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脫貧後回村建了扶貧驛站,臨邑“邊角經濟”攻堅脫貧

3月13日,臨邑縣孟寺鎮耿辛村村西靠近241省道的農田裡,村民們正在栽種新進的葡萄苗。

“有去年30畝的蜜桃種植經驗,今年我們又引種了葡萄,相信我們村的集體經濟收入會越來越多!多虧了黨的精準扶貧政策,讓我們村發展的越來越好。”耿辛村黨支部書記龍福祥說。

她脱贫后回村建了扶贫驿站,临邑“边角经济”攻坚脱贫

曾經的耿辛村是遠近聞名的省定重點貧困村。臨邑縣立足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用好改革關鍵一招,持續壯大扶貧產業,創新防返貧體制機制,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成效,走出了一條科學扶貧、精準脫貧、長效反貧之路。

2019年,臨邑縣貧困群眾人均年收入達7890元,同比增長1450元,68個省定扶貧重點村平均集體收入達7.05萬元。

“黨組織領跑”引發“鄉村蝶變”

整潔的村莊、寬闊的水面、成片的桃樹讓人眼前一亮,耿辛村早已舊貌換新顏。

在臨邑縣扶貧辦幫助下,耿辛村村“兩委”收回房前屋後閒置土地30畝,採取“村集體經營+農戶管理”的模式,實行桃樹地中套種西瓜、紅薯、豆角和玉米花生間作,並整理藕池2畝,魚塘8畝。

當年,耿辛村集體經濟收入就達到了10.72萬元。今年,村裡又集中流轉土地106畝,計劃種植黑桃皇后、青州蜜,逐步形成百畝桃園。

如今,耿辛蜜桃在臨邑已小有名氣,暢銷到上海、江蘇、河北等地的十多個城市,並與蒙水罐頭集團達成了為期三年的訂單銷售協議。

這是臨邑縣一個省級貧困村逆襲變先進的真實寫照。

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脫貧摘帽的重點和難點。臨邑縣實行1+5工作體系(1是綜合協調辦公室,5是5個專業辦公室),將鄉村振興20字標準5個方面細化到具體部門。

臨邑縣扶貧辦牽頭負責鄉村振興5個方面中“生活富裕”相關工作。為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實現生活富裕,臨邑縣探索出了一條喚醒村域沉睡資源的“邊角經濟”發展模式。

宿安鄉邢仙龍村於2016年清理出零散地13.2畝,發展邊角經濟,種植了葡萄、薯類等,交給村裡貧困戶管理。同時,還在村北整理出原來用作晾曬糧食用的閒散邊角場院,共計35畝,建起了九個拱棚,對外出租,租金用於貧困戶分紅。

截至目前,臨邑縣共整理沉睡資源11500餘畝,已利用7900畝,打造示範村336個,實現收益500餘萬元,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800元以上。村域沉睡資源聚合經濟被列入全省八大戰略典型案例,其發起村邢仙龍村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典型村。

不僅如此,為完善鄉村振興項目庫,臨邑縣連年開展集體經濟“擂臺賽”“大會戰”,選派868名“經濟委員”,按照“一鎮多業、多村一品”發展規模經營,形成丹參、金銀花、小米辣等8大特色產業,總面積超8000餘畝,2019年集體收入3萬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50萬元以上新增4家、達到5家。

“扶貧二維碼”實現“精準滴灌”

在臨邑縣臨南鎮寧寺村,扶貧責任人王建鋒正拿著手機掃描貧困戶牆上的“扶貧二維碼”,上傳幫扶信息和收入變化。在“臨邑扶貧”APP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貧困戶的家庭狀況、脫貧措施、脫貧成效等信息。

她脱贫后回村建了扶贫驿站,临邑“边角经济”攻坚脱贫

“幫扶幹部上傳的走訪記錄,會納入數據庫,我們通過APP後臺‘大數據’分析,及時彙總、自動梳理、高效處理所有貧困群眾的幫扶需求,在對貧困戶實現‘精準滴灌’的同時,也對幫扶責任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監測,有效壓實幫扶責任。”臨邑縣扶貧辦宣傳科科長李路軍說。

為實現精準幫扶,臨邑縣扶貧辦藉助信息化手段,自主創新開發了“臨邑扶貧”APP,包含“貧困戶基本信息”、“收入信息”、“兩不愁三保障信息”、“幫扶責任人信息”等功能模塊。

每個貧困戶都設立了“扶貧二維碼”,手機掃一掃即刻顯示家庭狀況、收入情況、政策幫扶、脫貧措施、脫貧成效等相關的信息,完整展現整個幫扶工作過程,實時動態監測扶貧政策落實情況。

她脱贫后回村建了扶贫驿站,临邑“边角经济”攻坚脱贫

通過各項機制的建立,有效堵塞制度漏洞,確保“兩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實到位。目前,臨邑縣4116戶貧困戶已全部擁有專屬“扶貧二維碼”,為實現因戶施策、精準幫扶增加了一條“捷徑”。

同時,針對扶貧政策掌握不深不透的問題,臨邑縣制定政策定期培訓機制,2019年以來,縣、鄉兩級共舉辦扶貧政策培訓32班次,累計培訓幹部2800餘人次。

“志和智雙扶”激活“內生動力”

3月10日,在臨邑縣興隆鎮王士會村扶貧驛站,30多名戴著口罩的工人各自拿著鉤針,動作嫻熟地將一根根頭髮鉤織到髮套上。

她脱贫后回村建了扶贫驿站,临邑“边角经济”攻坚脱贫

(資料圖)

2017年,王士會村民陳桂英創辦這個扶貧驛站。此前,她還是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在興隆鎮扶貧辦和婦聯的幫助下,陳桂英到禹城一家經營假髮編織的企業工作,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月工資就達到了6000多元。成功脫貧後,她回到村裡,租用了村內閒置場所創辦了假髮加工點,成為興隆鎮首個扶貧驛站,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她脱贫后回村建了扶贫驿站,临邑“边角经济”攻坚脱贫

(資料圖)

如今,興隆鎮首個扶貧驛站已吸納周邊婦女近30名,其中有6名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每人每年可收入2萬元左右。

按期脫貧是目標,遏制返貧是關鍵。為有效防止脫貧後返貧,臨邑縣堅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強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撐,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注重培育新時代農業產業工人,優先保障貧困群眾就地轉換成產業工人,充分參與農業一二三產,享受全鏈條收益,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引導廣大群眾依靠雙手和意志實現脫貧致富。

目前,臨邑縣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56家,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98家,帶動發展家庭農場234家,帶動全縣1000餘名貧困群眾成為產業工人,享受穩定的工資收入。佔地3000餘畝的北京“菜籃子”工程供應基地——興康農場,吸納周邊產業工人200餘名,日均工資達100元。

臨邑縣還依託社會大救助體系,研究建立反貧困社會綜合救助平臺,將811戶、1621名貧困群眾及時納入,分別實行“紅黃藍”三級預警防控,確保即時發現、即時救助。目前,全縣無一例返貧及新致貧人員。

農村大眾記者 戎寧 通訊員 任清松 劉麗瑩 郝富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