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天內 3 筆上億融資:2020,機器人大軍殺死病毒

3 月 2 日,專注於工業機器人 AI 智能化方案研發的 " 梅卡曼德機器人 " 宣佈獲得過億元 B 輪融資,投資方為紅杉資本中國;

3 月 9 日,服務機器人研發、生產與銷售企業 " 擎朗智能 " 宣佈獲得 2 億元 B 輪融資,由源碼資本領投;

3 月 11 日,無人車初創公司 " 新石器 " 獲近 2 億人民幣 A+ 輪融資,理想汽車成為第二大股東。

……

10 天之內,機器人相關領域獲得多筆大額融資。在資本寒冬與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影響下,這樣的場面一掃一直以來行業內外對於機器人行業的各種非議。

在這樣抗擊疫情的戰役中,整個機器人市場被迅速催化,既為疫情貢獻力量,也受到投資圈的空前追捧。

比如,被網友戲稱為 " 消毒神器 " 的鈦米消毒機器人,產品供應曾一度吃緊,連樣機都投放到了一線;工業機器人研發商卡諾普,今年 3 月的訂單達到歷史單月最高;無人配送車企業行深智能的新產品剛運行不久就有一幫客戶詢問細節,客戶諮詢率增長超過 500%;新松機器人與拓野機器人在這個時期進行口罩機或口罩生產線的佈局。

這場疫情,雖然機器人行業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負面影響,但也讓創業者看到了新的商業機會,還幫助創業者們進行了一次無聲的市場教育,很多細分領域都因為新的需求拉動了業務的轉型或者升級。

注:本文內容主要來自鉛筆道記者採訪和網絡公開信息,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機器人成了 " 防疫明星 "

" 您好!為了您健康,請測體溫!您有沒有發熱乏力等症狀?請您伸手過來消毒。"

" 您所訂購的商品已順利抵達目的地,請憑驗證碼提取商品。"

疫情期間,各種提供無接觸服務的機器人產品都火了。對於機器人企業而言,2020 年的開年,幾乎都是在忙碌中度過的。

作為一家聚焦智慧醫療場景的企業,鈦米機器人在發現旗下的消毒機器人在武漢的使用時長和使用頻次明顯上升後,公司就向武漢協和醫院詢問,是否需要加派更多的消毒機器人。

到了 1 月 18 日,創始人潘晶接到醫院打來的緊急電話,對方希望增加鈦米機器人來協助醫院進行消毒。

因為已經快過節了,各種物流公司都已經陸續停工,公司只好自己臨時安排人手將機器人拉到武漢。

鈦米的機器人到達武漢後,隨行的還有公司兩名工程師,負責機器人的現場部署。隨後,機器人開始跑場地建地圖,工程師會將地圖與業務場景(各個科室的位置)進行結合。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機器人根據場景使用不同消毒方法進行消毒。

藉助消毒機器人 7*24 小時工作,醫院的消毒效率大大提升。當時,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收治了一名腦垂體瘤患者,由於當時病人沒有新冠肺炎症狀,導致 1 名醫生、13 名護士感染,整個 18 樓將近 30 個手術室被迫關閉。消毒機器人僅用 3 天就幫助醫院恢復了樓層使用,這些工作在過去要花兩週才能完成。

忙碌的成果是明顯的,目前,鈦米約有 350 臺機器在全國 130 多家醫院運行。值得注意的是,春節期間,鈦米機器人需求量迅速上升,受供應鏈部分零部件廠商復工時間影響,產品供應曾一度吃緊,連樣機都投放到了一線。

疫情下,包括鈦米機器人在內的多家智能機器人企業訂單增長迅猛,但是這種情況放在往年卻是不太現實的。

一位機器人行業創業者在接受鉛筆道採訪時表示,雖然成了疫情期間的 " 明星產品 ",然而在過去幾年,無論是消殺機器人,還是更廣義上的醫療機器人,都一直處於研發或小規模試用階段,市場的接受程度並不高。

但是因為疫情的到來,機器人行業提前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他認為," 甚至在短期內,由於醫藥領域自動化需求暴增,即便醫療機器人市場處於初期階段,也很有可能受到投資圈的追捧。"

金浦投資業務董事江厚佳也表示,醫療市場接受一款新產品,從技術研發到教育市場,再到最後的銷售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但如今市場需求倒逼產品落地,也會助力產品走向標準化。

他認為,疫情之後在某些特殊的醫用場景下用機器人逐漸替代人力,來降低醫護人員職業損傷以及人力成本將被市場廣泛接受,甚至有望成為醫療機構的標配。

" 用工荒 " 為工業機器人提速

除了與疫情直接相關的醫療類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也享受到了疫情帶來的紅利。

在此次疫情中,一些近年積極開展自動化改造的製造企業普遍取得較好復工復產效果。並且,這種帶有實證意義的示範以及疫情下用工缺口放大的現實,正調動起更多企業變革生產方式的積極性。

製造行業人士普遍認為,製造業 " 機器代人 " 將進入加速期。在此背景下,近年蓬勃發展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再迎機遇。

" 再也不用給老闆們科普自動化的好處了,他們也少了很多猶豫,減少了很多教育市場的麻煩工作。" 一位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創始人如是說。

成立於 2012 年的卡諾普,是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中的頭部企業,其機器人產品以服務焊接、衝壓、搬運等工業細分領域的中小規模製造商客戶為主。據瞭解,公司 2019 年銷售機器人 1500 臺,總收入達到 1.2 億(其中控制器 3000 萬)。

值得注意的是,卡諾普還於近期完成近億元人民幣 B 輪融資。據創始人李良軍介紹,本輪融資正好在疫情爆發之前完成,所以並未受到影響。

對於公司業務而言,卡諾普受到疫情最大的影響就在於下游客戶方面。據李良軍表示,由於復工程度要求不一,所以整個需求的鏈條沒打通,公司的出口端受到影響,少做了大概 20 天的業務。

但是,公司訂單卻不減反升。"2 月份通常是行業淡季,並且我們實際上只開展了 10 天工作。但是即便如此,這幾天的業務量也已經達到了去年最高峰時期的 50%。並且從 3 月份我們接到訂單情況來看,到這個月底的話可以達到歷史級的新高,應該可以突破 200 臺。"

在李良軍看來,疫情在短期內會對整個行業產生影響,例如產品交付環節。因為上下游客戶復工受到影響,所以導致一些產品無法正常進行交付。但如果從長期來看,疫情的發生對行業的發展會有一些促進作用。在這期間,企業方覺得機器人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可能更適合於生產,會有一定程度 " 反彈 " 現象出現。

疫情之下,不少企業復工復產面臨嚴重的 " 用工荒 " 問題,研調機構 Gartner 預計疫情不確定性將使工廠勞動力下降至少 20%,各地政府、工廠紛紛上演 " 搶人 " 大戰——無論是勞動力,還是機器人大軍。

有機器人研發相關業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短期看,有效緩解用工荒的機器人必然成為各類流水線爭奪的 " 香餑餑 ";長遠看,智造機器人行業或將迎來跨越式的增長。

新需求爆發:諮詢客戶增 500%

疫情會提高大家對機器人的認知以及拓展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已經有業內人士作出判斷:2020 年,中國機器人市場會有小幅增長,在個別細分領域有望會有新的需求拉動。

對於很多機器人企業而言,疫情期間不僅在穩步發展,還有的企業已經抓住時機主動求變。

疫情期間,最大的需求就是口罩等醫療防疫用品。由於成為緊俏物資,不少企業跨界生產口罩,帶動了口罩機的熱銷。一些機器人企業利用自身優勢,開始轉產口罩機。

主營智能裝備製造的新松機器人就對外表示,新松機器人從事口罩機研發工作以來,已接到近百套訂單。

另外一家工業機器人企業拓野機器人,其強項是做工廠的自動化集成及改造。疫情期間,為了抓住市場機會,公司也決定做口罩自動化生產線。

隔行如隔山,對於拓野來講,攻克口罩自動化生產線還是需要一些時間。比如要了解口的結構,並且所有輔料都要找得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拓野機器人內部分成了兩個組,第一技術組就解決設計的問題,公司大概召集了十個工程師進行生產線研發和設計,第二就是專門成立了一個輔料採購組,就口罩生產的所有材料進行採購,基本上是在全國到處找到資源,找物料供應商。

比預想中完成得更快,從大年初六開始成立應急小組開始,僅僅兩天時間,拓野機器人的工程師就完成了生產線的設計圖紙,並緊鑼密鼓地進行生產設備的裝配和調試,在幾個通宵後,拓野機器人自主設計的第一條口罩生產線便投入了使用。

據拓野機器人的一位負責人楊安明表示,目前公司的口罩生產線已經步入了正軌,同時,公司也響應了深圳市中小企業局的號召,積極地投入了轉產口罩的大軍,以解決當下政府和百姓的緊迫需求,現在一條自動化口罩生產線大概能夠替代 20 個工作人員。

此外,他們設計的口罩自動化生產線也將通過政府渠道輸出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企業。

對於服務型機器人相關企業而言,疫情也讓它們看到了新的商業機會。

復工後第一天,行深智能的創始人安向京差點遭遇吃不上飯的尷尬局面:外賣進不來,園區食堂為了安全起見設立測溫與消毒的通道,但也因為這樣,導致用餐、取餐效率大幅下降。

" 去取盒飯這件事都變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因為要求進食堂前要測體溫,拿了之後要拿回公司吃,這就變得很麻煩。因此我們有了通過機器人為企業送餐的想法。" 安向京表示。

行深智能的明星產品就是智能派送機器人,雖然以往聚焦與快遞物流領域,但是在邏輯上,送餐與送快遞並無差別。

安向京將送餐業務的想法拋出後,與園區一拍即合,於是就立刻進行產品的改造。

為避免車輛原有的屏幕輸入驗證碼取件方式造成交叉感染,團隊開發了新的人機交互方式,用戶只需掃描車身二維碼,然後在自己的手機上輸入驗證碼,櫃門自動打開,無需手觸。

此外,為確保送達過程中飯菜不會冰涼,行深智能將原本用於快遞配送的大貨箱改造為大格口櫃子,採用保溫箱,並在大格口櫃內加裝紫外線燈殺菌消毒。

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是行深智能完成改造的時間只有 22 小時。" 我們需要把櫃子改掉,把控制結構改掉,把軟件也改掉,然後緊接著我們連夜開始測試,原本做好了熬夜的準備,沒想到測試到晚上 10 點左右就完成了,第 2 天上午就就用上了。"

無人送餐車在園區運行不久,行深智能接到了來自多家園區、餐飲集團和醫院的訂單,目前正在推進中。據安向京透露,疫情爆發後,諮詢他們公司產品的人較往常增長超過 500%。

除了拓野與行深智能之外,疫期轉型與業務探索的機器人企業還有很多。事實上,疫情帶來的行業洗牌雖然充滿挑戰,但對於存活下來的機器人企業來說,也可能是一次新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