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區打好生態扶貧“組合拳”讓貧困戶吃上脫貧致富“綠色飯”

春暖花開季,植樹正當時。3月13日上午,在安慶市宜秀區大龍山鎮新新社區扶貧產業園近2000畝的山場,20多位工人正忙著挖宕栽茶苗、柑橘苗。疫情期間,這裡成為周邊貧困戶就業的首選。

“受疫情影響,很多公司、項目都處於停工狀態,我們公司提前做好疫情防控措施,於2月中旬復工,積極與社區對接,優先安排貧困戶務工。目前這裡有務工人員20多人,其中貧困人員8人,男工一天收入80元,女工一天70元。”該扶貧產業園負責人李葉青告訴記者。

新新社區扶貧產業園佔地面積近2000畝,主要種植茶葉、柑橘、中草藥、高端彩葉等。自2月中旬復工以來,已栽植茶樹苗100萬株、柑橘5萬株。由於苗木較大,今年下半年就能試掛果,明年產生效益,預計總產值達到1千萬元。

新新社區居民胡愛珍一家三口,80多歲的老父親,身體不好,常年吃藥。兒子大學畢業尚未工作,過去靠她一人在外務工好不容易於2017年脫了貧。今年受疫情影響,胡愛珍一直呆在家裡沒出過門,家庭也沒有收入,隨時有返貧的可能。“天天待在家裡心裡很愁,好在村幹部對我們很關心,把我介紹到扶貧產業園栽樹,一天70元,解決了暫時無處務工的難題。”胡愛珍告訴記者。

“社區除了扶貧產業園帶動貧困戶收益以外,還通過生態護林員、保潔員、君山公墓管理員等公益性崗位,增加貧困戶的收入,確保24戶貧困戶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返貧。”新新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鄧立霞說。

據瞭解,為減少疫情對農業的影響,宜秀區統籌推進農林企業復工復產,做到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兩手抓、兩不誤”。該區把“綠色發展”作為貧困戶脫貧致富之路,打好“生態扶貧組合拳”,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補助資金優先安排貧困鄉、村,重點保障貧困戶。該區80名生態護林用工全部為貧困人員,每人一年可增收4000元。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林業產業,該區扶持林業企業75家,其中省級龍頭林業企業12家,吸納就業人數1000多人,幫助約20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記者 雷琳琳 通訊員 餘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