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大帝的野心:從愷撒到克勞狄烏斯,不列顛何以歸順?

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愷撒兩次率軍入侵不列顛,揭開了羅馬征服不列顛的序幕。但是這一征服過程卻延續了近一個世紀,直到克勞狄烏斯當政(公元41—54年)時,羅馬對不列顛才談得上實質性的征服。在此期間,不列顛是羅馬對外擴張政策所關注的主要對象,而不列顛事務也成了羅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與羅馬政治時局的變化緊密相連。

愷撒對不列顛的兩次遠征

羅馬大帝的野心:從愷撒到克勞狄烏斯,不列顛何以歸順?

愷撒

共和末期羅馬政壇爭雄的三頭之一愷撒,在高盧總督任內分別於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兩次渡海入侵不列顛,這是此前羅馬人從未涉足的領域。無論從軍事角度還是從政治上而言都冒有很大風險。從軍事角度看,不列顛與高盧有海峽阻隔且情況不明;從政治上而言,作為高盧總督,此舉當有越權之嫌,易成為政敵的口實。在《高盧戰記》中,愷撒特別強調遠征不列顛與高盧事務的聯繫,在軍事上有其必要性。指出他這樣做是“因為得知幾乎所有的高盧戰爭,我們的敵人都從那兒得到援助”

在《高盧戰記》的另外幾處,他還列舉了好幾個例證,說明高盧與不列顛關係甚為密切。從現今不列顛發現的大量高盧——比爾及硬幣來看,愷撒的這一說法不無根據。其實愷撒此前不久也有類似舉動,為了狠狠打擊入侵比爾及人的兩日耳曼部落,他曾揮師跨越萊茵河。西塞羅曾把愷撒的這些舉動與龐培的戰略方針相比較,對其在高盧境外的戰爭有很好的說辭:“我注意到愷撒的計劃大不相同。他認為不僅應打擊他所見到的拿起武器反對羅馬人民的敵人,而且還須把整個高盧置於我們的控制之下。”

羅馬大帝的野心:從愷撒到克勞狄烏斯,不列顛何以歸順?

不列顛群島

不過與跨越萊茵河不同,愷撒兩次渡海入侵不列顛絕不是一次防禦性的征伐。在第二次遠征中,我們可以從軍隊的規模、戰艦的數量和戰前的準備窺探出他確有征服不列顛的打算。愷撒在《高盧戰記》中一再強調不列顛與高盧事務的關聯(儘管這有一定的根據),可能更多是出於他為自己出徵不列顛作辯解,而其真正用意則是想通過征服不列顛,擴大自己在羅馬政壇上的聲譽。一旦此舉成功,勢必在羅馬和元老院引起巨大反響,從而抵消其政敵龐培在東方的赫赫戰功。第一次不列顛遠征結束後,看上去愷撒那漫不經心總結性的一筆,可以說這是為他出徵不列顛的目的做了最好的註腳:“因這些戰績,元老院收到愷撒的書信便決定舉行20天的謝神祭。”

愷撒入侵不列顛共兩次,第一次只是試探性的,僅率領兩個軍團(第七軍團和第十軍團),戰船98艘,其中包括運兵船18艘。出征的時間也不適宜,已臨近冬季。從軍事征服的角度而言,這次入侵併不成功。愷撒在《高盧戰記》中對此次征伐的結局僅僅談及人質和與土著部落訂立條約。人質一事,他含糊其詞,只是說“他命令將以前所要求的人質數量加倍,並帶往大陸”,其執行情況是“總共只有兩個邦送交了人質,其他邦則忽略了此事”。在此沒有提供人質的數目和其他任何相關情況。不過愷撒在這次遠征中獲取了不少經驗和知識,他發現了合適的登陸地點,知道了當地人的作戰方式,認識到戰艦尚需改進以及征服不列顛所需兵力、時間和糧秣供應等。這些對他第二次入侵不列顛是很有幫助的。

羅馬大帝的野心:從愷撒到克勞狄烏斯,不列顛何以歸順?

高盧戰爭中的愷撒

不過有一點需特別指出,第一次遠征中,愷撒的戰艦遭受了潮汐的襲擊,造成了重大損失,而他未能在第二次征伐中吸取這一經驗,重蹈覆轍。但從政治角度而言,愷撒此舉卻獲得了巨大成功,羅馬為此舉行了長達20天的謝神祭,比前一年他在高盧打敗比爾及人後所舉行的謝神祭還要長5天。

在經過精心準備並建造了許多新型船艦後,愷撒發動了第二次不列顛遠征。臨行前,為防範高盧可能發生的叛亂,他還扣押了一些高盧部落首領作為人質,隨軍出征。就軍隊的規模而言,這次要比第一次大得多。他調集了高盧8個軍團中的5個和兩千騎兵從事征伐,另外戰艦及其他各種船隻超過800艘。

由於在高盧幾經延誤,實際上大約在7月初部隊才開赴遠征。在這次征伐中,愷撒擊敗了強大的Cassivellaunus王(但未能消滅他),向他索要了人質和確定每年應向羅馬繳納的貢賦,並指令他不得侵害與羅馬交好的Trinobantes部落。由於得知高盧可能發生反叛,愷撒只得離開不列顛返回高盧,從而徹底結束了他對不列顛的征伐。關於提交人質和繳納貢賦是否履行,無論是愷撒還是後世羅馬作家均無記載。現代學者普遍認為沒有履行或即便履行亦很快終止。

羅馬大帝的野心:從愷撒到克勞狄烏斯,不列顛何以歸順?

愷撒

愷撒兩次入侵不列顛,對羅馬而言並無任何實際收穫。這一狀況很令羅馬人失望,西塞羅在給他的弟弟昆圖斯的信中就毫不掩飾地表達了這種心情。他寫道:“就不列顛的情況而論,我們既沒有理由恐懼,也沒有理由歡喜。”

後世有些羅馬作家對愷撒入侵不列顛的結果也表示不甚滿意,如塔西佗就說:“[愷撒]只是將[不列顛]昭示於後人,而不是遺贈給後代。”事實上,愷撒的兩次不列顛遠征還是具有相當意義的,首先他為以後羅馬入侵不列顛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如在兵力安排方面,無論是蓋烏斯流產的征討計劃,還是克勞狄烏斯成功的遠征,都從愷撒那裡得到啟示。其次,他儘管沒能征服不列顛,卻給羅馬人開創了一個先例,正如蒙森所言,不列顛遠征是愷撒留下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愷撒入侵不列顛之舉還為帝國初期的皇帝樹立了一個標尺,成為他們竟相效仿和超越的目標。

從奧古斯都到蓋烏

公元前54年後,羅馬的爭權鬥爭日益激烈,內戰成為其政治生活的主線,帝國擴張政策已不是人們密切關注的焦點。屋大維平息紛爭、結束內戰後,採取休養生息的和平政策,因此不列顛事務長期擱置,似乎被人遺忘了。但另一方面,無論是斯特拉波的記載,還是奧古斯都在功德碑(ResGestae)10中的自述,以及宮廷詩人的詩詞都表明不列顛並沒有真正被羅馬人遺忘。

羅馬大帝的野心:從愷撒到克勞狄烏斯,不列顛何以歸順?

斯特拉波

從愷撒入侵到克勞狄烏斯當政前,有關不列顛記述最重要的作家是斯特拉波,其《地理學》完成於提比略當政時期的公元1世紀20年代。從他的記述來看,屋大維對不列顛的政策並非一成不變。最初,他也曾打算仿效其繼父入侵不列顛,目的是想通過征服不列顛來建立軍功,確立自己的政治地位。實際上,征服不列顛給他提供了繼承繼父遺願又同時能超越繼父的機會。因此,屋大維對它的關注應是理所當然的。他之所以沒有率軍入侵,根據斯特拉波的記述,主要是考慮征服不列顛不能給帝國帶來實際的物質利益,甚至其產出還不足以維持在該島駐軍的支出。這種穩重務實的作風倒是很符合屋大維的個性,更切合當時苦於長期內戰,普遍渴求太平的時局。

儘管屋大維奉行修養生息的政策,然而有關帝國擴張的思想觀念不僅沒有銷聲匿跡,反而在宮廷詩人的詩句中得以張揚。對於羅馬的統治權(imperium),維吉爾在《伊尼德》中借眾神之王朱庇特之口說:

“對於這些人,我既沒有限定地域也沒有限定時間:我所賦予他們的是無限的統治權。”作者還敘說羅馬傳說中的祖先伊尼亞斯在陰間遊歷時得到亡父幽靈的預言:“要留心,羅馬人,你要用統治權(你將擁有這些技能)駕馭各民族並實施和平,寬宥失敗者降伏桀驁不馴者。”不列顛顯然屬於未被降伏之地,自然經常被詩人提及,其中賀拉斯的詩涉及不列顛最多。他甚至把不列顛人和東方強悍的帕提亞人相提並論:“我們確信朱庇特的統治,從那天上的雷霆;一旦征服不列顛人和帕提亞人,奧古斯都就是現實的神明。”另一位宮廷詩人提布盧斯也曾提到不列顛:“未被羅馬戰神征服的不列顛——太陽底下世界的另一邊,在等著你。”和維吉爾一樣,提布盧斯在此也明顯表露出兼併不列顛島的強烈願望。

羅馬大帝的野心:從愷撒到克勞狄烏斯,不列顛何以歸順?

奧古斯都·愷撒

奧古斯都本人對不列顛當然也是相當在意的。在其功德碑中,他不忘把尋求庇護的兩個不列顛王銘刻其中,作為他對外事務的功績。事實上,他很可能是通過支持某些不列顛王來尋求整個不列顛的平衡。應該說他雖未出兵,卻通過外交手段對該島施加了不小的影響。斯特拉波就曾記述了不列顛王努力爭取奧古斯都的友誼和支持;另外,該時期不列顛羅馬化的鑄幣對此也是有力的佐證。

奧古斯都所奉行的休養生息的和平策略,在蓋烏斯·卡里古拉時有了重大的改變。與先輩不同,這位年輕人即位前沒有任何軍事功績。而作為帝國皇帝,他需要通過軍事和外交活動向民眾和元老院展示其才能,從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因此,他試圖征服不列顛是可以理解的。由於蓋烏斯對不列顛入侵未能真正實行,而其後繼者克勞狄烏斯的征伐又獲得了巨大成功,古代羅馬作家對他貶損頗多,還認為他可能患有精神病10。實際上,古代作家所描繪的那些異常行為應從一個缺少經驗和安全感的年輕皇帝的角度上來理解。

羅馬大帝的野心:從愷撒到克勞狄烏斯,不列顛何以歸順?

蓋烏斯·卡里古拉

許多跡象表明蓋烏斯確有入侵不列顛的計劃。首先,在位期間他新徵募了兩個軍團,即十四軍團和二十二軍團。一般認為這兩個軍團並非為加強萊茵河的防禦,故一般推斷是為入侵不列顛做準備。其次,狄奧和蘇厄託尼烏斯均記載在日耳曼征伐期間他帶有艦船,這很可能也是為越海作戰所做的另一種準備。

此外,蘇厄託尼烏斯還記載蓋烏斯此時在Boulogne修建了一座燈塔作為勝利紀念碑。一旦羅馬軍隊要出征不列顛,這座燈塔對他們肯定是有益處的。塔西佗也曾說:“普遍認為蓋烏斯·愷撒曾打算入侵不列顛,倘若不是多變的稟性促使他迅即後悔以及對付日耳曼的宏大舉措宣告失敗的話。”蓋烏斯未能出征不列顛,卻在外交上獲得了巨大成功。一位叫Adminius的不列顛王子前來尋求庇護。現代學者認為這個Adminius就是不列顛勢力強大的Catuvellauni人首領Cunobelinus的兒子,也很可能是那個在肯特地區發行銀幣和銅幣的Amminius,是不列顛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這一事件無論對羅馬還是對蓋烏斯而言都具有不小的意義:它表明羅馬與不列顛的關係一直沒有中斷,羅馬對不列顛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而蓋烏斯也似乎覺得在不列顛事務上可以與先輩們(愷撒和奧古斯都)並駕齊驅,並藉此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從蘇厄託尼烏斯帶有敵意的記述,我們可以窺探出蓋烏斯對此事相當重視。他試圖入侵不列顛的計劃流產了,但據此仍可向世人和元老院宣告其努力沒有白費。

克勞狄烏斯對不列顛的征伐

蓋烏斯入侵不列顛的計劃,在其繼任者克勞狄烏斯當政時才得以實行。公元43年AulusPlautius將軍率領羅馬軍隊入侵不列顛,從此揭開了羅馬對不列顛征服擴張的新篇章。儘管這一征服過程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但羅馬在不列顛積極征伐的同時開始派駐總督,把不列顛視為帝國的一個行省。

羅馬大帝的野心:從愷撒到克勞狄烏斯,不列顛何以歸順?

塔西佗

現存有關這一時期羅馬入侵不列顛的文獻資料缺乏。塔西佗在《編年史》中的相關敘述已失卻,而在《阿古利可拉傳》中對此的記載又十分簡要,並且他把關注點放在當時還僅是軍團指揮官的韋帕薌身上,將俘獲國王和征服部落的功績歸功於他。蘇厄託尼烏斯的記述也和塔西佗的有相似之處,在《神聖克勞狄烏斯傳》中,他主要討論不列顛的狀況和克勞狄烏斯渴求戰功的慾望,而對軍事行動本身敘說簡短。在《韋帕薌傳》中他才對這次入侵做評述,著重介紹韋帕薌的戰績。這兩位羅馬史家對此事的處理與其所處的時代相關,因往日的軍團指揮官現已成為君王,而塔西佗就是在韋帕薌當政時開始廁身政界的。狄奧是惟一對此次征伐敘述頗為詳盡的作家,從他提供的材料看,他對整個過程和參與者是知曉的。

關於這次征伐的起因,根據狄奧的記載,是不列顛一位名叫Berikos的逃亡者勸說克勞狄烏斯引起的。不過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不列顛南部發生了政治動盪,因為不列顛東南部最強悍的部族Catuvellauni的王Cunobelinus此時已死亡,其後繼者可能向鄰近部落發動攻擊,相鄰部落Atrebates之王Berikos可能就是受到驅逐而逃亡羅馬的。蘇厄託尼烏斯也說不列顛因“逃亡者”不能歸還而公開敵視羅馬。顯而易見,以往羅馬利用不列顛的部族之爭,通過外交途徑求得不列顛的均衡已行不通。不列顛出現了強權,羅馬的征伐在所難免。就克勞狄烏斯個人而言,他也希望通過征服不列顛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與此前的羅馬皇帝不同,克勞狄烏斯並非(即便是通過收養方式)愷撒和奧古斯都的後裔,入侵不列顛多少可以使這位新皇帝與愷撒搭上某種關係。

羅馬大帝的野心:從愷撒到克勞狄烏斯,不列顛何以歸順?

愷撒

與愷撒不同,克勞狄烏斯並未親自率軍出征不列顛,而是委託將領AulusPlautius先行從事征伐。羅馬軍隊於公元43年開赴不列顛,其具體時間,無論是塔西佗還是蘇厄託尼烏斯或狄奧均無明確記載,據現代學者巴若特推算,最遲不晚於6月初。從事這次征伐的羅馬軍團共4個即第二軍團(Augusta)、第九軍團(Hispana)、第十四軍團(Gemina)和第二十軍團(Valeria),加上輔助部隊總人數超過4萬。

關於征服的具體詳情,現已很難知曉。我們所能知道的基本情況是:羅馬軍隊分三路進發,然後在泰晤士河會合。在會合前,羅馬軍隊已擊敗由Caratacus和Togodumnus所領導的武力抵抗,隨後被稱為Bodunni的部落向Plautius投降。Plautius繼續追擊與羅馬為敵的不列顛逃軍至泰晤士河口,並殺死了Togodumnus。根據狄奧的記載,Togodumnus的死亡反倒激發了不列顛人的頑強抵抗和促成了他們的聯合。Plautius有所畏懼,停止進發並派人恭請皇上駕臨。但現代學者一般不同意狄奧的看法,認為這是克勞狄烏斯事先所做的安排,其目的是在戰事的重要時刻好讓自己到場親自指揮,從而獲取勝利的榮耀。克勞狄烏斯隨行帶著皇家衛隊、大象和部分有聲望的元老趕赴不列顛,到達後便發動一場攻勢,掠取了Cunobelinus的皇家住所Camulodunum,同時兼用武力與外交,使許多不列顛部落紛紛歸附。在停留短短16天后,他把餘下的戰事又交給Plautius指揮,自己返回羅馬。Plautius繼續在該島從事軍事征伐,直到公元47年由OstoriusScapula接任。征伐不列顛的活動在克勞狄烏斯當政時期還遠未結束,到他死亡的公元54年,羅馬有效控制的地盤僅限於不列顛的東南部。

羅馬大帝的野心:從愷撒到克勞狄烏斯,不列顛何以歸順?

古羅馬時期

征服不列顛是克勞狄烏斯當政期間的頭等大事,他因此獲取了巨大的政治聲望。在他從不列顛返回羅馬後,立刻舉行了大凱旋式,他和兒子一道被授予Britannicus的稱號。另外,為紀念這次對不列顛征服還分別在羅馬和高盧修建了凱旋門。Plautius從不列顛返回羅馬後也舉行了小凱旋式。公元46年後,克勞狄烏斯發行的錢幣還飾以羅馬凱旋門和“DEBRITANNIS”字樣的銘文。

從愷撒的兩次入侵一直到克勞狄烏斯的大舉征伐,歷經近百年,羅馬終於把不列顛納入自己的版圖,使其成為帝國的一個行省。在此期間,不列顛始終是羅馬帝國政策的一個要點,並與羅馬國內的政治形勢緊密相聯。無論是愷撒還是帝制初期的皇帝都試圖在不列顛事務上有所作為,從而增加自己在國內的政治聲望,達到樹立統治權威的目的。不過,由於他們各自所面對的政治局勢不同,因此採取的策略也不一樣。愷撒適逢羅馬共和行將就滅、各路軍事將領爭雄之際,故有冒險率兵入侵不列顛之舉。屋大維由於已大權在握,且飽經戰亂的民眾渴求太平,則通過外交手段對不列顛施加影響。年輕的蓋烏斯缺少軍事功績,非常希望通過遠征不列顛來撈取政治資本,卻因缺少軍事經驗,不敢貿然進軍,只能望洋興嘆。克勞狄烏斯則通過大舉征伐不列顛,不僅與優利烏斯家族搭上了關係,而且還完成了愷撒未竟的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