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孩子長大了成為怎麼樣的人?

默默無聞1980


總的來說,我希望孩子長大了成為正直,善良,獨立,孝順,對社會有用的人。

正直。一個人應該正直,沒有邪念。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引導做正確的事情。有正確的道路,並義無反顧的和錯誤做鬥爭,才能走得更遠,更好的走下去。

善良。人之初,性本善,善,指心地純潔,純真溫厚。善良的人,不會去傷害別人,更易和人相處。善良的,知道善待生活,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善良的人,有一顆溫潤純潔的心。這樣的人,也會得到別人的善待。

獨立。生活上能自己照顧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思維上,有自己獨立的思維,不一味的聽從別人的話。經濟上,能有一技之長,能有養活自己的能力。獨立,證明一個人已經長大,不再在父母的庇護下生活。孩子已經長大並獨立,可以獨自飛翔了。

孝順。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都是望子成龍,希望孩子孝順。孝,也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孩子孝順,父母才會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孩子孝順,一家和睦,生活才是其樂融融的。孩子孝順,也是親子關係最好的詮釋。

對社會有用的人。具備了正直,善良,獨立,孝順的品格,當然會回饋社會,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平凡之路平和之心


我家是個不完整的家庭,我和老婆已離婚20多年,也許我是個不稱職的父親。我有兩個男孩,大的很叛離,對我的話從來不聽,只有反駁,所以我現在很難給他任何建議,就連他的婚事我也不能多嘴,所以我希望他自成自立,做的比我強比我好。二兒子非常內向,不愛說話,對我百依百順。但這樣的性格好像不太適應生意場合,所以我希望他開放視野,有自己的理想,早日獨立於社會的大家庭。


潛江酒老闆


我希望他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不需要多麼出眾,但也有一技之長。現在孩子的成長真的太壓抑了,繁重的學業還有各樣的補習班,想想我小時候的環境真是輕鬆多了。我希望能帶他從小尋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同時給與他一個健康的家庭氛圍,就像小歡喜裡方源那樣的家庭,這樣家庭成長的孩子不會差到哪裡,反而還會更樂觀,自信。


行船入三潭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有拔苗助長之嫌。

孩子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一昧地把自己的希望強加於孩子身上,而沒有去考慮孩子自己的感受,這實際上是在變相地摧殘孩子。

我有一個鄰居,自己上學那會兒成績並不算好,後來技校畢業當了工人。孩子小學成績非常出色,常常考到班上的前三名,但他還是有點不滿意,平時對孩子管理太嚴,小朋友來找孩子玩,他幾句話就打發了,孩子的朋友就不敢來了。

孩子每次考出成績,他第一時間給老師打電話詢問成績,如果成績稍微下滑,他對孩子輕則諷刺,重則打罵。如果考好了,則不惜一切滿足孩子的意願。這樣一來,孩子慢慢地,原來開朗活潑的性格變得沉默寡言,每到考試,心裡面緊張無比。

還好,這孩子很是爭氣,一路上到了高中,成績沒有出過校前三,老師是看考清北的。但在五月底的一次模考中,發揮失常,滑到了年級50名。三天之後,就滿世界找不到這孩子,過了一週,人們在一口枯井裡發現了孩子的屍體。

那一家人,妻子瘋了,男人也不太正常,一個家庭就這樣毀了,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所以,我覺得,培養孩子,我們應該是順著孩子的愛好、性格走:帝王將相也有他們的苦惱;引車賣漿亦有其樂趣,套用一句古語:360行,行行出狀元。

孩子不喜歡讀書,如果硬指望他考北大,這其實是趕著鴨子上架;他喜歡做技工,這未嘗也不是一種活法。只有按著孩子的意願走,做他喜歡的,學他所愛的,那麼,他就能夠從自己從事的職業上找到人生的樂趣,也能夠體現他的人生價值,當然,他的心情也就會快樂!

這 樣一來,人生的道路,自然而然也就會順遂。

那麼,如果一定要談一點希望:

一是希望孩子健康

蘇軾有句“但願我兒但願我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無災無難到公卿”,雖然之中還是滿滿的功利心,但我還是願意借取其中的前句之中的:愚且魯——鈍力感強,心裡承受能力就大,心理承受能力大,孩子就能夠心理健康,如果心理健康,那麼他的身體也會向好,而身體好是人活著的唯一!

二是希望孩子快樂

人生的趣味,其實就是快樂。富可敵國者,也有棄世人,窮居陋巷者,也有快樂人。看來,世俗衡量的成功,並不一定能帶來快樂;世俗貶低的失敗者,也有收穫後的欣喜。

三是希望孩子能幹

人活著,薄技在身,就可以衣食無憂。陶行知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漢!”,這一格言,我深以為然。一般而言,能夠自力的人,品德也差不到哪裡去。而好的品質和能幹的技能是一個人在社會上賴以生存的必備,這恰如硬幣的兩面,缺一而不可。


情感密探


從我家桃子出生後,我經常看見我老婆對著嬰兒的桃子說:桃子啊你就是我的命啊,我生你可老費勁了。是挺費勁的,桃子整整7斤6兩,大胖姑娘。

她出生那一刻,我感覺人生完整了,真的就是別人總說的彷彿一夜長大,未來的一切都可以為了她努力,希望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她,也許這句是為人父母。

其實啊,也沒想過桃子以後能成為一個啥樣的人,反正就一條,做一個開心的人。

能自己分清這個世界,不隨波逐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為之奮鬥就行。

學習啥的自己看著整就行,以後啊,你想學啥咱就學,別學到一半放棄就行。

哎,算了,你還是別長大了,長大啊就意味著分開,我還沒跟你待夠呢!

算了,不寫了,哄孩子睡覺去了。


桃子聊體育


我現在20歲,我個人覺得望子成龍很沒有意義。

不能因為自己沒做到的事情,反過來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做。

我現在還年輕,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先變成像我一樣的人,然後再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去不斷變得更好。


至此細品


孩子天生白紙一張,你畫花他就開花,你種瓜他就結瓜。

你的行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筆。

真正影響孩子的,是父母的真實面目。

所以,如果覺得孩子不理想, 先看看自己什麼樣。

你的樣子,就是孩子的未來。

1

自己沒做好,拼命逼孩子

你的健身器材在牆角扔了快十年,蜘蛛網都更新好幾代了。

你覺得很正常。

但是你兒子不練琴,你不能忍,你覺得他好過分。

其實,為人父母,身教永遠比言傳重要。

孩子傾向於模仿家長的行為,而非聽信他們口中的道理。你懶惰浮躁毛毛草草,卻希望孩子勤奮自律樣樣都好,怎麼可能呢?

要求孩子之前,先做好自己。

2

一點不可愛,還抱怨孩子不愛你

家裡亂糟糟,孩子自然不願意回。

一個月不見孩子一面,孩子當然不願跟你親近。

心情一不好就兇孩子,他當然害怕你。

孩子對父母的疏遠、不合作,大多是有原因的。其實兒童的思維特別簡單,會本能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親近自己喜歡的人。

所以,當你家孩子總是跟你不親近,總是羨慕別人的爸媽別人的家,總是不服從、不配合、不接受你的教導。

請先自省,別總是上來就給孩子定性“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有時,不是孩子不知好歹,而是大人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

3

自己哪兒都對,錯全是孩子的

一出錯就劈頭蓋臉地批評孩子,從不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期望沒道理。

或者,是不是就算意識到自己錯了也為了維護家長的威嚴而強詞奪理?

千萬別仗著自己是父母,欺負孩子說不過你。

幼稚、虛榮、不講理的父母,必然遭到孩子發自內心的反感。

4

常說“一切都是為了你!”

有的家長口口聲聲愛孩子,其實並沒有給孩子提供真正幸福的家庭生活。

卻連“不當著孩子面吵架”這種小事都做不到。甚至一口咬定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而忍辱負重。

其實這種充滿爭吵抱怨的家再完整又有何用?

真為孩子好,你要麼經營好這個家,打理好夫妻關係,別天天冷戰熱戰,讓孩子心驚膽戰。要麼乾脆分開。

別拿一句“還不是為了你”,而讓孩子為不幸福的家庭“背鍋”。

5

盡心盡力卻養出個“巨嬰”

有些父母總覺得自己的孩子長不大,所以事無鉅細要照顧。

一個人被呵護得這麼嚴實,他怎麼獨立?

幾十歲還什麼都讓父母做主的人,很難想象在社會、工作、家庭中能有什麼擔當。

所以,儘管忍不了與孩子分離,可孩子終將離開你,自己過日子。

堅持讓孩子到什麼年紀做什麼事,是父母的一節必修課。

06

談起性教育就遮遮掩掩

有的孩子是從樹上生下來的、有的是從下水道里拽出來的、還有的是充話費送的……

大人們對所有跟生殖有關的器官和行為都諱莫如深。

其實何至於啊。孩子問,你就簡簡單單實實在在說。小孩子不會那麼認真,你告訴他生殖器的名稱,他會覺得像胳膊、腳丫那麼正常。

要是孩子稍微大點,你買本青春期教育的書放家裡,就更好了。

性教育沒那麼難,主要是大人想太多了!

07

強求孩子做聖人

有些父母喜歡把孩子想象成聖人。解決孩子間矛盾的方式通常是“你是哥哥,必須讓著弟弟”“好東西就應該分享”。

其實孩子天性都有爭強好勝,甚至野蠻的一面。

你可以要求他們好好做人。但如果他們沒做到,引導總要好過講一些自己都做不到的大道理。

08

自己不正,卻指望孩子不歪

有些家長心裡是想教孩子好,但行動上反差太大。

嘴上教孩子要正直勇敢善良,但碰上個三五塊錢的小便宜,自己先露了馬腳。

其實,真實的你什麼樣,孩子就會學成什麼樣。

最後孩子的三觀和行為模式,往往源於父母骨子裡的精髓。

心理規律一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

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

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

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心理規律二

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心理規律三

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

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

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心理規律四

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採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規律五

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

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

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心理規律六

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後來,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

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作為母親,要儘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並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孩子在“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心理規律七

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

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拿出。

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並常常採用“先褒後貶”的方法。

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

心理規律八

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

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心理規律九

貼標籤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此,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

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

所以,媽媽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心理規律十

登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再分享一個超好用的手機識字軟件【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課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置中設置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小朋友的用眼習慣。


久隱517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董卿在央視《面對面》的一期節目中說了一句話:“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是她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得到的體悟,“所以我應該努力去把自己變得更好。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對你有愛也有尊敬。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來到人世後第一個模仿的對象,這種影響是深刻的,近乎無法避免的。

有教育組織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了一批在教育孩子上頗為頭疼的年輕父母認真思考,客觀地在紙上寫下自己以及自己父母的具體性格、優點還有缺點,活動結束後結果是令這群父母驚訝的,因為當他們冷靜下來客觀思考自己以後發現,他們的脾性與優缺點竟與自己的父母如此相近。

”我小時候暗暗發過誓,我長大了以後一定不要變成我父母那樣的人,因為他們常常吵架像個火藥桶“——可”我“現在卻成了一個暴躁的人。

鄭淵潔說:“你是什麼人,你的孩子就是什麼人。”

是的,儘管許多人不願意承認,儘管許多人曾經都默默發誓要做個與父母截然相反的人,但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卻很難避免,很多時候,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你是快樂的,孩子就是快樂的;

你是消極的,孩子就是消極的;

你是禮貌的,孩子就是禮貌的;

你是暴躁的,孩子也往往難以管理自己的情緒。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將會在你身上學到些什麼。

你的品行將影響你的孩子

有個小時候看的公益廣告,我至今記憶猶新,廣告裡,累了一天的媽媽為身體的婆婆洗腳,兒子在門後悄悄看著。

等媽媽給婆婆洗完腳,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房間時卻發現兒子不在屋裡,正當她要尋找時,就見孩子小小的身子路都走不穩得捧著一個水盆向媽媽走來,嘴裡說著:”媽媽,洗腳。“”我也給你講小鴨子的故事“……

這個廣告之所以讓我這麼記憶猶新,除了孩子可愛的臉還有一個觀念從此在我幼小的心裡紮了根:

孩子是會模仿父母的行為的,當你是個孝順老人的家長時,孩子也會變成懂事乖巧的模樣,學著你孝順老人的樣子來孝順你。

小A對同事抱怨兒子整天抱著遊戲不放,還沒多大呢,遊戲已經玩溜了,其它事情都不感興趣,買了書堆在那裡也不看,就知道圍著電腦手機玩遊戲,出去做客常常不打招呼就弄別人的電腦和手機,想看看裡面有沒有什麼有趣的遊戲,不但熱衷遊戲,還沒禮貌,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強制勒令也沒用,這讓他很糟心。

同事一聽,說:”這好辦,你自己平時少玩點遊戲,平時有人來你家別總讓你老婆招呼,自己也熱情點,不就行了嗎?“

小A一聽,立刻臉紅了。

因為他自己就是個沒事就要拿手機出來,一回家就打遊戲的人,平日裡家裡招呼客人總是老婆做事多,自己常常做個甩手掌櫃的樣子想來也不怎麼禮貌,細細一想,兒子那些行為不就是模仿的自己麼?

是啊,許多父母抱怨著孩子這個習慣不好,那個行為不禮貌,卻沒有發現孩子的行為恰恰就是自身的投影,自己天天玩遊戲卻勒令孩子去看書,這樣的管教會有說服力嗎?

李亞鵬做客《朗讀者》時就曾說過他每天在女兒睡覺前,就在她旁邊拿出本《金剛經》,認真地指著每個字讀。

每天晚上念兩小節,堅持兩年半,從未間斷。就這樣,李嫣三歲多就可以倒讀《金剛經》。

於是,長大後的李嫣也成了個愛讀書的孩子,一看到李亞鵬就會拿出故事跟李亞鵬一起看,有什麼不懂就會讓爸爸解釋給她聽,一個故事下來,女兒常常要問一堆為什麼,這樣的氛圍無疑是讓李亞鵬幸福而欣慰的。

做一個有資格管教的父母,首先你要做一個品行值得孩子模仿的父母。

你是快樂的,他們才是快樂的

電影《美麗人生》相信許多人都看過。

二戰時,納粹的集中營裡,一位父親,身處絕境卻始終樂觀,他努力地為兒子構築一個溫馨的堡壘,他告訴兒子,這只是一場遊戲,雖然過程會很艱難,但贏家會有很棒的禮物,所以無論如何不要放棄,一定堅持到最後。

孩子天真地相信了,努力著堅持和父親玩著這場苦難的”遊戲“,一個原本籠罩在死亡陰霾裡的故事竟然變得如此輕鬆溫馨。

”早安,公主“

這是身處集中營仍然要對妻子的述說的愛語

“孩子,這是一場遊戲,贏的人可以拿獎品。“

這是面臨死亡仍然要為孩子構織的童話

這是一個偉大的丈夫,偉大的父親,即使面對死亡,他仍然要樂觀地面對一切,愛著他的妻子和孩子,為他們帶去鼓勵和光明,在困難之上插上一朵玫瑰。

就這樣,即使在集中營裡經歷了生死,兒子的內心卻始終光明未曾染上過陰影,父親死了,可兒子依然帶著父親的樂觀和光明活下去。

可以預見,兒子長大也會是個無論面對什麼陰暗都要將愛和鼓勵帶給身邊人的勇者——偉大的靈魂是會在教育中傳承的。

其實二戰可以不是二戰,集中營也可以不是集中營。

生活裡不必這樣出生入死,但困境和艱辛卻是普遍存在的,家長在面對生活的不如意和困難時,都是怎麼做的?又是怎樣在孩子面前表現的?

故事裡的圭多從點滴做起,他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來教育和指導孩子的成長,對孩子進行心理保護並且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讓孩子堅信生活是美好的,給予孩子一個完善的健康心理。

他始終在孩子面前呈現著笑臉,所以他的孩子也始終是快樂的,一直到故事的結尾,兒子的心,仍然是陽光的。

父母的心態和情緒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心態的情緒,多少人回首,會發現,看事總看好的一方面的人往往有一對樂觀的父母,而生活中處處消極的人,父母也常常是情緒的傀儡。所以,想要孩子陽光,請自己先做一個情緒的主人,多給孩子一些快樂,少給一些負面情緒,讓孩子相信世界是善意的。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古話有句: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這句話我並不完全認同,我不欣賞這種以出生論命運品性的行為,這是帶有偏見性的。

但其中有一種思考方向是一定道理的,父母給的出生不能決定孩子的命運,但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言行是有可能影響孩子的生命軌跡,養成他們的某種性格和品德的。

你溫厚善良,謙遜有禮?

想來你的孩子未來也能與人相處愉快,

令人如沐春風;

你寬厚大度,與人為善?

想來你的孩子以後也能讓人真心歎服,

溫柔相待;

你負責有擔當,處事臨危不懼?

想來你的孩子將來也能讓人信任,

帶給人安全感;

你熱愛閱讀,享受其中?

想來你的孩子也會是個博文智慧之人;

但如果你熱愛遊戲,回家什麼都不做只知道癱坐沙發手拿手機,那就別奇怪你的孩子小小年紀手機不離身了;

如果你性格暴躁,對孩子和另一半時常吼叫謾罵,那麼孩子的壞脾氣你也別想怪到別人的頭上。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是如此,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們的行為性格就是是父母言行秉性的投影,父母時怎樣的,孩子就會學成怎樣。

父母希望孩子用的那些品質:善良,寬容,勤奮,樂觀……都不是無端端自己長出來的,這些是需要父母為孩子培養。

這些優秀的品質,比財富更寶貴,但它不像金錢一樣有具體的形態能讓你去觸摸和贏取,它不能贈送,不能複製,不能用銀行卡放在機器裡划過去,它只能靠父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通過生活裡的一點一滴去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教給孩子,它更難得,卻是父母必須給予孩子的。

所以,想要一個怎樣的孩子,請先努力去成為這樣的父母,育人,本來就是個育己的過程。

很多年後,課本上的知識很多人都會淡忘,但父母一點一滴言傳身教的親身教育卻會深入孩子身心,它會成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


冬哥美食之旅


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脫離父母的懷抱,成為一個有獨立意義的主體而存在於世界中。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一個這樣的人。首先,要有健康的體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好的身體,縱使你有再遠大的理想,再高遠的目標,也是無法去實現的。所以,我親愛的孩子,媽媽不希望你有很多的錢,有多麼遠大的抱負,有多麼好的願望,只願你有強健的體魄,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其次,要有良好的心態。在這個世界上,比你優秀,比你聰明的人有很多,不要去妒忌他們,去羨慕他們。要學會為他人鼓掌,只有這樣你才會在欣賞別人的同時,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同時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小溪並沒有嫉妒大海的寬闊無量,而是一路向前投向大海的懷抱,你聽,那淙淙的流水聲正是小溪歡快的歌聲。最後,要有堅強的意志。要做打不倒的小強,做那株石縫中長出的小草。你別看它的身軀是那樣的柔弱,但生命力卻是驚人的。狂風暴雨休想摧垮它,洪水乾旱不能滅絕它,即使鐮刀鋤頭把它攔腰斬斷,車輪把它碾得粉身碎骨,但是不用多久,它又從地下倔強地挺起身軀,開始了新的生活。孩子,媽媽希望你長大後成為一個這樣的人!





擁抱火的向日葵


孩子承載著父母們殷切的希望,對於父母而言,孩子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禮物,恨不得將自己所有的一切全部賦予孩子。為人父母者都深思過一個:我的孩子長大後會成長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千個人心中會有一千零一個答案,父母們心中也會有無數個判斷和選擇。如果是我,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具有這些品質的人:1、有理想堅定的理想。理想使人出眾,使人熱血,使人不平庸。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堅定的方向,就沒有生活。”無數事實證明,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會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偉大,在困難挫折中充滿信心,在暫時失敗中堅信勝利。做一個有理想的人並堅定的走下去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2、腳踏實地。人生太過於短促,虛假的東西太多,誘惑也太多,不管對任何人或著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腳踏實在,給人一種務實的感覺,這樣自己的內心才會無比的堅韌。 3、獨立而不媚俗。不依附別人可以獨立生活,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待人或事有自己的看法和理想。遇到困難和存著的時候,相信自己,不要一味的人云亦云,跟隨大眾。 4、有直面自己缺點和失敗的勇氣。世界這麼大,周圍比你優秀的人太多太多,這個時候你也許會沮喪、自卑,但是不要悲傷,不要妒忌,我們要正視我們的缺點,不要逃避,然後一點一點的改變它;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也沒有人能夠在人生道路上不失敗,不跌倒,不要悲傷,不要氣餒,直面它,克服它,最後戰勝它。 孩子不是泥人,不能隨意捏弄,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個性、喜好、追求,不要讓你們的以為成為孩子成本道路上的枷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