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三)

甘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更是人才濟濟,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近20年從甘肅高校走出的院士。(內容無先後排名)

接上篇

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三)

13. 舒紅兵:中國科學院院士

1967年1月出生於重慶榮昌區,1983-1987蘭州大學生物學系動物學專業,學士;1987-1990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細胞生物學研究室,碩士;1992-1995 美國Emory大學細胞及發育生物學項目,博士;1995-1997 美國Tularik公司David Goeddel實驗室, 博士後。

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專家,主要從事免疫相關的細胞信號轉導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成果。發現了多個在病毒感染誘導細胞表達I型干擾素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信號蛋白,為了解細胞抗病毒反應的分子機制做出了重要貢獻;發現了多個負調控I型干擾素過量表達的蛋白和作用機制,這種精細調控機制避免機體產生過激的免疫反應;發現了新的腫瘤壞死因子家族成員,闡述了腫瘤壞死因子家族的多個成員信號轉導的早期分子事件,為了解相關免疫疾病的分子機制做出了貢獻。

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三)

14.尚永豐: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漢族,甘肅通渭縣人,1964年6月出生。1986年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獸醫系,1999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博士學位。北京大學醫學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尚永豐博士主要從事基因轉錄調控的表觀遺傳機制及性激素相關婦科腫瘤分子機理的研究。

提出、驗證並從分子機理上詮釋了雌激素受體轉錄起始複合體在靶基因啟動子上循環反覆結合的假說以及雌激素受體所介導的基因轉錄具有“雙相性”和“兩維性”的特點,為基因轉錄調控的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

揭示了雌激素受體拮抗劑三苯氧胺誘發子宮內膜癌的分子機理,克隆了多個腫瘤相關基因,為腫瘤分子生物學的理論發展作出了貢獻。

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酰化和組蛋白去甲基化在染色質重塑中協調作用的機理,對認識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機制具有創新性的理論意義。

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哺乳動物細胞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IP),為研究DNA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三)

15. 南志標:中國工程院院士

男,漢族,1951年10月出生於河北省曲陽縣,1969年由北京到甘肅山丹軍馬場下鄉,任拖拉機手;1972年由甘肅山丹軍馬場推薦到甘肅農業大學草原系讀書。1986年赴新西蘭梅西大學和國家草地農業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89年底獲博士學位。


現任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院長,國家二級教授,農業部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甘肅省和教育部草業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蘭州大學學術委員會自然科學分委員會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草地退化與治理、草類植物種質資源評價與利用、草類植物病害與防治、禾草內生真菌學等。現主持國家973項目“中國西部牧草、鄉土草遺傳與選育的基礎研究”,任首席科學家。

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三)

16.馮小明: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1964年2月生,四川廣安人。1985年馮小明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1988年從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西南師範大學化學系工作,歷任助教和副教授。

主要從事手性合成方法研究,在新型手性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和新的不對稱催化反應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統工作。設計合成了具有柔性烷基鏈接的C2對稱性雙氮氧酰胺化合物配體,建立了結構多樣、中心金屬種類豐富、可滿足不同反應需求的手性雙氮氧-金屬配合物催化劑庫;利用自主設計合成的手性催化劑,實現了多種不對稱催化新反應,包括第一例不對稱催化α-取代重氮酯與醛的反應(被冠名為Roskamp-Feng反應);發展的新型手性催化劑和不對稱催化合成新反應,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高效、高選擇性方法,並被用於手性天然產物和手性藥物的合成

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三)

男,1964年7月生,重慶涪陵人,1987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獲學士學位;1990年獲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專業碩士學位;1993年獲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專業博士學位。

國家重大科學工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HIRFL-CSR”的總工程師兼CSR總體室主任。西南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學院名譽院長。相空間非線性傳輸理論的建立;提出了蘭州冷卻環(CSR)概念並完成了其概念性設計及總體設計。

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常務理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國家實驗室、真空低溫技術與物理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原子能科學技術》、《強激光與粒子束》及《核技術》編委。西南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學院名譽院長。

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三)

18.陳發虎:中國科學院院士

1962年12月出生於陝西丹鳳,1980年,陳發虎考入蘭州大學自然地理學專業,先後獲得學士學位(1984年)、碩士學位(1987年)、博士學位(1990年)。

自然地理學家和環境變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主要從事環境變化、古氣候和乾旱區地理研究。在中國西部黃土地層和氣候記錄、乾旱區湖泊記錄、晚第四紀氣候快速變化、環境考古等研究領域有重要貢獻。在史前人類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過程和機制、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變化的“西風模態”等方面有重要創新性認識。

截至2017年,陳發虎主持完成國家“973”項目的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麵上和重點基金項目6項、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基金1項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1項、教育部學科引智項目1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和社會科學獎9項,含一等獎5項,200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

我是 ,創作不易,喜歡的朋友➕關注,持續瞭解更多資訊,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