當言論,公知如何做到“智”的同時堅守“立場”

網友在下面紛紛留言:大是大非面前,需要堅定立場。

這其實就牽扯到了一個"公知"的問題。所謂的公知,就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縮寫,其代表的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一群人物。邱晨算不算一個公知,我個人覺得算。

作為《奇葩說》辯手,邱晨是一個公眾人物,雖然不是一線明星人物,但所發表的言論,也是能夠起到影響他人價值觀念導向的人物。

說句掏心窩子的話,在《奇葩說》舞臺上,我除了欣賞詹青雲之外,就是邱晨了。她在舞臺上,邏輯縝密,觀點鮮明,同時很具有正向的能量。

但早晨起來,我看到網絡上的言論,和大眾所討論她的行為,以及那份申明,我有點失望。

沒有認錯的態度,只有解釋的成分。

我不去評判邱晨之前的言論到底對不對,畢竟這些言論見仁見智。

而《人民日報》所批:不要因為巧舌如簧,就能改變事實。

人民日報批邱晨不當言論,公知如何做到“智”的同時堅守“立場”

但這件事上,讓我想起了胡適先生曾經在《智識的準備》上說過:

一個受過訓練的頭腦,就是對於易陷入偏見、無端和盲目接受傳統與權威的陷進,存有戒心和疑懼。同時,一個受過訓練的腦筋絕不是消極或是毀滅性的。

意思簡單明瞭,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對於事情的發聲具有批判精神是可以理解的,大眾的解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你發表的聲音不應該是消極或者帶有毀滅意義的,聲音也是一個真正生活和真正充滿責任的開端。

邱晨的"智",我們不用過多去討論,作為公知,她的確智慧滿滿,你看幾期《奇葩說》就能知道她的聰慧和強大的知識庫。我曾經也被這這折服過。

人民日報批邱晨不當言論,公知如何做到“智”的同時堅守“立場”

也有人評論"政治立場"什麼時候已經成為了判斷人善惡的標準。我覺得這是一步都不可退讓的底線。

明確的"政治立場"才是你發表言論的底線。作為公知,言論輿論導向作用具有多大的影響力不必去說。

必須旗幟鮮明,敢於亮劍,這沒什麼可說的。

但作為中國人,她過去的言論,突破底線,哪怕是因為迫不得己的原因,發表這些言論,我個人覺得認個錯,而不是做刪帖的處理。或許網友也不會對她那麼群起攻之,引發眾怒。

有人說楊奇函的言論有小人之嫌,我對楊不是很瞭解,但真正覺得他是一個敢說的人。這件事他的發聲,我覺得沒有毛病。敢於發出聲音,堅定的站在立場的反方,他沒有做錯。鬍鬚是劃清界限,或許出於其他目的,他的立場沒錯。

當然,如果這件事情是實錘,我對邱的好感全無。

公眾人物,除了擁有“智”,更應該堅守“立場”,毋庸置疑。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不喜,請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