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而行”駛入“暖春”,中歐班列助力沿線經濟復甦

據瞭解,截至2月底,中歐班列今年已開行1132列,同比增長6%;3月8日,中歐班列復工率已達90%以上(《中國鐵路》微信公眾平臺)。中歐班列“逆風而行”,載著滿滿的希望向前開進,為沿線經濟復甦注入“春”的活力。

中歐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等條件開行,往來於中國與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集裝箱國際鐵路聯運班列,被譽為“新時代的陸上絲綢之路”。筆者認為,中國倡導並推行的中歐班列,將原有的“單一型商品買賣”有效轉化成了“複合型商品聯動貿易”,經過多年開行,其運費低、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點日益凸顯,開行意義早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對中西方經濟往來、地域文化交流有著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疫情期間,中歐班列安全開行,在各大經濟通道上持續擔當“大動脈”角色。以東部通道出境口為例,綏芬河鐵路口岸及時成立運輸調度指揮中心,設立國際聯運調度員,採取提高班列運輸效率的方法有效防疫,既保證了疫情期間貨運安全性,又做到了常態化有序開行,防疫與效益兼顧,最大限度地確保了沿線經濟發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優越性在疫情發生的特殊時期愈加凸顯。

在防疫戰疫的前提下,穩步實現社會各行業復工復產成為關鍵。鐵路部門保障中歐班列安全開行,是構築沿線企業生產材料基礎,打牢經濟鏈條的重中之重,中歐班列巧妙的將公鐵合一,以“銜接式”陸上運輸形式為支撐點,融合鐵路“整備型運輸”和公路“靈活型運輸”優勢,促生出的長距離點對點貨物運輸貿易機制,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加重了砝碼。在疫情“國際化”的當下,中國鐵路擔起經濟復甦大梁,突出展現的多元化融合運輸及物流模式,對世界經濟、文化、科技交流產生深遠影響。

中歐班列最“接地氣”的成就還要屬滿足了沿線各國人民最本質的物資及運輸需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運輸生產,這是當前鐵路部門開展工作的主基調,面對客流下降的現實問題,以貨補客,保障並提升鐵路貨運的“量”與“質”,不失為一個解決當前問題的“錦囊妙計”。據瞭解,今年2月,國家鐵路貨物發送量25238萬噸,同比增長8.1%,截至3月10日,全路累計裝運疫情防控物資254082噸(《人民鐵道》微信公眾平臺),鐵路部門在做實疫情防控和以貨運為依託助力復工復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這種以問題為導向、靠轉變尋出路的思維,也同樣作用在疫情期間的中歐班列上。筆者瞭解到,鐵路部門為加強中歐班列運輸組織,實行了全面敞開受理需求、密切加強國際聯繫、及時掌握運輸動態以及調整業務辦理程序等多項舉措,切實將跨國鐵路貨運優勢反饋在沿線各國經濟增長上,提升了國際貨運班列運力的同時,帶動了各國產業經濟復甦,既滿足了人民防疫戰疫的“硬件”需求,又加快了復工復產節奏。

逆風而行,留下遠去背影的,往往正是時代的英雄。中歐班列在不凡的期待中駛來,又在各國人民的歡呼聲中行遠,一冬的蕭索凍結不了人心的溫度。這一列列飽含“美好”的班列,筆直向前地駛入了新一年的“暖春”。(文/王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