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海寧,鹽官古鎮 一治千年

海寧鹽官,為世人稱頌的觀潮勝地。有文贊曰:“海寧之潮,世共稱之,每年秋大汛,中外人士鹹來觀瞻,有人晝夜不絕。”鹽官不僅有壯美的自然奇觀、動人的傳說,其悠久的歷史也頗值得探究。

鹽官最初得名於西漢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改海昌縣為鹽官縣,其後海寧地域一直稱為鹽官,其治亦在鹽官鎮。簡而言之,鹽官鎮在一千多年裡始終為海寧地域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元文宗圖貼睦爾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改鹽官州為海寧州,此後海寧之名未曾變動,沿用至今。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縣治遷往硤石。後縣治雖有短期的遷回,但鹽官總還是失去了海寧地域政治中心的地位。

嘉興海寧,鹽官古鎮 一治千年


一、春秋時介吳越邊境,秦屬海鹽縣

7000多年前,杭州灣北部的這片土地曾是一座巨大的島嶼。歷經從東海而來的潮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沖刷和沉澱的相互作用,此地竟神奇地演變為一個半島,且逐漸形成了杭州灣喇叭口的形狀,及至形成今日海寧潮之天下奇觀。自然之神奇,莫可詳辨。明著名史學家談遷贊曰:“寧雖偏僻,介在杭嘉間,襟帶江河,舟航馬足,固五父之逵也。”

今海寧之地域,堯、舜、夏、商時期(約公元前21~前11世紀)屬揚州之域。杭州府志雲:“海寧周以前地界吳越間,彼此分屬”,故海寧受到吳與越的雙重文化的哺育。公元前495年至前473年的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吳越交界之處修築管、萱、何、晏四城,其中管城即在海寧境內,城東建有烽火臺。現海寧長安鎮境內尚可依稀見管城和烽火臺遺址,此是為海寧最古老之建築遺存。後吳越兩國爭霸,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與越王勾踐兩軍戰於槜李(今海寧境內),史稱“槜李之戰”,為中國古代著名戰爭案例。

公元前494年,越國勾踐戰敗。此後勾踐在“臥薪嚐膽、十年生聚”的過程中,貫徹“休生養息,保境安民,備戰擴張”的戰略意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獎勵開墾,闢塘為良田,很快實現了“民俱有三年之食”的良好局面。民間生產力大幅度提升,則市場交易日趨活躍,時造船業、青銅器、瓷器、竹編、木工等在錢江兩岸已達到較高水平。越王為軍事和運輸考慮,疏浚河道,興修水利,搭橋築塘(塘路),海寧也得以開挖了越水道(即長安至崇福間的崇長港),成為海寧通向錢唐(餘杭塘棲)的古運河。勾踐又使吳人築塘,使海寧境內築有“上塘”、“洛塘”等塘路10條。運河的開通及塘路的築就,自然促進了海寧地域經濟文化的發展。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設海鹽縣,海寧時為海鹽縣境內。明胡震亨著《海鹽縣圖經》曰:“秦並天下,始置縣曰海鹽……縣境兼今海寧、平湖及松江全郡地。”《海昌外志》更是明確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置海鹽縣,屬會稽郡。”

二、吳黃武二年置縣鹽官,隋始建鹽官城

西漢時,吳王劉濞“煮海於武原鄉,設鹽官(即司鹽之官)”,相沿至地名。故稱“縣以鹽官為名,蓋起於濞”,算來海寧鹽官得名至今已有約2100年曆史了。東漢建安8年(203年),吳國大將陸遜為“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建營於路仲秋水庵南,今尚存遺址,當地人稱“營裡”,記載有“縣南20裡,海昌府周圍5裡,高6尺,闊1丈”。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改海昌縣為鹽官縣。

兩晉至南北朝時期的梁朝(公元265~557年),鹽官縣屬吳郡,並置海昌都尉,治鹽官。陳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割吳郡的鹽官、海鹽,前京三縣置海寧郡,治鹽官。後廢海寧郡,置錢塘郡,海寧之南屬杭州起於此時。

鹽官古縣城始建於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位於鹽官鎮西北四十一里,城“周600百步,高8尺”。古代之城,實為土城。築城之人,先將泥土、石灰、糯米汁攪拌混合,再施以夯打、壓實。此類土城在歲月的摧打下,自然消亡得無影無蹤。

公元610年,隋代運河開通,從嘉興折向西南經桐鄉與海寧境內之長安鎮往杭州,長安鎮也成為官道驛站。運河數條支流貫通海寧,境內水網密佈,一河清流,兩岸沃壤,疏通了海寧與外界的來往。海寧得天地之靈氣,更是吸聚了當時的有識之士及各地遷移的外埠人流。古籍曰:“鹽官縣土澤沃衍,商賈並湊”。

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重建鹽官城,“週四百六十步,高二丈”,後亦頹廢。有《築城謠》雲:“隋有鹽官城,漢無鹽官城。唐有鹽官城,宋無鹽官城”,可見鹽官古城遭受的歷史劫難。

二、南宋建都推動鹽官繁榮

吳越國王錢鏐自唐僖宗三年(公元587年)始任杭州刺史,至後唐明宗長興三年(公元932年)病逝,直接治理杭州長達46年之久。期間海寧屬杭州區域內,得錢鏐“保境安民”政策之廕庇,亦享受了難得的近一個世紀的持續發展。

錢鏐一面堅守實施保境安民的政策,優撫貧困百姓,另一方面重視農業生產,注重水利建設,疏浚河道交通,增加墾地面積,發展手工業和蠶桑、瓷業等工藝,呈現了一片江南繁華景象。“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讚詞,就出自錢鏐統治時期。在江南較為穩定的社會發展下,鹽官縣的生產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以鹽官縣城為中心的市場貿易、文化交流事務增多。

這期間由於杭州、蘇州、南京、鎮江的城市化發展,帶動了周邊小集鎮的擴容,鹽官縣也得以藉機不斷繁盛。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及北方多數地方戰事不斷,百姓紛紛南下逃亡。吳越國乘勢招撫流亡,充實戶籍,開墾荒地,使農村有充足的勞動力以增產糧食;城市補充手工業者和工商戶,推進了集鎮市場化。時海寧煮鹽、冶鐵,造船、水作坊、織網、越布(紡織)、絲綢、水利灌溉工程已達到較高水平。因移民增加,形成了信息交匯、文化交流。不同生活背景、生活方式的人群相交相融,使小集鎮呈現出豐富的民俗文化。

繼吳越歸宋後,鹽官縣依然社會穩定、持續發展。時浙江以臨安攬錢塘,營造花園式城市,“三吳都會”獨領風騷的名聲四方傳播。當時臨安已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最繁華的東方都市。臨安屬地鹽官,也留下了臨安府大人蘇東坡、白居易及大批文人墨客的足跡和詩篇。

公元1138年,南宋定都臨安(杭州),大批北方移民南遷。很多移民選擇在京城周邊地區定居從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杭州外籍居民已經超過土著。北方人口陸續流入江浙兩省,尤以錢塘江北岸和運河沿線的集鎮人口密集,編戶日繁,沿鎮周圍攤大餅式地擴展。”人氣的集聚必然帶動市氣。在鹽官移民中有來自北方和中原的遊牧民,也有長江流域的船上人家。徽商、晉商在鹽官、長安、硤石設貨運中轉、貿易託運等業務,其店鋪關係匯通江南各鎮,行業門類齊全、分工極細。城鎮中從事農工商牧漁業的居民隊伍迅速擴大,約佔城鎮三分之一人口以上。

從京城疏散到鹽官縣的退職官員、軍人及富商紛紛置土建屋。至宋末,鹽官、長安、袁花、硤石的殷實富有人家已有小樓(二層樓)、石階、粉牆黛瓦、九曲廊沿,呈現了柳飛西窗河畔,桃紅前門後院的美麗景緻。街上有早市、日市和夜市,沿街挑擔、頂盤、拎竹籃的叫賣不絕於耳。酒肆菜館燈火輝煌,往往直到四更才會寧靜。宋代詩人有詩云:“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

歷史上鹽官的鹽業生產非常發達,自秦漢時期發端至唐代中期,具有一定規模的鹽場有4座。宋代前期迅速翻倍,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鹽官境內鹽場8座,年產鹽額達133970餘石(擔)。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曾把錢塘江邊上的鹽場按海水出鹽率劃分等級,鹽業成為朝廷課稅的主要來源之一,其時“民之業鹽者,十四五”。在海寧區域沿江至今有舊倉、新倉、老鹽倉、大荊場、黃灣等與鹽有關的地名,亦可見歷史上鹽官鹽業發展之一斑。直至清代中期海寧江岸線被基本固定,沙塗的坍漲被約束在塘外,鹽場由於“海失故道”而消失。

元代(公元1279~1368年)鹽官縣屬杭州路,至成宗鐵穆耳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鹽官縣人口繁盛,達五萬戶以上,因“戶口繁多升為鹽官州”。因錢塘江潮溢不斷,為祈“海濤寧謐”,元文宗圖貼睦爾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改鹽官州為海寧州,此後海寧之名未曾變動,沿用至今。

嘉興海寧,鹽官古鎮 一治千年


三、明清繁華帶動鹽官繼續發展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又降海寧州為縣,屬杭州府。明成化年間,將運河作為官道,沿途橋樑、驛站、船閘、碼頭、塘路的設立,活躍了水上運輸。錢塘江過塘的輻射力牽引了大運河的船隊從運河支流來往於海寧境內的鹽官和澉浦海運碼頭。船上裝載著巢湖大米、鎮江陳醋、安吉竹編、江蘇蘆蓆、宜興陶瓷等從海寧轉運舟山、浙南、福建等地。而舟山、浙南的海鮮、香菇、木耳、瓷器等貨物從海寧轉運蘇皖。海寧的物流中轉作用為促進錢塘江流域的繁榮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同時海寧之硤石、長安、袁花、斜橋、鹽官五大鎮為代表的各集鎮的勃興,使海寧集鎮與南潯、盛澤、濮院、同裡等並駕齊驅而名聞遐邇,形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富有的中國江南城鎮景觀。

由於經濟文化的積累和發展,富商、地主、官宦階層率先在集鎮以家族聯建形式置宅建房。當時建房面積、地勢(風水)以及規模、房梁、臺階、庭院等均必須根據戶主的身份、財力並經相應一級官府的允准,方能動土。明代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在鹽官崛起的陳氏家族在已凋零了300多年的王氏(王沆)園舊址,建成江南名園“一隅”,後易名為“安瀾園”。乾隆四次到海寧鹽官,均居住此園。在海寧名門望族中先後有陳家、查家、蔣家、徐家、錢家、王家、沈家、許家等均選擇“風水寶地”劃圈為府,並以家族姓氏冠名,留下了張家祠堂、潘家牆門、陳家弄等地名。院落之間豎界碑,鋪石板成弄徑。眾多庭院中,甚有七進深七開間的。在明清建築群中,一些家族也供出門面由官府設衙役、捕快、馬升、轎伕、郵差等社會公益性用房。至明末,海寧設有硤石河泊所、鹽官惠民藥局、稅課局、沿海巡檢司、社學所等社會性事務管理機構,為地方經濟和文化發揮了助推作用。

明代也是鹽官古城修築最佳之時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和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鹽官城牆不僅得到重築,且城牆內外牆及頂部加蓋了青磚。此時的鹽官城“共高二丈二尺。城門五:東曰‘春熙’,南曰‘鎮海’,西曰‘安戍’,北曰‘拱宸’,東北曰‘宣德’。水門三,今西、南壅,獨北通舟。”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又“令蔡完益城磚五尺,增敵臺二十四,直廬四十五。周城濠廣五丈,深一丈。”這是鹽官古城的鼎盛時期,當稱得上雄偉異常。清朝時期,還曾對鹽官城進行過維修。後無人問津,終因年久失修,逐漸損毀。後夷為平地,今僅存拱宸門遺址。

四、抗戰爆發導致鹽官衰落

歷史的車輪駛入20世紀,鹽官古城也逐漸的接受新生事物。1905在鹽官辦起了正蒙女子學堂,開時代之新風。1910年在鹽官鎮堰瓦壩創立城區第一女子小學。1912年,清末舉人朱寶瑨創辦海寧乙種商校,為海寧地域職業學校之始。1915年在海寧學宮創辦的海寧縣立小學教員講習所,則為海寧師範教育之始。

1909年滬杭鐵路線通車,海寧鏡內設五個停靠站。地方開明紳士和有識之士在海寧的五大集鎮(鹽官、硤石、斜橋、袁花、長安)率先辦學,辦醫院。在鹽官海神廟創辦了海寧圖書館。1926年7月,寧(鹽官)長(長安)公路通車。1927年5月,海寧第一艘自制客輪“快利”號在鹽官至海鹽線投入運營。當年6月,寧(鹽官)(袁)袁花公路貫通。至1936年,海寧經濟發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尤其是鹽官海運碼頭,承擔著錢塘江流域南北物流中轉之重任。

但是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改變了鹽官發展的歷史軌跡。8月15日,中國空軍在城區上空與日軍激戰。日軍在大東門投彈,造成人員傷亡,群眾開始外出避難。12月23日,鹽官鎮淪陷。這時海寧114所小學全部停學,60餘個農村合作社解散,45個農貿市場被拆毀,4405家飲食商販、135家商行遷移後方。日軍侵佔海寧八年,造成海寧米市徹底衰落並消失,鹽官海運碼頭夷為平地,鐵路兩側500米清障和全長68公里的鄉際竹籬笆牆以及鹽倉無人區(軍事禁區),造成桑田荒蕪,鹽官、袁花、丁橋、馬橋、豐士等水鄉集鎮的街麵店鋪和大批明清建築的豪宅深院均被日軍徹底毀滅。海寧經濟頃刻衰落,百業蕭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巨大,城鎮迅速萎縮,竹棚房和草棚在城鄉隨處可見。因戰爭導致海塘失修,決堤致災時現。瘟疫和蟲災也肆虐海寧城鄉。

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黨海寧縣政府進駐硤石鎮,並設治於硤石。地方當局無力恢復經濟發展,工業、農業、交通、郵政、電力、金融、教育、文化等公共事業均陷入癱瘓,通貨膨脹,商品奇缺,人們生活苦不堪言。千年古鎮鹽官在悲慘的狀態下掙扎。1949年3月,國民黨政府還治鹽官。但此時國民黨政權已搖搖欲墜,朝不保夕。1949年5月5日,在中共地下黨員的策應下,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鹽官,千年古鎮從此獲得新生。5月20日,海寧縣人民政府在鹽官鎮成立,接管了政權。6月16日,海寧縣治再次遷往硤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