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必須把關鍵詞放在“定向”上,而不是釋放多少資金上

央行降準,關鍵詞是什麼?誰會受益

3月13日,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降低社會融資實際成本,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20年3月16日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對達到考核標準的銀行定向降準0.5至1個百分點。在此之外,對符合條件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再額外定向降準1個百分點,支持發放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以上定向降準共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

降準,必須把關鍵詞放在“定向”上,而不是釋放多少資金上

每當看到降準的消息,人們的第一反應是,對樓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股市帶來怎樣的影響?好像央行降準,就是衝著樓市和股市來的。

不過,也不奇怪。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樓市和股市確實是民眾最為關心的內容之一,也是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一方面,房價的持續上漲,已經在廣大居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廣大居民、尤其是尚未購房的居民,對樓市的任何一項政策都十分關心,房價時刻牽動著他們的心。而降準降息是最容易引發樓市變動、房價變化的一種因素,當然不可能不關心了;另一方面,每一次的降準降息,都會對股市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在目前股市正處於動盪階段、外圍股市大面積熔斷的情況下,投資者就更會把注意力放到降準對股市的影響上了。

需要十分強調的是,此次降準,沿用了此前常用的手段與方法,那就是定向降準,亦即不是普降,而是定向。降準的關鍵詞,也不是“降”,而是“向”。一個“定向”,就決定了此次降準不可能把資金投放到樓市和股市,而是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樓市和股市,只能是間接受益,或者變相受益。

降準,必須把關鍵詞放在“定向”上,而不是釋放多少資金上

間接受益比較容易理解,那就是流動性寬裕了,融資的難度減少了,市場資金增多了,可供投資的空間加大了。縱然銀行不可能給房地產市場投放新的資金,也能對存量資金“網開一面”,不會收貸和抽貸。即便遇到資金問題的開發企業,銀行也會在資金比較寬鬆的情況下,變得“仁慈”一些。股市則首先會在投資者情緒上出現變化,朝著有利於股市的方向發展。在此基礎上,投資者能夠用於股市投資的資金更加充實了,自然會讓股市受益。

變相受益,自然是非正常渠道的方式,也可以說是違背“定向”要求的方式,譬如前手放、後手收,前手放得多、後手收得更多。形成表面上投放給了實體企業,實質上都變相轉移到樓市和股市。因為,在這些年的“定向政策”中,確實存在比較嚴重的政策被金融機構濫用和扭曲的現象,且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不然,管理層也不會反覆強調要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說白了,就是政策傳導不暢,就是“定向”出現了問題,導致每一次的定向降準降息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助長了樓市和股市的炒作之風。

所以,當新一輪降準政策到來之際,輿論和公眾最為關注的,當然是資金的投向、去向和使用方向了。即便此次降準是被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等“逼迫”的,是全球流動性大釋放的需要。我們仍然應當把關注的重點放在資金的去向和流向上,關注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關注資金是不是又一次被變相轉移到了樓市和股市。

事實也是,在貨幣已經超發的情況下,即便穩定經濟增長需要,也應當更加關注降準降息等政策的效率和效果,且越是穩增長需要,越要講究政策的運用效率和執行效果。否則,會帶來政策空間的狹窄和靈活性的降低,帶來政策工具箱的武器減少和調控能力減弱。

降準,必須把關鍵詞放在“定向”上,而不是釋放多少資金上

也正因為如此,對此次降準釋放的資金,監管機構一定要加大監管力度,要建立真正有效的資金投放評價機制和考核機制,且不要浮於表面,只看到前臺的數據,不關注後臺的操作。特別是前放後收、前投後抽的現象。在經濟需要穩定的關鍵時刻,必須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發揮貨幣政策對中小微企業的幫扶作用,而不是房地產。如果到了今天都不能真正認識實體經濟的重要,那我們的金融機構就真的無法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了,就真的面臨比較大的危機了。降準,必須把關鍵詞放在“定向”上,而不是釋放多少資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