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疫情新聞就緊張 心理專家對“懼疫人”開方

原標題:看疫情新聞就緊張,煩躁頭疼沒有食慾,怕病毒飄進屋

心理專家對“懼疫人”開方

“這幾天單元樓被封了,心裡有些害怕。”

“孩子每天都覺得頭疼,沒有食慾,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我媽歲數大了,每晚都失眠,就怕自己被傳染上新冠肺炎,在屋裡都戴口罩。”

面對疫情,易感群體應如何應對呢?近日,記者採訪了市第三醫院心理保健調適中心的三位心理專家,針對不同群體,三人分別做出了心理分析。

少年人群

煩躁頭疼沒有食慾

14歲的小孫是一名學生,曾有過焦慮症病史。

疫情發生以來,狀態一直不好。小孫的母親趙女士無奈之下,撥打了心理援助熱線。

趙女士說,孩子每天都覺得頭疼得厲害,呼吸困難,沒有食慾,晚上入睡很困難。

她能明顯感到孩子很煩躁,夫妻倆趕緊轉移孩子注意力,陪孩子打撲克、看喜劇片,可效果不大。

“孩子現在不願意學習,心事挺重。我和她聊天,她說害怕自己感染上病毒,怕焦慮症再犯。每天躺在沙發上,除了看電視就是玩手機。孩子的這種狀況,我該怎麼辦?”趙女士無助地說。

專家調適

家長先要管好情緒

“最近幾天,我接到很多家長的諮詢電話,都是問該如何幫助孩子擺脫抑鬱。”市第三醫院心理保健調適中心青少年心理單元任凱主任說。

建議家長隨時觀察孩子變化,及時進行積極引導,做好兒童心理防護。

首先,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榜樣,和孩子一起正確戴摘口罩、洗手、消毒、通風、不聚會,引導孩子以理性的心態看待疫情。不妨和孩子做一些親子活動,引導孩子正確合理地接受信息,和孩子一起做活動轉移注意力,一起做一頓美食、一起運動、一起遊戲、一起做家務。

同時,家長不要煩躁,不要把緊張的情緒帶給孩子,要耐心傾聽孩子、瞭解孩子。讓孩子學會在逆境中成長。

中年人群

看疫情新聞就緊張

37歲的李女士,是一名個體工作者。最近這幾天,因為疫情原因,家裡的單元門被封上了。李女士很害怕,晚上睡不著覺,嗓子莫名的疼痛,渾身乏力,她覺得自己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於是撥打了心理援助熱線進行諮詢。

李女士說,看到電視裡有關疫情的新聞就緊張,自己咳嗽幾聲也緊張,懷疑被傳染上病毒了。

另外,每天待在家裡不工作,一下子沒有了生活來源,總愛胡思亂想,心裡特別難受,總想哭。

專家調適

轉移對“疫”關注度

“首先要正確認識疫情。在疫情面前,每個人出現生理、心理反應都是正常的。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們對待一件事情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和行為,對待疫情壓力也是這樣,你怎麼看它,就會有怎樣的情緒和行為。消極對待疫情,你就會緊張、恐懼、焦慮、甚至抑鬱;積極看待它,你就會充滿了力量。

其次,儘量豐富自己的生活,培養興趣愛好,使注意力關注疫情信息中轉移出去。如果非理性地懷疑自己被感染,或者採取一些明知不必要的防控措施,建議接受心理諮詢。

老年人群

害怕病毒飄進屋

“我媽68歲,特別害怕傳染上病毒,每天不讓開窗戶,怕外面的病毒飄進屋裡,在屋裡也要戴口罩。”李女士擔心母親這樣下去,心理有問題,趕緊撥打了心理援助熱線。 李女士說,疫情發生以來,父母一直沒下過樓,整日待在屋裡,兩人除了看電視,沒啥事幹。白天,李女士的父親想開窗戶透透氣,母親說啥不讓,說是怕病毒飄進屋。

“最讓我爸不能理解的是,平時不出屋,我媽也戴口罩,說是避免交叉感染。我覺得我媽恐慌過度了,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能幫她調適情緒。”李女士說。

專家調適

制定“五步”健康計劃

市第三醫院心理保健調適中心老年心理單元主任楊海波表示,面對疫情時,老年人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鬱、恐慌等不良情緒。除了子女要多陪伴父母外,老年人自己也要找事做,走出“陰霾”心理。

對此,楊主任建議“宅家”老年人,可制定“五步”健康計劃。

第一步:制定一個計劃。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別是要保證規律的飲食和睡眠。

第二步:鑽研一件事情。看書、看報、畫畫、寫字、學習一項新技能等,並享受這個過程。

第三步:找到一種支持。認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務和聊天。聊天的主題可以豐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沒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過電話、視頻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

第四步:進行一項鍛鍊。心情煩躁時,做自己喜歡的室內運動。

第五步:思考一些體驗。思考自己從一段經歷中,獲得了什麼有價值的體驗,並記錄下來。

大慶市24小時免費心理援助熱線電話:0459-12320

大慶市第三醫院心理援助醫生專線:0459-8881320

大慶晚報記者 鄒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