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最關注】盧林:辯證看待食補,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


【代表最關注】盧林:辯證看待食補,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

全國人大代表


今年2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這從法律層面為保護野生動物打下了堅實基礎。


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在嚴格遵循法律的同時,改變國人飲食上的價值觀,辯證看待食補,不食用野生動物,將是極其重要和有效的手段。事實上,國人追逐野味,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這與沒有辯證看待中醫典籍的“藥食同源”有很大關係,是食補文化走向極端的表現。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中國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理論: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同藥物一樣能夠防治疾病。《神農本草經》把常用的中藥分為上、中、下三品,《黃帝內經》對於食物提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但是,一定要辯證地看待中醫的傳承和發展,有必要把中醫進行現代化改造,剔除糟粕,提取真正有用的精華部分。比如《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伏翼”就是蝙蝠;比如果子狸,被有些中醫典籍認定有“補腎壯陽”功效,是粵菜“龍虎湯”裡面的主力食材。而這兩種動物就被廣泛認為是“新冠肺炎”和“非典”疫情傳播的起源。


從營養角度看,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差別微乎其微,食用野生動物,既不能延年益壽,也不能青春永駐,反而會傳染疾病給人類。我們一定要大力宣傳正確的食補觀念,辯證地看待食補,提倡新的健康飲食觀念,從而真正從健康意識中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