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瑞蚨祥”尺子很特別,一尺多出一寸,虧的是布賺的是良心

宅家的日子,重新繳費看上了有線電視。被央視的《記住鄉愁》欄目深深吸引了,今天要講述的是老字號“瑞蚨祥”的那把“良心尺”的故事。

周村“瑞蚨祥”尺子很特別,一尺多出一寸,虧的是布賺的是良心

我是個郭德綱的相聲迷,號稱“老和部隊”隊員。郭德綱有個介紹搭檔于謙的父親“王老爺子”的段子,用“頭頂盛錫福,腳踩內聯昇,身穿瑞蚨祥”來形容王老爺子的豪氣。意思是說頭戴盛錫福的帽子,腳蹬內聯升的鞋,身穿瑞蚨祥的綢緞,這樣的一身穿著,在當時就是體面的象徵,由此可見“瑞蚨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周村“瑞蚨祥”尺子很特別,一尺多出一寸,虧的是布賺的是良心

最早的山東濟南瑞蚨祥的創建要追溯到1862年,創始人是孟子的後裔,叫孟傳珊,字鴻升,家住濟南府章丘縣舊軍鎮。他從販賣土布開始,字號為萬蚨祥。後期瑞蚨祥的連鎖店開到了上海、青島、天津大城市,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經營品種不斷增多,增添了綾羅綢緞、皮貨等高檔商品。

周村“瑞蚨祥”尺子很特別,一尺多出一寸,虧的是布賺的是良心

周村古城位於山東淄博的周村城區內,這裡有著“天下第一村”的美譽。在周村老街上,有一座“孟洛川旗袍店”,店鋪不大,卻裝飾得極具中國韻味,這家店的主人就是把瑞蚨祥發揚光大的孟洛川第五代長孫孟慶鋼。每當說起祖輩的創業經歷,他總是感慨萬千。他親口講述的瑞蚨祥良心尺的故事,引人入勝。

周村“瑞蚨祥”尺子很特別,一尺多出一寸,虧的是布賺的是良心

1869年,剛滿18歲的孟洛川開始主理瑞蚨祥商號,主營綢緞和布匹及成衣製作。一日,店裡來了幾位盲人顧客,孟洛川趕忙上前招呼。盲人顧客訴苦說,因為是盲人,看不到尺寸,到其他家去買布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缺尺短寸的情況。所以做完的衣服很緊,穿起來很不舒服。孟洛川聽到這番話後,感慨良多,就想找到一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經過思考,他決定從尺子上做文章。

周村“瑞蚨祥”尺子很特別,一尺多出一寸,虧的是布賺的是良心

瑞蚨祥的尺子比標準的尺子多出一寸,也被老百姓成為“良心尺”,尺子上十個“寸”的刻度上刻有十個字:兩端分別是“天”和“地”,中間依次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周村“瑞蚨祥”尺子很特別,一尺多出一寸,虧的是布賺的是良心

店員們每天上櫃前,掌櫃總要做訓誡:“上了櫃,你手裡的尺子就刻著天刻著地,刻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天地良心、八倫八德融於一尺,你手裡拿的是天地良心。”有人評價,瑞蚨祥的這種做法看上去是虧了,每一尺虧了一寸的布,實際上是每一尺布賺了一寸的良心。

周村“瑞蚨祥”尺子很特別,一尺多出一寸,虧的是布賺的是良心

靠著一把良心尺,瑞蚨祥贏得了好口碑,從此生意越來越好,越做越順,在全國各大城市開辦了連鎖店,瑞蚨祥也成了商道典範,在中國工商業發展史上寫上了燦爛的一筆。

周村“瑞蚨祥”尺子很特別,一尺多出一寸,虧的是布賺的是良心

孟洛川第五代長孫孟慶鋼說,吃虧是福,“施”比“受”更為有福,今天你可能多給人一尺布了,你的口碑傳出去了,所以我們瑞蚨祥賣的是口碑。我覺得這是大智慧,這叫有舍才有得。孟洛川晚年的時候,人們向他請教成功的奧秘,他感慨地留下了十六個字,“財自道生,利緣義取,大商無算,至誠至上”。

周村“瑞蚨祥”尺子很特別,一尺多出一寸,虧的是布賺的是良心

直到今天,這種精神依然啟迪著後人,山東的商人自古就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和薰陶。而儒家文化最核心的內容就是重義輕利,當義和利能夠兼得的時候,則取之。如果義和利不能兼得,甚至相互矛盾的時候,那肯定是舍利取義。所以,“義”實際上是儒商文化的靈魂,在“義”之下,像誠信、守道,就成為一般性的商業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