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清廓清的皇太極:文武之治貫穿始末,南面獨坐勵精圖治

皇太極四十四歲時(1636年)從其父努爾哈赤手中接過這份巨大家業,當時的皇太極改國號“大金”為“大清”,以表達他“掃清廓清”之意。努爾哈赤生前雖然未明確後金汗位繼承人,但是對皇太極的培養卻有跡可循。

掃清廓清的皇太極:文武之治貫穿始末,南面獨坐勵精圖治

皇太極像

作為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一直都是乃父青睞有加的兒子。從二人的談話可知努爾哈赤對他寄予了深切的厚望:“你想當汗嗎?你退朝時先送送你的哥哥,那麼你哥哥的子弟必回你。”“你乃是我嫡妻所生,我是很喜愛你的,可你不能因為這個緣故就自以為賢明瞭。你這樣想,是多麼愚昧無知啊!”

說到動情處,一生戎馬的硬漢竟然老淚縱橫起來。按照滿洲習俗,努爾哈赤的嫡子七人都有權嗣位,論排行皇太極第八,論貝勒位次皇太極第四,論戰功皇太極未必超過代善、阿敏。那麼能夠最終讓皇太極勝出,完全都與老汗王努爾哈赤長期的默默培養有關。

掃清廓清的皇太極:文武之治貫穿始末,南面獨坐勵精圖治

努爾哈赤銅像

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極雖然繼承了汗位,但對擁戴他的其他三大貝勒頗為優禮。每當朝會舉行盛大慶典時,皇太極都會把三位哥哥請到與自己同等位置,一起居南面並列而坐,可知其繼承汗位之初地位並不那麼穩固。

天聰五年(1631年),發生了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三貝勒)“御前拔刀”事件後,皇太極得到其他諸貝勒支持後,以不敬之罪,奪去他的和碩貝勒爵位,最後在圈禁十年後死於禁地。天聰六年(1632年)正月,在代善等人支持下,皇太極正式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坐受”,改為自己“”,突出汗位獨尊地位。

皇太極身上最大的特點是善於學習,並且能夠將這種態度貫穿於整個征服統一的戰爭當中。


掃清廓清的皇太極:文武之治貫穿始末,南面獨坐勵精圖治

清昭陵

天聰九年(1635年),他專門召集文館大臣(文館,皇太極設置的官署,後演變為清朝內閣)探討如何學習歷史吸取教訓,並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朕觀漢文史書,殊多飾詞,雖全覽無益也。”並要求這些官員重點學習整理遼、宋、金、元等朝的史書,總結興衰之道。

一次他突然來到文館檢查修書工作,看到修書官員,問所修何書?回答說:“正在記載您的事蹟。”皇太極馬上回避,並頗為禮貌地說:“此史臣之事,朕不宜觀。”

在吸取金朝教訓時,皇太極認為金亡於縱慾享樂。但他也崇拜金世宗完顏雍,認為完顏雍“奮圖法祖,勤求治理”,多次稱之為“小堯舜”。並召諸王、貝勒等王公大臣集中學習《大金世宗本紀》,並說:“你們大家聽著,金世宗這個人,是蒙古、漢人所有國家中名聲最顯著的賢君,所以無論當代或是後世,都稱他作小堯舜。我披覽這部書,瞭解其中的梗概,特別感到嚮往和羨慕,耳目倍加明亮,不勝歎賞。”

掃清廓清的皇太極:文武之治貫穿始末,南面獨坐勵精圖治

金世宗完顏雍

皇太極的執政變得愈加從容,對後金的發展佈局的戰略表現出強大自信。在給朝鮮國王的信中,他寫道:“大軍既出,銳不可當,所到之處,無不奏捷。”“復有孔、耿、尚三將軍歸降,東北濱海各部歸順,兵丁增加萬餘。至若大軍出師,四十萬眾之蒙古國察哈爾汗之妻太后及太子並眾悉數降服,天下蒙古部終成一體。”改大清稱帝當年,他親征朝鮮逼朝鮮王室於南漢山城投降,棄明親清。此役為朝鮮歷史上著名的“丙子虜亂”。

皇太極非常注重吏治風氣。

在皇太極前後執政的17年裡,他曾對六部大臣說:“贊襄盛治,惟爾臣工是賴。”他嚴禁官吏謀求私利,任用私人。要求他們“勿私庇親威故舊,疏遠仇疵”。天聰八年他在宣講馭下之道時說:“若知其賢而不加獎勸,即為蔽賢,知其不肖而隱而不言,即為黨惡,蔽賢黨惡,何以為主將激勵群材乎?”此外他要求官員注意加強自身的修養。做到

“潔己愛民,奉公守法”

掃清廓清的皇太極:文武之治貫穿始末,南面獨坐勵精圖治

清昭陵

為了提高官員的素質,皇太極要求各地官員要以儒學為本提升修養,對此他說:“聖經有曰:‘欲齊其家,先修其身,身修家齊而後國治。’爾等若謹好惡之施,慎接物之道,御下以義,交友以信,如此則身修矣。孝其親,悌其長,教訓及其子孫親戚,如此則家齊矣。身修家齊而國不治者,有是理乎?”

他還要求官員時時省察自己,克服錯誤,他說:“昔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爾等若能時時省察其身,則可以寡過矣。”希望眾官成為“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的人。皇太極還肅清官場風氣。當時一部分漢族官員為了巴結滿族官員,沿襲明朝陋習,向其送禮討好。對此皇太極明令取締:“禁止漢官進獻歲禮。”

掃清廓清的皇太極:文武之治貫穿始末,南面獨坐勵精圖治

皇太極畫像

天聰七年(1633年),他在給都元帥孔有德、耿仲明的上諭中闡明瞭送禮之風的危害與腐蝕作用:“卿等以禮物饋送諸貝勒大臣,此乃明人陋習,我國無此例也,此端一開,即成亂階,自今以後,似此饋送,宜永行禁止。”在禁止下級給上級送禮的同時,他還要求上級不要收取下級禮物,他訓誡說:“至軍士或以所獲之物,私獻本主,不得濫行收取。”

早在即汗位時,皇太極就頒佈上諭規定:“其諸貝勒大臣,並在外駐防之人,及諸貝勒下牧馬管屯人等,有事往屯,各宜自備行糧,有擅取莊民牛羊雞豚者,罪之。私與者,章京、屯撥什庫,亦坐罪。若屯撥什庫,有欲徇情供給者,以己所畜雞豚供之,毋得於牛錄下斂取。”

天聰三年又進一步規定:“嗣後有需索食物者,除凡人照常處分外,若系管糧官、筆貼式及巡臺人等,似此虐民妄行,事發,不照常例治罪,定行處死。”即使欽差大臣,也不例外。

他還限制官員的特權。首先,限制王、貝勒佔有僕役的數量。崇德元年皇太極規定:“王、貝勒各項使用牛錄下的人居多,今恐勞苦國民,以後牛錄下放馬養豬的六人盡革之。王、貝勒止許用每牛錄下四人,……八家王、貝勒有多佔使用的人俱撤回。”

其次,規定迎宴範圍。天聰年間,一些官員為了諂媚上司,大擺宴筵迎來送往。為了抑制這種不良風氣,皇太極在天聰八年(1634年)規定了迎宴的範圍:“嗣後惟貝勒等經過,則當迎宴,其餘官員,不必迎宴。”這些都說明皇太極已經注意到官員作風和特權的危害,在他的強勢管制下,一時之間,清朝出現了少見的廉潔之風。

掃清廓清的皇太極:文武之治貫穿始末,南面獨坐勵精圖治

清代官員

對於官員的任命,皇太極非常慎重,並親自用定期和非定期兩種形式加大對官員考察力度。

第一種,國家的定期考察。每三年舉行一次,屆時各地官員到盛京接受考察。史載:“太宗召駐守邊疆年滿各官至盛京,察其逃人、船隻曾否捕獲,城垣器械曾否修整,分別功罪。”這種考察既是對官員的明確要求,又是對其工作的嚴格總結。

掃清廓清的皇太極:文武之治貫穿始末,南面獨坐勵精圖治

清代官員

第二種,是皇太極本人不定期的抽查。他經常到各地體察民情,瞭解吏治,進行非定期的視察。對於考察不稱職者,一律解職。崇德四年(1639年),“梅勒章京蘭拜、羅奇不稱職,解任,以德爾得赫、席翰代之”。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極在盛京篤恭殿宣佈:“著將貧窮各牛錄之該管章京俱解任,另選才能者任之。”這就剝奪了不稱職官員的晉升之路,排除了他們尸位素餐的可能。

同時,他也靈活把握,過去種種獲罪而被廢黜的官員,如果有立功表現,還可以重新任職。俄屯(兩黃旗將領)就是一例,他在丟官以後,因為“同吳巴海(兩黃旗主將)出征有功”,又被“授為牛錄章京”。廢官得到重新任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