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述武昌起義背後的那些事兒

文丨朱七七

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把武漢推到了風口浪尖上,院士鍾南山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武漢是一個英雄的城市,這一次的疫戰,定能取勝。”


細述武昌起義背後的那些事兒


是啊,武漢是座英雄城市,武漢地處北上南下,西進東征的咽喉要道,故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1911年武昌起義的成功,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眾所周知,武昌起義的勝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那麼武昌起義是怎麼發動起來的呢?這裡面又有怎樣的故事?


細述武昌起義背後的那些事兒

大雪中的武漢辛亥革命紀念館


武昌起義前夕,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髮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政府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佈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為“皇族內閣”。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參加了革命黨。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政府又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後再賣給外國人,從而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其中以四川最為激烈。


細述武昌起義背後的那些事兒

武昌起義門


此時的武漢,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開展革命宣傳工作,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積極準備起義。

清政府為撲滅四川的人民起義,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清軍在湖北防禦力量減弱,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1911年9月14日,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聯合反清。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10月6日發動起義。革命黨人的活動被湖北當局察覺,處處提防,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延期。

按照革命黨的計劃,10月16日舉行起義,起義中的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但是事實上呢,一次意外,完全打亂了部署。10月9日,劉公14歲的弟弟劉同,不小心將菸灰撣到了革命黨人製造的炸彈上,一聲巨響,革命黨總部寶善裡被炸的 一片狼藉,參謀長孫武當場被炸傷送往醫院,這自然引起了租界巡捕的注意,隨後趕來的巡捕拘捕了其餘人,更重要的是把保險櫃裡的名冊抄走了——裡面清清楚楚記錄了湖北新軍中革命黨的名字。巡捕把抄走的名冊和拘捕的革命黨人交給了清政府,被拘捕的三位革命黨人——彭楚藩、楊宏勝、劉復基,在高呼還我山河後英勇就義。其他人也四散了——軍事總指揮蔣翊武逃往監利;參謀長孫武重傷住院;總理劉公只能暫時蟄伏了。


細述武昌起義背後的那些事兒

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前的孫中山雕像


再說新軍這邊。10月9日名單被抄走,當局下令戒嚴,此時新軍因為之前暴動事件,子彈被收繳,現在名單又被當局知曉,革命黨總部又聯繫不上,新軍處境也是十分危急,此時軍內也謠言四起,大多謠傳當局要按名單抓人,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就在這敏感時刻,10月10日晚,武昌新軍第八鎮工第八營後隊二排排長陶啟勝帶護兵二人查鋪時發現二排第五棚任副目(相當於副班長)金兆龍裝束整齊,荷槍實彈,大吃一驚,衝上來想要奪槍,兩人扭打在一起,旁邊的工程營正兵、共進會會員程正瀛果斷開槍,將陶啟勝擊傷。此時代理管長阮榮發、右隊隊官黃坤榮、司務長張文濤各持手槍都衝進來,都被程正瀛擊斃。至此全營震動,新軍中的革命分子都行動起來,左隊主官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動了起義,並向楚望臺齊集。武昌城內的29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衝出營門,趕往楚望臺;爾後,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臺。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司令部,並命已入城的炮八標在中和門及蛇山佔領發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上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誌,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火光處發炮轟擊。一向以能臣干將自詡的湖廣總督瑞澄,從長江坐船逃走,而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令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革命軍佔領武昌全城,武昌起義成功了。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三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細述武昌起義背後的那些事兒

武漢武昌著名的歷史老街-曇華林


那麼,那些在起義中舉足輕重的人物,結局都又怎麼樣呢?

蔣翊武:起義成功後任湖北軍政府軍務部副部長。漢陽失守後,黃興離開武漢,蔣翊武被推為戰時總司令部的監軍,後接任護理總司令,負責軍事指揮。袁世凱竊取總統職位後,他前往廣西參與反袁活動,被廣西軍閥殺害,年僅28歲。

孫武:自湖北軍政府成立之初,他便以“功臣”自居。後來又與黎元洪勾結,打擊排斥異己。謀求臨時政府陸軍次長一職不得後,脫離同盟會,投靠袁世凱,公然擁護其稱帝野心。袁世凱死後,孫武隱居病逝於1939年。

劉公:起義成功後組織湖北軍政府,被眾人推舉為都督,他再三謙讓,最後只擔任軍政府總監察處總監察,後遭到孫武和黎元洪排斥。後又參與護法戰爭,1920年於上海逝世,時年39歲。

金兆龍:武昌起義時截斷軍需處電話,率隊攻佔楚望臺軍械庫,擊碎中和門鐵鎖,迎接炮隊進城攻打湖廣總督府。武昌起義後又屢次作為敢死隊隊長參與同清軍的戰鬥。後對起義軍現狀不滿而離隊,投附北洋政權,獲得“湖北稅務緝私隊長”的肥缺。1927年北伐軍攻克武昌後,被免職,1933年病逝。

程正瀛:起義後曾奉命守湯家山,五晝夜不下火線。後來因革命內部矛盾激化,被害。

吳兆麟:起義成功後目睹現狀失望,退出政壇,解甲歸田。後來從事社會公益事業,1922年,主持修建修樊口大堤,建民信、民生二閘,開闢月河,築王唐黃堤等水利工程,風餐露宿,不辭勞苦,三年時間,使水害變為水利。日軍侵華後堅決拒絕日本人拉攏,1942年病死。值得一提的是,他是黎元洪的學生,起義後正是他一手將黎元洪推上了大都督之位。


細述武昌起義背後的那些事兒

武漢鄂軍都督府舊址


不管怎樣,武昌起義的勝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加速一個王朝結束的同時也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