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把農村農民的地集體承包下來,進行現代化、機械化、規模化,這個辦法可行性有多高?

南疆三農


個人觀點:規模化、機械化和現代化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並且正在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從集體耕作到大包乾

一、大包乾

大包乾,也稱包乾到戶,是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形式。農民享有對土地的經營管理權,所有權仍歸國家所有,根據雙方簽訂的承包合同,農戶可自行安排各項生產活動。村民將其概括為:“大包乾、大包乾,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交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二、大包乾的推行

大包乾制度最早出現在1962年、1971-1976曾在福建等地短暫實行過,但受文革的影響沒有完全推廣開來。文革結束後,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重新實行大包乾並大獲成功,隨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飄向全國各地。

三、大包乾的優缺點

1、優點

實行集體耕作制度,幹多幹少都一樣,所以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低下,糧食產量一直上不去,而大包乾制度的實行徹底結束了上述弊端,糧食產量也穩步提升。

2、缺點

從短期角度來看,大包乾確實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大包乾制度仍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首先,大包乾雖然沒有改變土地國家或集體所有的性質,但是長期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過程,難免導致部分生還要產資料私有化情況的出現。

其次,大包乾造成土地分散,導致一些大型農用機械和新的增產技術措施無法得到有效推廣使用,嚴重製約了農業規模化、機械化和現代化進程。

從大包乾到土地流轉

上面提到,在特定歷史時期,大包乾制度確實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開始慢慢顯現,“各自為戰”的耕作方式開始制約農業規模化、機械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土地流轉進程加快

目前,由於種地收益低,農村願意種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多數都選擇外出打工。未來由誰來種地養活14億中國人?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推進合村並鎮,解放農村土地,農村土地流轉進程加快。

土地流轉,全稱土地使用權流轉,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土地流轉使得農村土地逐漸向少數人手裡集中,這就為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和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未來也許慢慢會出現類似西方的農場主(職業農民)。

綜上,把農村農民的土地集體承包下來,進行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是可行的,並且正在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