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千古鴻文卻淪為一紙空文,論《陳政事疏》被棄前後

引言

在滾滾的五千年華夏族歷史洪流中,曾誕生過數以百計的朝代或者政權。當往事隨風,塵埃落定之後,作為後人的我們帶著以史為鑑的態度去仔細品讀這些歷史時,總繞不開兩個朝代即大漢與盛唐,本文敘述的背景便是漢族衍生起源的西漢王朝。事實上,作為繼秦朝後的另一個實現大一統的王朝,其國力強盛之況,文化豐富之景在我國曆史上頗為罕見,本文所講講述的便是西漢立國之初的強盛階段即被後世譽為"文景之治"中的漢文帝在位期間的一段史實。

西漢千古鴻文卻淪為一紙空文,論《陳政事疏》被棄前後

高祖以無為治國,文帝賞才能遇賢

漢朝立朝之初,因常年征戰,社會急劇動盪,經濟受損嚴重。面對這一狀況,劉邦決定以"無為而治"為治國理念,進而頒行一系列寬鬆政策。誠然,"無為而治"在部分後人看來似乎與不思進取相掛鉤,但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這一政策背後隱藏著巨大哲學,即治國需順應發展大勢。事實上,正是漢高祖在立國之初定下的這一政策,才使得新生的漢朝度過難關,國內各行業的發展也隨之進入正軌。

西漢千古鴻文卻淪為一紙空文,論《陳政事疏》被棄前後

及漢文帝繼位後,文帝決定繼續推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措施,國力得以繼續增強。在漢文帝的正確治理下,漢朝的經濟得以在原有基礎上快速發展。隨之而來則是大批人才的出現與被政府所用,在這其中最為被後世津津樂道的當屬年少便已名動京城的賈誼。然而這樣一位懷有大才的賢人卻未被文帝重用,而縱觀漢文帝的整個執政階段與其為人,我們不禁會困惑:為何惜才且重用有才之人的漢文帝並未將賈誼提拔至自己身邊且大用呢?下文就將這一疑問進行探索與講述。

西漢千古鴻文卻淪為一紙空文,論《陳政事疏》被棄前後

依據現有書籍記載,賈誼流傳於世的著作有《論積貯疏》與《陳政事疏》等,而賈誼在時政領域的正確見識與其理論的極高實用性也被中央與各列侯將視其為真知灼見。事實上,正是由於賈誼過人才華與起初階段被漢文帝的大力提拔,致使其受到同朝官僚排擠,漢文帝不得已將其外調,使得其一身才華難以盡施,除了這個原因外,當時賈誼所著的《陳政事疏》也是其不能就仕於漢文帝身邊的主要原因。為何一章《陳政事疏》會影響到賈誼的仕途呢,這需要我們分析當時的客觀環境與政事疏所針對的領域。

西漢千古鴻文卻淪為一紙空文,論《陳政事疏》被棄前後

漢初國內外仍存動盪

劉邦建國之初,借鑑周秦兩國的滅亡原因決定實行"郡縣制",主要地方制度依舊沿用秦朝制度,但是問題出在並不是主要制度的制度即"分封制"。劉邦寄望於這些受封的侯王能夠協助中央處理好地方的各項政務,但是一廂情願的劉邦卻未想到分封四地的藩王因遠離中央,且在各自轄地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地方管轄已逐漸脫離中央控制,因此漢初定下的"分封制"已成為中央的威脅。

西漢千古鴻文卻淪為一紙空文,論《陳政事疏》被棄前後

除了王朝內部威脅外,塞外的匈奴一直讓漢朝寢食難安。自秦朝起,邊關的匈奴一直對富饒的中原虎視眈眈,因此秦朝不惜投入大量人力與財力進行長城的修補與建造工作。事實上,由於常年生活於西北塞外,匈奴人養成兇悍好戰的野性,再加上其善於騎戰,不時對邊關進行騷擾,這給當時的西漢政權帶來極大威脅。

淺述《陳政事疏》涉及領域與弊端

而賈誼所著的《陳政事疏》一疏中將上述情況均覆蓋其中且提出相應的應付對策,

仔細研讀《陳政事疏》,我們可以大概列出該疏的主要內容為抑藩與靖邊。當時距漢朝開國已有些年頭,中央對地方同姓王的管轄已不再如同漢初時一樣全面且有效,因此各地王侯在封地上不斷擴充個人勢力,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賈誼認為中央需削弱地方藩鎮勢力,否則一旦諸侯勢力徹底生成,中央政府再進行弱藩必然反受其害。然而賈誼並未過多考慮的是當時的漢朝還需要地方的藩鎮勢力協助其穩定地方經濟,剛從戰火脫離出的百姓與官員並不想再因弱藩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再加上當時各地藩鎮經過數十年發展已有一定勢力,一旦朝廷斷然實行各類削藩政策,會立即招得四方實力懷疑與憂懼,甚至不乏爆發武裝反抗的可能。

西漢千古鴻文卻淪為一紙空文,論《陳政事疏》被棄前後

眾多周知,秦朝已勢不可擋之態滅掉六國實現大一統,當時的秦國依靠得勝之威下令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反對的聲音自然微乎其微。但是歷經數十年發展的西漢分封制,已有大批貴族從中獲利,一旦中央進行弱藩,他們的利益會受到嚴重損害,因此賈誼自然成為他們排擠的對象。

西漢千古鴻文卻淪為一紙空文,論《陳政事疏》被棄前後

其次是《陳政事疏》中涉及的靖邊政策,自古以來,中原皇帝一直稱呼自己為天子,在他們的認知裡"普天之下均是王土"。但是,基於當時國內久經戰火的背景,漢朝政府在前幾任皇帝的任期內不得已採取何琴政策以獲取短暫的安寧,儘管雙方互有和親,匈奴依舊不時有小股軍隊騷擾漢朝邊關。

西漢千古鴻文卻淪為一紙空文,論《陳政事疏》被棄前後

面對這一情況,賈誼於《陳政事疏》中提出"三表五餌"看法,筆者對此仔細研究後得出結論即賈誼對待匈奴的主要辦法為"恩威並施",試圖最終實現同化。這一觀點在當時是十分前衛的,因為當時諸多漢朝官員的主要觀點仍為匈奴乃"勿教化種族",若想徹底杜絕來自匈奴的隱患,必須對其進行軍事打擊。軍事消滅匈奴,一絕隱患與恩威並施,進而徐徐圖之等兩類觀點均有不少人支持,只是受限於最終執政皇帝的取捨,而當時的漢文帝將重點放於國內發展,因此這一建議便被擱置下來。

總結

賈誼的才華名副其實,而《陳政事疏》足以稱得上千古第一鴻文,但是需要我們看到的是無論做人或者為事均不能鋒芒過於畢露,賈誼憑藉過人才華於年僅20多歲便被皇帝召至宮中並賦其高官,而賈誼卻不懂得隱忍待發,這如何不引起同僚的不滿。而後漢文帝將其調至長沙,這對其無疑是一種保護,但在我看來更多的是一種希望,希望賈誼能夠善於隱藏自己的鋒芒。幾年後漢文帝再次將其召入宮中後發現其並未有過多改變,隨後將其調至梁地,而《陳政事疏》便是賈誼於梁地所作,由此可見其在為官上仍有不足,而這也是直至賈誼病死漢文帝再無升用賈誼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