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治理體系“末梢”更有溫度


讓治理體系“末梢”更有溫度


疫情防控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打贏這場艱苦卓絕的疫情防控阻擊戰既要靠在前線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也要靠切斷疫情傳播渠道的社區。社區是社會治理體系的“末梢”,這個環節對切斷病毒傳播渠道、防止疫情擴散蔓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讓治理體系“末梢”更有溫度,正是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抗擊疫情有兩個陣地,一個是醫院救死扶傷陣地,一個是社區防控陣地。堅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關鍵靠社區。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國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挑戰。面對災難,黨和國家充分發揮制度與治理體系優勢,動員組織全國之力,打響一場可歌可泣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疫情防控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打贏這場艱苦卓絕的阻擊戰既要靠在前線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也要靠切斷疫情傳播渠道的社區。社區是社會治理體系的“末梢”,這個環節對切斷病毒傳播渠道、防止疫情擴散蔓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毋庸諱言,疫情暴露出當前我們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其中基層社區治理能力不足尤為凸顯。疫情折射出複雜多維的中國鏡像,社會支持網絡的局部欠缺、社會資本積澱的區域失衡、“原子化的個人”的重新浮現等等,莫不是在災難面前暴露出的短板。處於社會經濟弱勢地位,往往也意味著抗風險能力的薄弱。而讓治理體系“末梢”更有溫度,正是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讓治理體系“末梢”更有溫度,是提高社會治理效能的客觀要求。2016年7月28日,在唐山抗震救災和新唐山建設40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調研考察時強調,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繫、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唐山和武漢都是英雄的城市,唐山人民和武漢人民都是英雄的人民。戰疫的勝利,有賴於充分發揮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有賴於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加強社區防控措施落實,使所有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緊緊依靠人民,深入細緻做好群眾工作,發動群眾構築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線,打通疫情防控戰線的“最後一公里”,凸顯了中國戰疫的“人民戰爭”屬性,是中國製勝的法寶。

讓治理體系“末梢”更有溫度,彰顯社會治理價值。社會治理的對象不僅是社會整體,更是一個個鮮活而真實的個體;甚至社會治理的理想境界,乃是“明明德於天下”,使每一個個體都彰顯其道德與治理上的主體性。疫情防控中社會治理的價值目標,突出體現在“以百姓心為心”的“感而遂通”,體現在“各得分願”“皆得其宜”的“絜矩之道”。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戰疫故事須呈現“人民戰爭”的人民價值屬性,呈現出其應有的溫度和質感。在推進“社會再組織化”時,我們更應著力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等重要論述,不斷完善對社會特殊群體的關懷,提升治理“末梢”的溫度與活力。既要立足當前,更要放眼長遠,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使結構性與功能性的社會領域進一步挺立,以發育發展健全的社會協同解決日漸凸顯和日趨複雜的社會治理問題。

多難興邦,但前提是要反思災難。同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善於總結經驗教訓,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儘早取得這場戰疫的全面勝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