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三定位”原理

有個學生出去打工,上班的第一天就被老闆炒了,哭喪著臉跑來向老師訴苦:

“當我同意別人看法時,總是說‘對!對啊!’我已經說了快20年了,對什麼人都一樣,從來沒有人說我錯,可是今天跟老闆討論問題,才說了幾個‘對’,他就冒火了,講什麼‘對不對’?跟長輩說話,要講‘是’,不要講‘對’!”

親愛的朋友,說話的學問可真大了,有些話我們講了半輩子了,技術上有問題,卻不能自知,甚至得罪了人,還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有句話講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時一句話可以把別人講笑起來,一句話也可以把別人講跳起來啊!

但是,更多時候是我們無意中講了一些傷害別人的話,而我們自己反而沒有覺察到。

溝通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表達呢?其實,只要掌握溝通中的“三定位”原則,我們就可以遵循相應的定位需要,我們就很容易明白: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以及如何說的問題了。溝通中的“三定位”即:角色定位,對象定位,場合定位。

1、 角色——你是誰?

清晰明白“自己是誰”,角色定義到位,用相應的角色語言去溝通,才能切合身份,周全恰當。你是老闆,可以運用老闆的口吻;你是員工,你就要運用員工的口吻;你是客戶,你就要運用客戶的口吻。人生是一場戲,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角色,把自己這個“人”先演好。學口才,就是學做人!角色,也是一種擔當,是一種責任!

對長輩說話,如果你說“對”,表示你是權威,你在下判斷,但是如果你說“是”,表示你認同對方,對方是權威。所以,我們要多講“是”,少講“對”,即使是同輩,也會表現得更加謙卑。這也是一個冷熱詞運用的技巧,在長輩眼中,“對”是冷詞語,會感到不舒服,而“是”是熱詞語,會讓對方有溫暖舒暢的感覺。

2、對象——對方是誰?在座的聽眾有哪些人?

講話不光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定義好自己的“角色”,同時要看清楚對方是誰,瞭解自己的“對象”,找到角色,看準對象,該講就講,不該講就不要亂講,有時多講了一句話可能不行,少講了一句可能效果又不好,關注到對象的身份,關注到在場的每一個人,你就是一位溝通高手。

有一位官員,對事情請示的部屬不大滿意,但是他並不直截了當地命令大家分層負責,而是在開會時委婉地說到:

“我不是每樣事情都像各位那麼專業。所以,今後籤公文時,請大家不要問我該怎麼做,而改成建議我怎麼做。”

你應該這樣做——領導指使的口氣;我建議您這樣做——商量徵求意見的口氣,詞語一變,聽者就舒服了很多。下屬對領導講話,要清晰明白對象是“領導”,這樣講話自然就不應該用“你要,你應該,你必須,你這樣”等等話語,而多用“商量、徵求、提醒、建議、請示”這樣的語言。

還有一位曾在外交部任職的主管,當他要部屬到他辦公室時,從來不說:“請你到我辦公室來一趟!”而是改成了:“我在辦公室等您。”大家細細品味一下,前面一句話指使口氣,後面一句話,從“我”的角度講“等您”,效果完全不一樣啊!由主位變成了“賓位”,由主動變成了被動的樣子,當然也就贏得下屬的好感。

3、 場合——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活動現場?

不同場合講什麼樣的話完全不一樣,有些場合比較莊重嚴肅,你就不能講一些詼諧的笑話;有些場合比較喜慶熱鬧,你就不能講一些傷感的話語;有些場合比較隆重嚴謹,你就不能講得太隨便。

有一位外交官,在酒桌上講了這樣一段話:

“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過人之才,就不可能在這個外交戰場的紐約擔任外交工作,而且一做就是十年。而我,沒有什麼過人之才,憑什麼一做就是十年呢?道理很簡單,因為我靠了你們這些朋友!”

這段話講得非常漂亮,既為自己造勢,又為對方造勢,既有自負,又見謙虛,最後把一切功勞歸於朋友,怎不令人舒服愉快呢?這就是講話的高手,既明白自己是誰,又知道聽眾是誰,更清楚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場合——真不愧是外交官啊!

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瞭解現場溝通的對象,把握場合應有氣氛——“我和你在哪裡?”——我們自然知道應該如何去講話了!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我們不斷的去練習,不斷地去總結,在練習中提升自我,在總結中完善自我,我們的溝通定能遊刃有餘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