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眼龍王王同春


獨眼龍王王同春

獨眼龍王王同春

1934年,當代國學大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顧頡剛先生旅行來到包頭。重點對河套地區進行了考察,用很長的時間,對王同春在河套地區進行開發進行了解和調查,採訪了當地軍政官員、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民間人士,用他記述歷史的筆,為王同春寫了一篇傳記,這就是《王同春開發河套記》,使這一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有了真實性。還有一大名家,這就著名的冰心,她曾對王同春稱讚道:“那身高九尺,心雄萬夫的王同春,在同治初年,帶著數千直魯豫的同胞,在這河套裡開闢屯墾,經過多少次的佔租械鬥,他據有了乾渠五個,牛犋七十,這方圓萬頃的良田,都入了瞎進財——王氏外號——之手。河套一帶,提起了瞎進財,哪個不起著一種雜糅的情感,又驚懾,又愛戴?”王同春死後,被人請進了廟裡,被當地人稱為河神,

王同春何須人也

王同春(1851--1925),字浚川,小名進財,又因他是一隻眼,另一隻瞎了,鄉人呼瞎進財,直隸順德府邢臺縣東石門村人,即今邢臺縣西石門村。他出身微賤,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所以斗大的字也識不得幾個。王同春的家族以商賈為業,他的祖父進行商業販運,家中養著百餘頭騾馬,往來於漢口、浦口、彰德府、天津、北京等城市,有“王家馱轎”之名。清代晚期,王家在經商販運時,遭到太平軍的打劫,使之家道中落,為此王同春出生後,家中已經敗落。

清同治五年(1866),王同春15歲的那年,曾遠行到寧夏投伯父;又年,王同春與人發生了爭執誤傷了人命,只能再次遠行到寧夏包頭一帶。開始了他在河套地區生活。

王同春都幹了些什麼

同治十一年(1872),有人準備開長勝渠,邀請王同春為之計劃。

在河套有一個郭有元的四川人,為了灌溉首先進行開渠,他開的渠稱為老郭渠。

同治十三年(1874),王同春在郭家做長工。王同春身體高大,力氣又大,郭有元見他一表人才很是喜愛,就讓他管理渠工,並把女兒嫁給了他。給了他隆興長東側二十頃(每頃100畝)地,讓王同春自行耕種。隆興長後人取名為五原城,這裡也就成了王同春的大本營開始創立基業。

王同春成家以後,就開始向蒙人租牧地,一塊塊土地租下來以後。光緒七年(1881),王同春開鑿了第一條河渠,取名為永和渠,後來又開了同和渠,這個時候王同春已經獨立門戶。

王同春對開渠引水很有興趣。遇下雨天就站在田野間,觀看積水的流向,以知地勢的高低。他對黃河進行考察,並利用進水的衝擊作用來決定渠口,以達到水流暢通的目的。王同春自進行開渠到70歲,每日雞鳴即起,天天騎馬巡視渠地,並對沿路的土地進行調查,根據土壤種植農作物。

光緒十七年(1891),王同春租得蒙旗王公隆興長以西的大片土地,招攬內地災民租種,掠收地租,水費。光緒十八年(1892)內地災民約四五萬人聚集在隆興長,王同春開倉放糧賑災,並利用災民進行開渠。光緒十九年(1893),王同春組織上萬災民進行開渠。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完成總長80餘里,5年始竣,費銀10萬餘兩的永和渠,後更名為沙河渠。

到光緒三十年(1904),王同春已開鑿乾渠5條,支渠270多條,開渠投資工銀約1350萬兩之多,修建乾渠和支渠的長度超過4000多公里,這些水渠可以灌溉水田7000多頃,熟田27000餘頃。光緒三十年(1904),西盟墾務督辦姚仁山將王同春全部渠道與土地收歸墾務。之後,姚仁山又令王同春開挖永濟渠,並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竣工。永濟渠全長160多里,程浩大,水量充足,水流暢通,澆田可達3萬餘頃,為河套各大幹渠之冠。據《巴彥淖爾盟志》記載,一百多年前,王同春在河套地區開鑿的乾渠,使河套地區逐漸由一個沙丘、紅柳漫野的荒蕪之地,變成了一個糜子、高梁、麥花香的養人之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的蓬勃發展。1891年到1902年,晉、察、冀、陝等地遭遇大旱,王同春先後4次調出糧食95000餘石進行賑災。

王同春與家鄉南關商業

王同春在河套地區發跡後,大批的邢臺人前去投奔他,王同春出手闊綽,對家鄉人十分熱情招待,並贈予土地讓他們生活,很多家鄉人成為王同春的嫡系,也壯大了王同春在河套地區的力量。

河套地區原是蒙古人放牧牲畜的原始牧場,是皮毛原料的盛產地。更多的邢臺人沿著王同春走過的西口,利用王同春的關係,打通了西北地區與山西、河北的商業通道,進而發展了邢臺南關的皮毛產業。

河北的邢臺舊時稱“順德府”,為畿南重地。據清人谷鳴球《土寨紀略》,順德府南關“為九省冠蓋通行之路,百產菁華聚會之區,煙火萬家,客商輻輳,畿南重鎮,天府娩雄。”當時順德府南關店鋪如林,商賈如雲,日進斗金,富甲一方。

據研究,邢臺南關到民國時已經發展到十七個行業,139家商號,其中南關商的五大行,以東大街以麻行、山貨、藥材行為主,西大街以煙店、糧行、皮店、銀號和日雜為主,北大街以綢布和土布行為主。羊市街和羊市道有上百家皮毛作坊,是南關各行業的龍頭老大。

研究得知,皮毛業是順德府南關的支柱產業。清代後期,順德府南關有30多家皮毛經營商,有李家、張家、鄭家、翟家、劉家等,都是邢臺南關有名的皮毛富商。其中以萬順皮店、福泰皮店、廣泰皮店、永茂昌、永茂盛皮店、同盛皮店、德益皮店、德昌皮店、永太興皮店、興泰隆皮店等經營最大,號稱順德府南關十大皮店。

順德府本不產皮毛。順德府南關自元代始,一直為回族的聚居地,明清以降,這裡的回族以販用馬匹為業,其手工業以熟為主。往返於全國各地。而熟皮業到明清時已經成為全國的皮毛集散地,販皮的商人當時稱為“順德府皮販貨郎子”。

民國時期,邢臺皮毛市場達到鼎盛時期,清光緒十一年(1885),德商洋行開始來順德府收購生皮,運回轉銷歐美各國,獲利很多。此後,美商的新泰興洋行、和平洋行相繼來華收購生皮,並擴大收購灰鼠皮、貂皮、猞猁皮、掃雪皮等珍貴皮毛。據天津口岸史料記載,當時每年從河北收集羊毛248萬斤,其中源於順德府南關的就佔180萬斤,宣統元年,順造德府通過外國洋行銷往國外的山羊皮達35萬張,皮毛年交易額達到1500萬兩白銀,其中熟皮300萬兩。

1929年,在工商部中國國貨展覽會上,南關劉興盛、崔路永茂昌生產的皮毛分別獲得一等、二等獎,萬順店的羊毛、羊絨、羊皮等也獲得二等獎。

順德府南關的生皮,除少量產於本地外,絕大多數來自王同春控制的河套地區。

城西像先賢、石頭莊、周公、崔路、石門等村莊的人們大多都去寧夏和河西走廊一帶收皮子,一人趕四個駱駝,叫做一把鞭,一個馱隊有十幾把鞭,一個來回要幾個月,當年流傳著這一個順口溜:“往昔全盛期,廣收天下皮;寧夏灘羊俏,甘肅綿羊肥;榆林黑化秀,西寧紫羔美;口羔似天成,象羔如麟生;狐狸黃鼠狼,猞猁掃雪稀;聚我順德府,入我皮池裡;男丁缸中翻,婦人燈下縫;細鞣作輕裘,化為禦寒衣;美歐連洋莊,華夏走南北;貴婦紅狐圍,官人細毛衣;紫羔灘二毛,如珍藏箱底;窮漢少銀錢,老羊遮寒體;順德皮毛盛,四海共讚譽。”崔路劉家自十三世劉可升開始經營雜貨,以誠義待人,逐漸積累,在順德府南關開設永盛魁商號。後轉入經營生皮,開始走西口從西北販賣皮毛。

據張樹林、楊洪超等人研究,順德府南關“崔路村劉學道販皮積累資金,開設了七、八個生皮店。他經營有方,致力於皮毛業,七代人不分家,資金不分散,皮店興盛,都具有百年的經營歷史。”(參閱《邢臺市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邢臺皮毛業發展簡史》一文)其中的永茂昌、永茂盛即為崔路劉家所開。

無論是南關還是崔路劉家,這些皮毛生意都與王同春有密切的關係。

民間傳說,山西王閻錫山與王同春有很深的交情,辛亥革命,閻氏得到王同春的兵馬錢糧幫助,所以,從河套到順德,凡是王同春運送的貨物,在山西沿線很受當地保護,這樣,家鄉人每年把灘羊皮和軟毛細皮從寧夏運回順德,再把中原生產的綢緞布匹洋廣雜貨從順德等運到河套。

王同春用開渠改變河套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河套王”,遠在河北的順德府也在他的支持下成就了邢臺皮毛業的輝煌,王同春在中國水利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邢臺經濟和文化發展歷史上也外烙下深深的印記。


獨眼龍王王同春

東大渠遺蹟


獨眼龍王王同春

流經五原縣境內的義和渠


獨眼龍王王同春

河套平原


獨眼龍王王同春

黃河之水天上來河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