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空業至暗時刻:多數公司離破產僅一步之遙


全球航空業至暗時刻:多數公司離破產僅一步之遙


被疫情籠罩的全球航空業正在進入史無前例的“至暗時刻”:有的公司距離破產只有一步之遙,有的已經被壓垮,更多的公司還在努力自救。


3月13日,英國航空的首席執行官給公司4.5萬名員工發佈了一封名為“為生存而戰”的內部信,信中稱這次疫情對行業的影響要遠甚於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2003年的非典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3月15日,北歐航空(SAS)CEO宣佈裁員約1萬人,佔員工總數90%。SAS航空總部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機隊規模為158架;擁有160架飛機的挪威航空上週則宣佈暫時裁掉50%的員工,其CEO表示公司距離現金流枯竭只有“數週”。


一天之後,國際知名航空業智庫亞太航空中心(CAPA)發表文章稱,新冠肺炎將使得大多數航空公司會在5月底之前破產,“有些公司已經陷入技術性破產的境地,至少出現了實質性的債務違約”。


即使大公司也不能倖免。


根據《華爾街日報》3月16日的報道,受疫情衝擊,美國航空公司正在集體尋求超過500億美元的政府援助,包括政府擔保的貸款、現金補貼,稅費減免等,這一規模將超過9.11時期的三倍。


上週,達美航空、漢莎航空、英國航空以及法荷航集團旗下的荷蘭皇家航空都陸續表示有裁員計劃、並且正在積極尋求政府以及銀行的援助。


達美航空是全球最賺錢的航空公司,2019年收入為470億美元,淨利潤高達47.67億美元。漢莎、英國航空的母公司IAG,以及法荷航,是歐洲三大航空集團,去年的客運量分別為1.45億、1.18億和1.04億人次。


接下來,全球航空業格局可能會經歷一次影響深遠的重塑。


全球航空業至暗時刻:多數公司離破產僅一步之遙


全球航空業面臨超1130億美元損失


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這次肺炎疫情正式定性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當天美國總統特朗普發佈30天的歐洲旅行禁令。


突如其來的禁令打了歐美航空公司一個措手不及。美國和歐洲分別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三大航空市場,而往來兩地的大西洋航線是全球最繁忙、利潤最豐厚的國際航線。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數據,2019年,美國與26個申根國家共有約20萬個航班,日均航班量約為550個,客運量達到4600萬人次,平均每天12.5萬人次。


美國交通部數據顯示,2019年4月份,平均每天約有440個航班從美國飛往歐洲,其中航班量排名靠前的公司包括達美航空、美聯航、美國航空、英國航空、漢莎航空、法國航空等。


根據《經濟學人》的報道,2019年,跨大西洋航線為航空公司創造了200億美元的收入。而據《福布斯》雜誌的報道,2019年,美聯航的客運收入中有約17%來自跨大西洋航班,達美為15%,美國航空為11%。


如今,航空公司被迫暫停這條“利潤奶牛”航線的運營,而隨著多個歐洲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並陸續發佈旅行禁令,它們還不得不繼續擴大航班削減規模。


以大西洋航線第一大承運人達美航空(Delta Airlines)為例,在特朗普發佈禁令之後,他們將運力的削減力度從之前的25%提高到40%,並且計劃暫時停飛約300架飛機,佔機隊規模的三分之一。


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上週六表示,從3月16日至5月6日,公司將會削減75%的國際運力,絕大部分的寬體飛機都將停飛。


另外,擁有800架飛機的漢莎航空集團計劃停飛旗下三分之二的飛機,並且取消2019年股東分紅;總部位於中國香港的國泰航空表示三四月份的運力削減了65%;受疫情衝擊嚴重的韓國最大航空公司大韓航空上週表示公司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可能會“破產”。


航空業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飛機停飛意味著沒有收入來源,但是折舊維修、飛機租賃、工資,乃至於銀行利息都是必須支付的固定成本,為了保證現金流健康,航空公司不得不採取一些非常規手段。


以達美航空為例,他們宣佈推遲引進新飛機,削減2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原本是用於機型更新和IT升級),暫停招聘、鼓勵員工自願休假,提前退役舊飛機、暫停股票回購等等。


根據2020年3月5日的疫情數據,IATA預計這場危機可能會給航空業造成1130億美元的損失,這一預測結果尚未包括美國和其他國家此後採取的嚴厲管控措施。


1130億美元相當於2019年全球航空業五分之一的收入,是全球最賺錢的航空公司達美航空2019年淨利潤的23.7倍。


全球航空業至暗時刻:多數公司離破產僅一步之遙


破產收購倒計時


受疫情影響,大型航空公司極有可能獲得政府援助,相反,小型航空公司被收購、甚至是破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月5日,主要經營英國國內支線的Flybe公司成為受疫情影響第一家倒閉的航空公司。


“在疫情爆發之前,歐洲已經有不少公司的經營岌岌可危。如果這些航空公司所在的國家認為沒有戰略必要,資金問題會迫使他們退出競爭。”前CAPA分析師Will Horton對《稜鏡》表示。


英國航空諮詢機構The Airline Analyst董事總經理Michael Duff也認為這次疫情會讓不少航空公司破產,尤其是那些現金不夠充沛,而且深陷機票價格戰的公司。


和中國、美國相比,歐洲的航空市場格局較為分散。


根據《經濟學人》雜誌去年的一篇報道,歐盟市場擁有135家定期航班航空公司,美國有59家。美國前五大航空公司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約為70%,歐盟排名前五的公司所佔份額約為50%。這也導致歐洲的航空業競爭更為激烈,價格戰此起彼伏。


2019年,至少有8家歐洲航空公司破產,包括德國Germania航空、冰島的WOW航空、德國的Azur航空、英國的Thomas Cook航空和Flybmi航空、法國的XL航空等等。


前維珍大西洋航空高管Paul Charles認為,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裡,歐洲航空業勢必會發生大規模整合。


按照過去的經驗,經濟危機過後,航空業將經歷一番整合,由此催生出更加強大的公司。


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為例,因為航空需求銳減,多家美國大型航空公司走上了破產賣身之路:比如達美航空26億美元收購西北航空;美聯航與大陸航空合併,交易價值達32億美元;美國航空和全美航空合併。


這一系列的併購奠定了目前美國航空業的基本格局,同時也大大增強了這些公司對抗金融風險的能力。


美國航空CEO表示公司目前有73億美元的流動資金,以及100億美元的無抵押資產。


達美航空表示,到一季度末公司的流動資金將會達到50億美元。美聯航的CEO表示他們的流動資金達到80億美元,包括剛剛籌集到的20億美元貸款。


“小公司破產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被併購的概率偏低,因為這些公司的航線網絡和航權時刻與大型航空公司之間的匹配度比較有限,而中型航空公司更有可能被吞併。”羅蘭貝格大中華區航空業務負責人於佔福對《稜鏡》表示。


他認為,從2012年至今,全球航空公司的平均收益水平一直處於下滑狀態,這和部分市場的運力投放過剩不無關係,隨著疫情的蔓延以及部分航空公司破產,部分運力會被擠壓出去。


全球航空業至暗時刻:多數公司離破產僅一步之遙


波音空客不能倖免


一旦大批航空公司破產,將會產生連鎖反應,直接影響到上游的飛機租賃和飛機制造行業。


一方面,金融公司和航空公司之間的飛機租賃條約難以正常履行,租賃公司不得不接手這些舊飛機;另一方面,由於航空公司“回血”需要時間以及市場本身運力過剩,多餘的飛機短時間之內很難轉手,導致二手市場供過於求,壓低飛機租賃行業的盈利水平,並進一步影響飛機制造企業的生產計劃以及未來對新機型的研發投入。


“亞洲不少地方航空公司購買了許多新飛機,目前還沒有交付,我們認為這些公司可能會要求波音和空客推遲交付,甚至可能會要求他們退還訂金。”Michael Duff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


因此,隨著疫情的蔓延,像波音和空客這樣的飛機制造巨頭也不能倖免。


從2月底開始,波音和空客的股價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連環爆跌,短短一個月時間下滑超過50%。


波音跌的最慘。美國時間3月16日,美股出現本月內第三次熔斷,當天波音股價暴跌23.85%,收盤價為129.61億美元/股,較一年前的446億美元/股的歷史高點跌去了70%,抹平了上一任CEO任期內的所有漲幅。


公開數據顯示,波音1月份沒有獲得任何新訂單,為公司58年以來第一次;2月份雖然獲得了18架新訂單,但是取消訂單的數量達到46架,導致淨訂單數量為負。


空客雖然在1月份拿下274架淨訂單,交付31架,交付創下15年以來的最佳開局,但是2月份卻沒有獲得任何新訂單。新增訂單的銳減對兩家公司的現金流都會造成負面影響。


和空客相比,波音的麻煩更大。因為737Max停飛之後的10個多月時間裡,波音一邊在和監管部門溝通,希望儘早獲得復飛許可,另一邊在繼續生產這款飛機,保證供應鏈的穩定。


上週,波音表示將會動用138億美元貸款中的剩餘部分。另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波音也在尋求政府援助以保證生產和供應鏈的穩定。


但是,疫情的蔓延再度讓737Max的復飛蒙上一層不確定性的陰影。美國獨立航空分析師Alex認為,即便是FAA(美國聯邦管控管理局)允許Max復飛,波音也很難按照計劃將這些飛機交付給客戶,因為有些公司會要求其推遲交付甚至是直接取消訂單。


“另外,全球油價的走低也讓一些燃油效率更高的新機型的吸引力有所降低,有些航空公司為了更好控制資本支出,保留現金,只能推遲一些飛機的退役時間。”Alex Lee告訴《稜鏡》。


華爾街投行Jefferies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航空業將會出現9%的負增長,航空公司會放緩接收新飛機的節奏,737Max從2021年到2022年年底,每個月只能交付47架,低於之前預期的60架。


國際航空諮詢機構Teal Group的副總裁Richard Aboulafia認為,如果737Max的交付速度慢於預期,波音可能會裁員,並減少對新機型的研發投入。


空客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總部位於馬來西亞的廉價航空公司AirAsia X要求推遲接收之前訂購的78架A330 neo,受此影響,空客正在考慮減產這款飛機。


A330neo是空客旗下的一款寬體飛機,2018年11月正式交付。根據空客的數據,截至到2020年2月底,空客已經拿下337架A330neo訂單,已經交付46架。


Jeffries在報告中提到,疫情可能會影響全球寬體飛機的銷售,一方面是亞洲航空市場的需求短期之內很難恢復,另一方面在於中東地區受國家油價走低的不利影響,可能會削減一部分購機開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