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規模之產業機會,中國智造之神經網絡——工業互聯網

短短70年間,我國從一個“連螺絲釘都要進口”的小可憐,到一躍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商品遍佈全球,真是恍如隔世!


但我們需要清醒認識到,我國製造業規模雖大,卻並不強,仍是處在中低端價值鏈。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未來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在所難免,向中高端價值鏈邁進將是我國工業發展的最終出路。


1

工業互聯網,製造大國競爭新抓手

自年後以來,疫情持續蔓延,工廠遲遲不能開工,導致口罩、消毒水等醫用物資出現嚴重緊缺。經此一役後,大家都深刻體會到工業製造的重要性。


工業作為第二大產業,歷來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目前約佔我國GDP的35%。工業的增長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可以說,工業強,才能國強!


而說起中國製造,這是最讓我們引以為傲的。


目前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有220多種工業產品中國的產量佔居全球第一。


毫不誇張地說,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已離不開中國製造。


尤其當前疫情在全球多國肆虐,防疫物質奇缺,大災面前,坐擁全球一半產能的中國正在開足馬力生產口罩、防護服等物資,擔負著向全球供貨的重擔!


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製造所面臨的問題。


雖然我國工業規模全球最大,但工業產品整體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產品附加值低。高端領域仍被美國、德國等傳統工業強國所佔據。


萬億規模之產業機會,中國智造之神經網絡——工業互聯網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5.78萬億元(同比+3.8%),實現利潤總額61995.5億元(同比-3.3%)。


可是算下來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淨利潤率只有5.86%,相比其它領域,這一數字是非常低的。


這進一步印證,我國工業製造存在大而不強這一突出問題。那麼實現工業轉型,逐漸向中高端價值鏈邁進,就成為我國工業發展的最終出路!


毫無疑問,中國製造2*25給出了答案!同樣的,德、美兩國為了保持其在工業領域的傳統優勢,也分別提出了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戰略。


我們注意到,在具體實現路徑上,各國都將工業互聯網作為實現智能製造的關鍵基礎設施。


工業互聯網是什麼?對於工業轉型發展將起到什麼作用?為什麼各個國家都重視?


按照定義,工業互聯網是通過傳感器、RFID、機器視覺等手段收集物體信息,繼而進行自動化檢測、裝配,可實現產品質量的有效穩定控制,增加生產的柔性、可靠性,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


其本質和核心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融合起來,使製造業形成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互聯互通,推動形成全新的工業生產製造和服務體系。


萬億規模之產業機會,中國智造之神經網絡——工業互聯網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傳統工業通過藉助互聯網,實現傳統工業效率的提升或成本的下降,而該過程之間的各種融合,都可以稱為工業互聯網。


萬億規模之產業機會,中國智造之神經網絡——工業互聯網


我們從實施效果看,通過對傳統制造企業實施工業互聯網改造後,企業生產效率及經營效益能夠得到較為明顯的提升。


例如,河南航天液壓氣動技術有限公司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高端液壓氣動元件生產企業,以往存在重複勞動、工作效率低下、產品設計週期較長、產品質量無法保證等問題。


藉助INDICS工業互聯網平臺,河南航天液壓氣動公司的產品研發設計週期縮短35%、資源有效利用率提升30%,生產效率提高40%,產品質量一致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又如,中建鋼構作為中國最大的鋼結構產業集團,迫切需要建設平臺用以滿足裝配式建築新材料高效率、大規模、個性化生產需要。


藉助CPS工業互聯網平臺,中建鋼構可實現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運營成本降低20%以上,產品交付週期縮短20%以上,產品不良率降低20%以上,單位產值能耗降低10%以上。


整體來看,工業互聯網已成為推動製造業向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的關鍵,除了德、美、中三國外,法、日、韓等國也紛紛推出製造業振興計劃,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實現製造強國戰略。


2

智能化升級驅動產業萬億市場

長期以來,與美、德、日等傳統工業強國相比較,我國製造業企業智能化、自動化程度普遍較低,在高端設備、工業軟件、工業自動化等方面也存在明顯短板。


根據《2018年中國製造業痛點分析報告》,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要素分佈不均衡,其中信息系統與大數據的指標評價值遠低於其它要素,已成為影響中國製造各要素效能的短板。


萬億規模之產業機會,中國智造之神經網絡——工業互聯網


隨著我國低人力成本優勢的逐漸消失,以往以低成本、以規模取勝的低端製造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而以工業互聯網驅動產業智能化升級無疑成為我國製造業未來的希望之所在。


2017年11月,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對我國工業互聯網建設的發展目標、要求和主要任務進行了深入具體地闡述。


意見提出,未來我國工業互聯網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


到2025年,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不斷健全並規模化推廣,基本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


到2035年,建成國際領先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和平臺,工業互聯網全面深度應用並在優勢行業形成創新引領能力,重點領域實現國際領先;


到本世紀中葉,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能力、技術產業體系以及融合應用等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前列。


萬億規模之產業機會,中國智造之神經網絡——工業互聯網


2018年6月,工信部發布《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我國將實現“初步建成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的發展目標。


具體包括建成5個左右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遴選10個左右跨行業跨領域平臺、推動30萬家以上工業企業上雲、培育超過30萬個工業APP等內容。


在政策紅利下,去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迅速,國內湧現出一批具有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平臺,總數超過70個,重點平臺平均工業設備連接數已達到69萬臺、工業App數量則突破10萬個。


今年2月,工信部發布2019年工業互聯網試點示範項目名單,包括“5G+工業互聯網”集成創新應用、標識解析集成創新應用、基於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新技術融合應用解決方案等7個細分方向,共81家企業上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某局會議和工信部先後在工作會議上強調推動5G、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


這是繼2017年底國家推出工業互聯網頂層規劃後又一次國家層面重點提及工業互聯網。這意味著工業互聯網與5G技術的融合應用將加快在製造業領域落地。


從工業互聯網對整個產業效率提升的角度來看,如果工業互聯網能提高1%的效率,按2019年我國工業增加值386165億元計算,我國工業企業每年可提升效益近4000億元。


目前,工業互聯網已經廣泛應用於石油石化、鋼鐵冶金、家電服裝、機械、能源等行業。生產成本降低、生產效率提升已經得到早期部署企業的正反饋。相信工業互聯網未來會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中得以部署應用。


從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看,2018年,我國工業互聯網行業市場規模達到5313.04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3.71%。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預測,2023年我國工業互聯網行業市場規模將會突破萬億!這對於工業互聯網產業相關企業將會是一個大機遇!


萬億規模之產業機會,中國智造之神經網絡——工業互聯網


那麼,未來工業互聯網整個產業鏈將面臨什麼樣的機會?誰又是發展的重中之重呢?下期見。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參考資料來自於網絡公開信息,所涉及的公司及個股僅作為研究分析使用,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達意見均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請牢記投資有風險,風險且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