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出道,翻唱碧昂絲,19歲演真人版《小美人魚》:憑什麼是她?

3歲出道,翻唱碧昂絲,19歲演真人版《小美人魚》:憑什麼是她?

真人版小美人魚受到疫情的影響宣佈停拍,有不少國內網友高呼:順便把女主也換了吧。

飾演真人版小美人魚的演員名叫哈雷貝利,才19歲,她3歲出道演唱,翻唱過碧昂絲的歌曲並且被本尊轉發。

哈雷唱歌天賦極高,嗓音出色,擁有青春活力,也很有年輕人的純真與純粹,與小美人魚骨子、靈魂裡那種無拘無束、勇敢自由的角色特質很貼合,但喜歡《小美人魚》的觀眾很多不買賬。

原因是哈雷跟小美人魚清麗高貴的外在形象一點也不匹配,甚至有網友嘲諷她的定妝照皮膚黝黑、嘴型不好,簡直就是小鯰魚,紛紛質疑製片方的審美。

《亂世佳人》到《羅馬假日》,再到《北非諜影》,這些符合西方人審美的女主角也符合中國人對美的設想。

《美女與野獸》《灰姑娘》等等的真人版女主角也沒有完全讓中西雙方的觀眾失望過。

為什麼到了真人版《小美人魚》的女主角,爭議會非常大?中西雙方對於女性的審美,到底有哪些相同跟差異?

3歲出道,翻唱碧昂絲,19歲演真人版《小美人魚》:憑什麼是她?

外貌上,中國有無數詩詞、詩經寫盡了女性的皮膚、頭髮、臉、手甚至牙齒、一動一靜、一顰一笑,通過描寫、形容女子外在美,去反應女子的內在美。

寫皮膚的有杜甫的“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寫動靜的有曹雪芹的“嫻靜處如姣花照水,行動處如弱柳扶風。”

寫牙齒的有曹植的“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寫笑容的有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給人一種無限想象的空間。

而西方對女子外貌的讚美則是比較直接跟具象的,例如在《巴黎聖母院》裡對女主角的描寫是“身材苗條、亭亭玉立,顯得很高。她的肌膚微黑,不過可以想見,白天看來肯定閃著金光,極為漂亮。”

在《羊脂球》當中,莫泊桑的女主角也是進行非常具體的描寫,“她個頭矮胖,渾身圓滾滾的,皮膚細嫩、明豔照人。烏黑的眼睛閃閃發亮,又黑又長的睫毛,臉蛋下部是一張媚人的小嘴。”

除此之外,《呼嘯山莊》《歐也妮葛朗臺》《茶花女》《復活》等許多西方作品,對女性的描寫也是非常逼真自然的,讓人容易捕捉得到女性的清晰形象。

3歲出道,翻唱碧昂絲,19歲演真人版《小美人魚》:憑什麼是她?

相比之下,中國的詩詞、文學作品對女性的外在刻畫就顯得含蓄、抽象、縹緲,讓我們對女子的審美產生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人物不要太清晰、要模糊才有想象空間。

如果讓中國觀眾去票選,估計誰選的也說服不了誰,因為各自想象的都不同。

西方選的真人版小美人魚女主雖然得不到中國網友喜歡,但細看哈雷貝利的眼睛,是小美人魚是相似的,這就是人物具象化的作用。

《小美人魚》已經由迪士尼製作,代表的就是一種迪士尼方的審美,或者說是本土審美。

所挑選的女主角色當然要可以體現出迪士尼的風格跟精神,不可能去迎合其他人的審美標準。

其實仔細看,哈雷貝利的眼睛除了跟動畫版小美人魚相似之外,跟迪士尼動畫《花木蘭》也有些相似,全是迪士尼的女主特點。

在修養與品質上面,中西雙方對女性內在美的認知也有所相同、有所差異。

中方從古至今才女數不勝數,人們對一個女性最好的讚美幾乎就是才貌雙全。

“真正的美人,有聞過書香的鼻子,讀過唐詩的嘴、看過字畫的眼睛。”

中國傳統上對女性內在品質的要求,鑄就一大批如同秦淮八豔、楊絳、林徽因、冰心等等的曠世才女。

3歲出道,翻唱碧昂絲,19歲演真人版《小美人魚》:憑什麼是她?

西方歷史上湧現的女學者、女科學家、女作家也非常多,外形秀美的居里夫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跟典範。

中方女性處在長期的男權社會之中,讀書明理的人雖然多,但真正可以逾越自身、逾越社會束縛的不多,更多的女性是被禁錮在社會的條條框框之中,被人要求謹言慎行、想法跟做事不能太顯眼出格。

西方一部分女性相對來說除了擁有良好的修養跟學問,也必須遵守世俗對女性的基本約束,但想法跟理念上卻相對自由,風氣也相對寬鬆。

在《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麗身上可以看得到一些西方知識女性的影子。

艾米麗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國,那個時代裡就連做家庭教師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工作,但至少女性不被要求完全不能拋頭露面工作、不被要求完全要依賴父兄跟丈夫生活,女性受約束,但她們言行完全很自由的。

而同一時期的中國處於封建社會,讀過書的女性不少,但想要獨立出去謀生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外,還被要求多多少少要屈服於男權,要學會忍讓、和德這些東西。

由此可以看到,西方女性跟中方女性的內在美也是有些差異的。

3歲出道,翻唱碧昂絲,19歲演真人版《小美人魚》:憑什麼是她?

同樣是飽學之士,但西方女性比較爭取自我,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像男人一樣有堅韌、開拓這些品格,並且有意識地如同男人一樣彰顯、外露自己的社會價值。

中方女性到了現代,在認識自我、提升自我、追求自我這一點才才逐漸總體提升,逐漸脫離了原來對原生家庭、對男性的一種社會依附狀態,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意義併為此努力。

飾演真人版小美人魚的哈雷是唱歌出身,品質跟才華是非常外顯的,露出一種靈魂裡的激昂跟酣暢淋漓,跟中方審美中的內斂不同。

這一點跟小美人魚在海底的暢遊非常貼合,也跟西方對女性品質外露的審美吻合。

最重要一環審美,其實也包含了對女性格局、精神的審美。這個環節可以跟外貌、學問有關,但也可以不大相關,因為假如長得不好看、學問不高的女性捨身救人,那她一定會被認為是美的。

西方有貞德,中國有花木蘭,對於她們的詳細外貌、具體學問,沒有可靠的記載,但那不重要。

她們所為國為民做的事情,已經超出了她們的外貌跟學問本身,在這一點上,中西方對女性的審美是一致的。

真人版的《小美人魚》改編自1989年的動畫電影《小美人魚》,這兩個版本的結局都跟安徒生的原著不同。

3歲出道,翻唱碧昂絲,19歲演真人版《小美人魚》:憑什麼是她?

在安徒生筆下,小美人魚化為了泡沫。

但在動畫電影跟真人版電影裡,小美人魚的結局被改寫,她勇敢地反擊海底的巫婆,最後取得勝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女性的英雄色彩,跟貞德、花木蘭類似。也使得小美人魚這一角色得到延伸跟昇華。

但是不要忘記了,除了大的英雄,我們也有許多在自己人生中駕馭向前的英雄,畢竟,可以把自己人生掌控好,就已經很不容易。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本質後還依然熱愛。”

在這兩個版本的電影裡,小美人魚反擊巫婆、拯救海底、贏得愛情,她是為國為民的英雄,也是自己的英雄,她挽救了別人,也爭取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她不畏艱險,才做到這一切。

而哈雷貝利為什麼能在這一點精神風貌上贏得製片方的選擇,或許《小美人魚》導演給出了答案:“經過大量的尋找,很罕見地哈雷綜合了一系列素質——靈魂、心靈、青春、純真和實力,加上絕美的歌聲,這些都是發揮這一標誌性角色所必須的品質。”

3歲出道,翻唱碧昂絲,19歲演真人版《小美人魚》:憑什麼是她?

只有先打破自我、戰勝自我,讓內心變得強大,才可以讓自己無畏地對抗外在的壓力、風險、逆境,而哈雷貝利的奮發上進、樂觀、赤子之心,格外引人注目。

從這點來說,她的大英雄精神跟小英雄精神,符合角色需求,也符合西方審美,從來就沒有人規定,美麗一定只要在外表上。

多比較中西審美觀念的不同,或許就能理解導演選角的初衷,期待疫情過後,真人版小美人魚不會讓觀眾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