礙於情面,盛情難卻?——盛情要卻!

觀點|礙於情面,盛情難卻?——盛情要卻!

文章來源:秘書工作(mishugongzuo)

領導機關下去檢查指導工作,基層的同志肯定非常重視和熱情。他們既要認真把工作彙報好,又要想方設法把接待事宜搞好。面對“盛情”,是以“難卻”為由,半推半就笑納?還是秉承“要卻”的原則,婉言謝絕或堅決拒絕?這最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做到“盛情要卻”,就要有個鮮明的態度。面對各種各樣的“盛情”,如果礙於情面,猶豫不決,自然就會“盛情難卻”;如果態度鮮明,堅辭不受,“盛情”並不難卻。

1

抗日戰爭期間,鄧小平來到一個獨立營檢查工作。司務長心想,總不能讓首長吃小米粥和野菜吧!可是,食堂連一點白麵也沒有。他跑到老鄉家借來白麵,為首長做了一碗麵條。當司務長端來熱氣騰騰的麵條時,鄧小平皺起眉頭說:“你讓我搞特殊化,要不得!要不得!快把這碗麵送給重傷員吧。我自己到食堂去吃飯。”

鄧小平拒絕了這份“盛情”,堅持戰士吃啥自己就吃啥。正是這種“有鹽同鹹、無鹽同淡”的傳統,把部隊凝聚成團結一心、親密無間的戰鬥集體。

觀點|礙於情面,盛情難卻?——盛情要卻!

拒絕一次盛情容易,拒絕兩次也不難,拒絕三次也能夠做到,關鍵要長期堅持,不因時間、地點、條件、對象的變化而放棄堅守。

2

相傳,宋代包拯在60歲生日那一天,為防止別人前來送禮祝壽,特地吩咐兒子包貴站在家門口負責拒禮。誰知第一個上門送禮者便是皇帝,皇帝派太監送來了厚禮。這下子可難住了包貴,皇帝送來的禮物他不敢不收,但他也不敢違抗父命。太監見狀,便在紅紙上題詩一首讓包貴交包拯,詩云:“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包拯讀後,也賦詩一首:“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唸功。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太監讀了包拯的詩後,只好帶著壽禮回宮交差。

一片丹心照青史,兩袖清風鑑古今。包拯這種堅守原則的高貴品格,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觀點|礙於情面,盛情難卻?——盛情要卻!

盛情要卻,不是不近人情,如果卻之在理、卻之有方,反而更近人情。提倡盛情要卻,也不是讓領導機關的同志“不食人間煙火”,遠離正常的社會交往。

面對盛情,要看是真情,還是假意?

  • 血緣之親、同窗之誼、戰友之情,往往產生“盛情”,且“卻”之較難,要常往來、勤溝通、多解釋,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
  • 面對普通黨員、人民群眾、弱勢群體的盛情,不僅不能“卻”,還要主動上門,拉家常、解難題、辦實事。
  • 而對那些違反原則規定的“熱情邀請”“盛情款待”“真情饋贈”,必須堅決卻之,絕不能為此類“盛情”所動心。

觀點|礙於情面,盛情難卻?——盛情要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