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见了它都会欢喜"的遗产之城——迷城哈特拉

一声震天巨响,爆炸声过后,传来推土机的轰鸣。在尼姆鲁德之后,又一个象征文明的城址被铲平。满地瓦砾、满眼烟尘,古城哈特拉曾为安息古城,如今,盛景何在?

伊拉克西北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有一大片沙漠地区。据说,伊拉克北部曾有一个古代帕提亚王国,哈特拉就是这——王国的古城。论起具体方位,它位于摩苏尔市西南50公里处。在这座雄伟的古城遗址中,到处是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壮美神庙和建筑群。

当你走进哈特拉,阿拉伯世界的神奇就会在瞬间扑面而来。这里是伊拉克最早的世界文化遗产,1985年,哈特拉遗址顺利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遥远的安息帝国

要了解神秘的哈特拉,首先要从一个强大的帝国开始讲起。公元前3世纪中叶,一支帕奈游牧部落从北方进入伊朗高原的帕提亚,今土库曼斯坦南部和伊朗东北部地区。阿尔息斯帝国又称帕提亚帝国,汉朝将阿尔息斯音译为安息,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安息帝国。

关于帕提亚的研究资料较少,但大概可推断,帕提亚王国接受了波斯、巴比伦和希腊三种文化影响。帕提亚起初被希腊人建立的塞琉古王朝统治,在逐渐扩张的过程中,米特里达梯一世于公元前141年控制了幼发拉底河以东地区。此后,帕提亚阻止了塞琉古人的西侵。在西方,又抵御并迎头痛击了罗马军队的多次东征,巩固了帝国的边界。哈特拉雄伟的殿堂遗址见证着帕提亚帝国昔日的商业繁盛。作为连接地中海一带与东方贸易的桥梁,丝绸之路将阿拉伯世界的财富汇聚于帕提亚。

另外,帕提亚的海路直通印度河,同时与中亚、高加索等地区保持了密切联系。就像发生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里,富裕的阿拉伯商人贩运的商品之丰富超乎想象:皮革、盐、食品、香水、橄榄油、油脂、牲畜、青铜像、奴隶、干果、染料等等;美丽的石头城市里,到处是美酒和香料的味道,经年不散。

帕提亚和中国的贸易尤其密切,他们向中国进口牲畜、丝绸、金、银、铁和宝石。又把葡萄酒、石榴,还有著名的鸵鸟运往中国内陆。同时,商业的繁荣带来流动的人口,这里更是民族交融之所。

古城建于公元前4世纪,曾长期荒废,后重兴,沿用到公元4世纪。据说,当地居民崇奉太阳神,这里曾被叫做"太阳城",因此庙中也供奉太阳神。建于2世纪初的太阳神沙玛什的矩形庙宇,庙的正门有石雕头像——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美杜莎,石像底部刻着创建城市的匠师之名。太阳庙内陈设珍贵祭祀用品,还供奉着"神鹰"。在这里,除了供奉太阳神,居民们也保持着对历代统治者的敬意。不少君王们的雕像保存完好,现在都已经陈列在伊拉克博物馆中。

在圆城的中心,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宽大的长方形区域,被石墙围住,中间矗立着许多恢宏的庙宇,其中心是"大庙"。这座哈特拉大神庙正面敞开,与院落连接,建筑风格上融汇了东西方艺术,天花板是筒型拱顶的矩形大厅。

围绕哈特拉,还有一个疑问:这座古城呈圆形,环以两重护城墙,城墙上有九座望楼,城外有深沟壕堑,城中心为圆形城堡,如此布局可谓牢不可破。然而,为何最终被萨珊王朝攻陷?

据说,沙普尔本想娶这位公主为妻,但是碍于情面和道德,无法接受她对父亲的背叛,还是杀死了公主。从此,哈特拉被荒废,而古城圆形城墙的大部分保存完好,但如今,唯一可供凭吊的古老城址却也被推土机铲平了。

考古之城萨迈拉

若是说人类历史的开端,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开始,毫不夸张。人类在美索不达米亚,尤其是在伊拉克,率先进行农耕,并发明文字,记录下历史。从此文明的卷轴缓慢展开,亚述人、苏美尔人、巴比伦人经过这里,留下一个古代世界的中心——很长时间内,伊拉克都是这个中心。正因为曾有过如此的繁华,所以,伤时怀古的情绪,从巴格达南部的巴比伦古城,一直延伸到萨迈拉考古区。在炎炎烈日下,考古区从黄沙中拔地而起,庞大又凋敝,视觉上十分震撼。

从现存的考古遗址来看,这里曾有伊拉克文明的标志性文化存在——萨迈拉文化。对于所有到达这里的人们而言,这一遗址都像一个奇迹。

"谁见了它都会欢喜"的遗产之城

一座优美的古城何以入史?它的存在感可能只需要从北到南长41.5公里,从西到东宽4公里到8公里。萨迈拉古城位于巴格达通往大马士革和伊斯坦布尔的国际商道上,具备了一座都城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当地语言中,"萨迈拉"为"开心之地"。相传其建立者哈里发穆阿台绥姆对这里很满意,特意为它取名萨迈拉——这个名字从"谁见了它都会欢喜"这句话每个词取第一个字母,连缀而成。这里曾是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建都之前,只是个无名村落,公元833年,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建成了城市。公元836年,阿拔斯王朝自巴格达迁都至此,直到公元892年。以萨迈拉古城为都城,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伊斯兰王朝,长达一个多世纪里,都城所在的阿拔斯帝国统辖着广大的疆域,横跨亚非欧,从突尼斯延伸到中亚。

阿拔斯王朝大一统的建立带来了和平,也中止了阿拉伯统治者野心勃勃的军事扩张。延续了五百多年的阿拔斯王朝在伊斯兰史上存在最长。按照大波斯帝国的传统——他们起用波斯穆斯林担任军政要职,并且重视经济生产,在统治的头一百年内,阿拔斯王朝就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达到了全盛。可以想象,帝国如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穆阿台绥姆及其后的哈里发执政期间,在萨迈拉大兴土木,留下了许多至今令人们赞叹不己的宏伟建筑。

例如"哈里发宫",集居住、议事、听取百姓诉讼等功能于一体;公元852年竣工的大清真寺;公元892年将首都迁回巴格达前不久落成的"情人宫"。还有阿里·哈迪清真寺、阿布·德尔福清真寺、骑士广场、"巴尔库瓦拉宫"在内,都融合了东西方建筑风格。

古城现在是什叶派穆斯林朝圣地。不过今时今日,考古学者看到这座古城,或许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遗憾。萨迈拉遗址中发现了"萨迈拉陶",它与标准的哈苏纳陶器相似,但工艺更为精巧和精美。因为受到战火侵袭,这座遗址从2007年开始,被同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濒危遗产名录》。萨迈拉古城仍有80%的地区有待发掘。

眩晕的魅力——大清真寺

无论穆阿台绥姆、穆台瓦凯勒父子如何热望要重振阿拔斯王朝,并企盼着建立起先祖一样的伟业。但时势使然,内忧外患不断的阿拔斯王朝走到了末路。

公元892年,当继任者将首都迁回巴格达后,萨迈拉便衰败下去。公元1258年巴格达为蒙古骑兵所破。

据说,穆台瓦凯勒哈里发否定了建筑师最初的设计,把一个纸卷的纸心向上一抽,交代建筑师:"就按这种式样建。"螺旋式的阶梯,使得大清真寺更有种旋入云中的气势。若从塔底拾级而上,沿着转梯行至塔顶,可要晕上好一阵子。

这座宏伟的清真寺证明了阿拔斯王朝建筑和艺术的价值,这席卷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创新之风,甚至出现在了伊斯兰世界之外。据说,位于埃及开罗的伊本·图伦清真寺在多方面亦参照了这里。

萨迈拉的大清真寺曾经是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修建于848年,作为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台瓦凯勒意旨的产物。清真寺呈长方形,寺内有大量花纹及几何雕刻,展现出早期伊斯兰建筑的装饰特征。比如窗子上有繁叶装饰的弓架结构,受到印度的影响,也有受亚述庙塔的影响。清真寺内有17道门廊,朝向麦加的壁龛(音译:米哈拉布),镶嵌了马赛克玻璃。穆台瓦凯勒拆除旧寺,于公元852年在原址上扩建并留存至今。作为伊拉克的伟大见证,它被印在了伊拉克250第纳尔纸币上。

到了近现代,战火多次危及大清真寺。2005年4月1日,成为美军瞭望台的宣礼塔被袭击,塔顶受到炸弹破坏,破碎的泥砖跌至旋转斜坡上,好在塔身未受严重损坏,世人还能一睹"转塔"的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