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人從哪裡來

瀏陽人從哪裡來

清代瀏陽移民遷出地分佈圖(來源《瀏陽移民史研究》)

梳理768個族群始遷祖信息樣本

用時五年出版《瀏陽移民史研究》

從地理空間上解答——瀏陽人從哪裡來

瀏陽日報訊(記者 歐陽穩江)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孫權分拆臨湘(今長沙)東部之地,置地"劉陽"縣;東晉義熙年間(約405年),"劉陽"的"劉"字加水為"瀏陽";隋大業三年(607年)併入長沙縣……1993年,瀏陽撤縣建市;2014年,瀏陽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認定為"千年古縣"。而今,這片50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140餘萬瀏陽人。

在十里不同音的瀏陽,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多處從不同地方移民"遷瀏"事件。那麼,瀏陽人是從哪裡來的?近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瀏陽移民史研究》一書,從地理空間上給了一個答案--作者謝建國從2015年開始著手收集有關資料,列出760多個族群始遷祖的信息樣本,再將這些樣本按遷徙時間、遷出地點、遷入地點進行綜合考證,真正意義上回答了"瀏陽人從哪裡來"。

768個瀏陽始遷祖信息成為一手資料

每個人對自己從哪裡來充滿著好奇。在古代,瀏陽的地理條件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偏居一隅。約公元前1600年前,瀏陽古代為三苗之國,後為夏所滅。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征服了瀏陽,楚人成為瀏陽居民的主體,在歷史書上這一事件被稱為"百越歸楚"。三國時期,瀏陽建縣,這塊湘東之地先後被封給了王公貴族。直至晉代,瀏陽開始有了家族遷徙的記錄。

翻開每一段歷史,一個個曾經的瞬間閃耀於歷史星空,如煙花般散落。而處於歷史中的那些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將記憶延續到了至今。

為什麼要做瀏陽移民史這個課題的研究?工科出身的謝建國表示,歷史研究是一件有趣之事。而系統地研究"瀏陽族群源流",卻是想為"瀏陽人從哪裡來"這個歷史課題交一份屬於自己的答案--  2015年,在政協工作的謝建國和同事一起承擔了"傳統古村落保護"的協商課題調研。行走山間地頭,拜訪耆老故舊,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話題:瀏陽作為千年古縣,那麼多不同口音的瀏陽人來源於何處?

考古發現和史書記載表明,大約20萬年前瀏陽就有了人類活動,1800多年前瀏陽就設縣。但作為千年古縣,瀏陽卻鮮有傳承千年的家族。瀏陽的原住民去哪裡了?瀏陽的現住民從哪裡來?族群變遷的原因和時代背景是什麼?再追問起來,這些問題從來沒有人專門考究過。

"聽得最多的是版本就是'朱元璋血洗瀏陽'的傳說,另外還有'江西填湖廣'之說。"對於瀏陽人將江西人稱為"老表"一說,謝建國較了真:"至少關於'朱元璋血洗瀏陽'一事,任何正史和專著中都沒有記載。這樣重要的歷史不可能是史籍與專家集體疏忽,那麼唯一的可能就是這一事件並不存在。因此,覺得非常有必要對這個問題進行考證。2015年,謝建國開始正式蒐集資料並進行查證。第一步是查閱族譜,主要摘取族譜中遷瀏始祖的信息,如姓名、遷徙時間、遷出地點、遷入地點、始遷祖的人物傳記、行述以及族譜序言中記載的相關內容。

通過查閱檔案資料、實地調查及翻閱《湖南氏族源流》一書,共得到了768個瀏陽始遷祖的信息。這個梳理的過程,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移民產生不僅是瀏陽單方面的原因,而是和當時的國情緊密相連,特別是遷出地的情況。"謝建國在蒐集完原始資料後,第二步則是考證移民產生的社會背景,將上述768個始遷祖按時間順序列表,然後查證各個歷史時期移民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歷史事件。

除了瀏陽的歷代縣誌和鄉土志外,謝建國購買了所有能找到的有關移民史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大概查閱了一百多部參考文獻,搞清楚了各個歷史時期移民產生的原因和時代背景。最後,再花大力氣查證古今地名並進行對照。"

大規模遷瀏自唐末開始,至清嘉慶基本停止

"唐中和末,黃巢滅,其從子(侄兒)浩擁眾七千寇江湖間,號浪蕩軍,天覆初,掠陷瀏陽。"在同治版的《瀏陽縣治》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兵事:唐末的黃巢部隊殘餘力量掠陷瀏陽,瀏陽的原住民第一次遭受到了毀滅性的重創。

"歐陽修所著的《新唐書·黃巢傳》中,不僅記錄了黃巢從子浩帶領七千亡命之徒進入瀏陽之事,而且'殺掠甚重'來描述這支軍隊的兇殘。數月之後,瀏陽遭受浩劫,幾乎人煙斷絕。"翻閱重重史籍,謝建國驚訝地發現,歷史上不起眼的五代馬楚小朝廷卻是對湖南人口氏族有重要影響的一段歷史--  在戰亂之中,一位叫馬殷的木匠(公元852年-930年)投身從戎,沿途招叛納降、收留逃散人員,竟將從江西帶來的隊伍擴充至十餘萬人,在湖南建立了馬楚小朝廷。此時,大量江西移民入湘,這是江西成規模移民湖南的源頭。這人數眾多的遷入者,雖然沒有直接入瀏的記載,但據《資治通鑑》記載: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刺史彭玕等皆有後人落戶瀏陽。

"2016年浩吉鐵路(原稱蒙華鐵路)施工時,發掘了瀏陽鹽泉窯址,多個元素與吉州窯一脈相承。可以佐證五代時期一些移民中不乏工匠,為瀏陽帶了陶瓷技術。"像如今能統計到的瀏陽家族中,唐之後的五代是移民遷瀏的一個比較集中的時期。謝建國分析,唐末後移民遷瀏的地點以北區為主,其主要原因是瀏陽北區靠近長沙,羅霄山脈作為天然屏障,族群在戰亂時代躲入深山,由此生存了下來。

到了宋代"靖康之難",由於潰兵和金兵在瀏陽往來劫掠,瀏陽又一次因為兵燹遭到嚴重的人口損失。此時作為五代時移民的慣性和延續,江西移民呼親喚朋,繼續向湖南移民;元代"元兵破潭,瀏陽遭殲屠殆盡",瀏陽人口再一次遭受滅絕性損失。元朝平定天下後,江西和湖南鄰縣的移民進入填充瀏陽;明代因為朱元璋對瀏陽的稅賦加倍,造成瀏陽持續三百年的民不聊生、流離失所,人口的流失和遷入貫穿整個明代。

明末清初,瀏陽先後遭到左良玉兵、李自成殘兵及清兵的往來殺掠,損失慘重。吳三桂叛亂時所部盤踞瀏陽四年之久,加之各類重賦苛政以及瀏陽承擔西山之役的鉅額軍需和力役,鄰縣"棚民之亂"造成的影響等原因,造成瀏陽特別是靠近江西的東部山區的瀏民大量逃亡,以致地曠人稀。這時廣東、福建沿海人口膨脹,朝廷為了封鎖臺灣禁海遷界,造成匪盜猖獗、民不聊生,大量閩粵流民外遷。瀏陽不僅是閩粵移民的遷入地,也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的中轉站。至清嘉慶以後,有規模的遷徙基本停止。

"從以上的歷史線條可以看得出來,唐代以前是零星遷徙,以分封和任官為主要來源。五代馬楚時期、兩宋、元代與明代,為江西向瀏陽有規模移民;到了清代,移民主要來自廣東、江西、福建和湖南鄰縣,嘉慶年間有規模的遷徙基本停止。"謝建國表示,至此,瀏陽人之由來不僅從自己收集的768個樣本中得到了體現,同時也有大量的歷史資料作為了支撐與依據。

對話

瀏陽日報:民間流傳,瀏陽成為移民社會的原因是"朱元璋血洗瀏陽",為什麼在您看來不屬實?

謝建國:一是從瀏陽移民情況統計看,最早成規模從江西向瀏陽移民的事件是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左右,這比朱元璋時代早了400多年;二是查《明太祖實錄》《明史稿》等史料,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平定湖湘時,都是和平歸附。此時,朱元璋已經消滅了兩個最大的對手張士誠和陳友諒,天下唾手可得。朱元璋特意吩咐各處將領,"當撫輯招徠,俾各安生業""要當以保全生民為心!""苟得郡無民,何益?"無論從史書記載還是朱元璋當時的心理分析,都沒有發生血洗事件的可能;三是瀏陽的元末官吏,在明代都被授予官職。如瀏陽守將黃寧、瞿文立、林應秀、潘至主、黃寧、譚榮等均在明初被授予各地衛指揮、百戶等職。元代的末代知縣史希賢,在明初繼續任瀏陽知縣,而且是他將元代時瀏陽的縣治從居陵(今官渡)遷回了淮川。這些歸附官吏的經歷也可佐證,朱元璋沒有血洗瀏陽。

瀏陽日報:那為什麼"朱元璋血洗瀏陽"的傳說會廣為流傳?

謝建國:在明代,朱元璋為了懲罰瀏陽曾經支援了他的對手陳友諒,加重瀏陽稅賦。正供稅賦加一倍,加上謊報土地面積,各種苛捐雜稅、徭役,瀏陽稅賦最重的年份是宋元時的30多倍,由此造成老百姓無法生存,紛紛逃亡。這種狀況直到清代雍正年間才結束。這一段歷史,我通過志書記載以及其他史料,在書中進行了詳細介紹。

《瀏陽移民史研究》摘錄

為什麼江西是瀏陽人口主要輸出地

自五代(公元907年-979年)以來,江西一直是向湖南移民的主要輸出地。其原因除了人口密度的差異以及自五代時贛人入湘的慣性,到了明代,還有下列因素——

人與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江西州縣,多有無田失業之人"(《明太祖實錄》卷二五〇)。這種狀況到明中期更加嚴重,以遷出人口最多的吉安、南昌兩府為例,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1487年),吉安府上報:"地方雖廣而耕作之田地甚少,生齒雖繁而財谷之利未殷……小民不得安生。"(《明太祖實錄》卷五十六,轉引自張國雄《明清時期的兩湖移民》)  南昌府上報人口情況時,說得更透徹:"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後,戶幾三十萬,口幾九十萬,特土著成丁者。其未成丁及老病男女奚啻百萬,每戶未報者不下數十萬,流民移民尚不在此數。是幾二百餘萬口也。而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又清丈官民田,田地山塘共七萬頃有奇。其中田地可食者,不過五萬頃有奇。土壤更瘠。以上中下乘之,計一頃出谷不及一百五十石。而數加以水旱,則不及一百石有奇。計口以食,僅養二十口而不足。總計田五萬頃,僅養丁百萬有奇耳。是常有百萬口無養也。"(《南昌府志》卷十五,轉引自張國雄《明清時期的兩湖移民》)一個南昌府,就有一半的人口、百萬之眾地不足養,向外遷移成了他們無可奈何的出路。

自然災害的影響

豐城縣地方文化研究所郭所長告訴筆者:過去贛江流域水患頻繁,而且因為贛江兩岸為贛撫平原沖積地,一旦有災,受災範圍廣大。故一直有"豐城倒蕩,水浸南昌"之說。由於水災頻仍的影響,造成人口外遷。

外出經商的原因

在清代湘軍崛起之前,江西的文化、科技、生產力水平都比湖南高。明代江西較為發達的工農產業有陶瓷、紙張、棉麻紡織品、茶葉、菸草、製糖、採礦冶金等。加之江西地連衡撫,水運交通方便,故對外經貿活動十分活躍。如今把在外經商稱作"走江湖",把商人稱作"江湖人士",就是始於江西、湖南之間的經貿往來。因此,江西商人前往湖南的經貿活動,導致一部分人口的遷移。

宗族排斥的影響

江西是宗族社會形成時間較早、宗族勢力最為興盛的地方。即使在如今,那些年代久遠的宗祠在江西還比比皆是。在長期的族群相處中,免不了有土地紛爭、鄉鄰口角,遇到這種爭訟,大族總是佔有絕對優勢,導致小族有理無處講,經常受到欺負。由於無法做到長期忍氣吞聲,一些小族憤而出走。以至於江西即使到了現在,很多村落還是一族為大,長期只有少數大族在一個村落中繁行。如宜豐的天寶古村,長期只有四大姓:劉、羅、陳、周。這四姓中相互婚配,休養生息。還有吉安的渼陂古村,都是梁姓。南昌縣岡上鎮月池村,都是熊姓。

元末江西受戰爭影響的人口損失較小

有人問: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決戰不是在江西打的嗎?為什麼江西沒有大量的人口損失?南昌縣史志辦喻主任認為: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是水戰。朱元璋的軍隊是以江淮人為主,陳友諒的軍隊是以從武昌帶去的湖湘人士為主,戰場又在鄱陽湖水面上,所以對江西的人口幾乎沒有損失。

用原鄉地名命名新家園

不忘故土,是中華漢族的傳統。過去,各氏族衍播四方,為了記住先祖的發跡之地,往往把家族的地望作為堂號。瀏陽移民同樣保持著這個傳統。各個年代從各地遷來瀏陽的移民,有些家族把遷出地原鄉地望作為家祠的堂號,有的用原鄉地名命名瀏陽地名,很多家族尋尋覓覓,找到原鄉的祖墳祖屋和宗親,如今有頻繁的往來交流。

移民通過用原鄉地名命名新家園,來寄託他們對原鄉的感情。他們到了新的地方,就用原鄉的地名來命名新家園。2018年8月,筆者專程前往自唐末開始至明代向瀏陽大量移民的江西吉安、泰和、瑞金等地做尋根之旅考察,發現一個現象,即吉安及附近泰和、吉水很多地名和瀏陽的地名一模一樣。如都是鄉鎮級的就有"永和""沿溪""百嘉(柏加)";瀏陽為鎮、泰和為村的有"官橋";江西為鎮、瀏陽為村的有"沙溪""南溪""澄江"等。一個叫"珠溪"的小地名,在瀏陽的集裡和永安各有一處,而在吉安,分別在吉州區、遂川縣、泰和縣和永豐縣各有一個"珠溪村"。如此集中,如此一致,不可能僅僅是巧合,而應該是當初江西來的始遷祖們用故鄉的地名命名了瀏陽的地名。

從族譜上也能找到這樣的證據。如"周氏才淑公,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江西泰和遷瀏陽泰和塅",這是一個從"泰和"遷到"泰和"的例子。另有一個從"湖洋"遷到"湖洋"的例子:邱氏世居浙江、江西吳興、永豐、石城等處,因兵燹天下大亂,散居各方。其遷居地多處命名為"湖洋"。如邱惟長原居上杭南坑"湖洋裡",後代繼遷廣東潮州興寧西廂大坪墟石"湖洋"鉗口坡,邱氏佳陳公,又遷往瀏東一都(今張坊)石鼓山。石鼓山,如今稱為"湖洋",即著名的湖洋梯田所在地。在向曾氏家族瞭解兩地的交流時,曾氏家人無意中提到"很湊巧,我們瀏陽凰崗附近兩座山:老鴨窩、伯公坳,和祖居地蕉嶺同福村'門向東'村門附近的兩座山同名"。顯然,這不是湊巧同名,而是先祖用原鄉的地名命名了瀏陽的這兩座山。

瀏陽人從哪裡來

謝建國

湖南瀏陽人,瀏陽市政協第七、八、九、十屆副主席。1985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專業,2006年11月-2007年2月在美國聖何塞大學學習。獨立或與人合著《且行且思--美國遊學日記》《且學且思》《瀏陽曆史建築遺存錄》《瀏陽傳統技藝錄》等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