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三座省會城市。

黃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隴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黃土高原範圍包括中國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位於中國第二級階梯之上,是地球上分佈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今天給大家帶來黃土高原上的三座省會城市。

黃土高原三座省會城市。


太原

太原(簡稱“並(bīng)”),別稱:幷州,山西省省會,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是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 太原位於山西省中北部的太原盆地,北接忻州市,東連陽泉,西交呂梁,南鄰晉中市,總面積6988平方千米,境內景點有:永祚寺、凌霄雙塔、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祭孔文廟、晉陽古城遺址等。

人口:422.11萬人 2018年

著名景點

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崇善寺、竇大夫祠、蒙山大佛、太山等

經濟

工業、農業是太原市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1949年,太原市工農業總產值(1980年不變價格,下同)為10718萬元。1950年~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工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工農業總產值快速增長。1952年,太原市工農業總產值上升到24362萬元,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均超過了解放前太原市歷史最高水平。

1953年~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工農業總產值逐年快速增長,1957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3497萬元。

1958年~1960年,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太原市工農業總產值急速增長,1959年上升為146127萬元,1960年達到203304萬元。但是,由於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了太原市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財政開支過大,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匱乏,加之自然災害和蘇聯撕毀合同,造成1961年~1962年工農業總產值的大滑坡。1961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降至102532萬元,1962年降至94534萬元。之後經過三年調整,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發展,到1965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又升至181359萬元。1966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17436萬元。

1966年,太原市經濟隨著“文革”的開展形勢惡化。1967年、1968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分別下降為174096萬元、86679萬元。1969年~1970年,政治局勢相對好轉,工農業生產總值開始回升,1969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為125653萬元,1970年上升為239658萬元,1973年達到305894萬元。1975年,貫徹中共中央整頓精神,全市工農業總產值又回升至275357萬元。然而1976年初掀起的“反擊右傾翻案風”使全市的工農業總產值又降至216067萬元。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太原經濟迅速恢復。1977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為287351萬元,1978年達到363650萬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體制的改革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太原市的工農業總產值開始突飛猛進地增長。1980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06384萬元,1985年達到663713萬元,1990年達到1036956萬元。

201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884.48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05億元,增長0.7%;第二產業增加值1439.13億元,增長10.3%;第三產業增加值2404.30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91.57億元,增長10.0%;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增加值515.68億元,增長5.4%;金融業增加值522.52億元,增長1.0%;房地產業增加值210.99億元,增長4.8%;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576.94億元,增長25.0%;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384.77億元,增長5.0%。

201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8272元,比上年增長8.2%,按2018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13339美元。

2018年,三次產業比重為1.1%、37.0%、61.9%,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01、3.83和5.36個百分點。

2018年,新增市場主體8.77萬戶,增長11.97%。

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3.23億元,比上年增長19.7%,其中:稅收收入296.93億元,增長19.8%。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42.53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務等民生支出433.64億元,增長11.2%。

2018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8%。其中:居住類上漲2.8%,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2.2%,食品菸酒類上漲2.0%,醫療保健類上漲1.6%,交通和通信類上漲1.5%,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7%,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0.4%,衣著類上漲0.3%。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1.0%。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8.2%。

黃土高原三座省會城市。


黃土高原三座省會城市。


黃土高原三座省會城市。

蘭州

蘭州,簡稱“蘭”,別名金城,甘肅省省會,中國西北地區第二大城市、重要的工業基地、交通通信樞紐和科研教育中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 蘭州位於中國西北部、甘肅省中部,北與武威市、白銀市接壤,東與定西市接壤、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接壤。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自漢至唐、宋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出現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盛況,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聯繫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在溝通和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8月28日,國務院批覆設立西北地區第一個、中國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 2018年12月21日,蘭州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人口

375.36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黃河風情線、中山橋、五泉山公園、白塔山、興隆山、甘肅博物館等

經濟

2018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732.94億元,比上年增長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98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937.98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增加值1751.97億元,增長7.4%。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57:34.32:64.11,與上年的1.53:35.26:63.21相比,第一產業比重提高0.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回落0.9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0.9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73042元,比上年增長5.8%。

2018年,非公經濟增加值1254.4億元,比上年增長8%,佔生產總值的45.9%。

2018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上漲1.7%,全市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累計上漲1.7%。

黃土高原三座省會城市。


黃土高原三座省會城市。


黃土高原三座省會城市。

西寧

西寧,別名青唐城、西平郡、鄯州、夏都,青海省省會,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中國黃河流域文化組成部分,古稱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寧”之意,是國務院確定的內陸開放城市。 位於青海省東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地處在湟水及三條支流的交匯處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境內著名景點有:塔爾寺、東關清真大寺、馬步芳公館、南禪寺等,曾先後榮獲全國衛生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等稱號。 東漢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縣。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寧縣。1946年,以省垣周圍正式成立西寧市。1949年,成立市人民政府,為青海省轄市。1950年,西寧市為青海省人民政府駐地。 2018年12月21日,西寧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入“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人口

237.11萬

著名景點

青唐城遺址、塔爾寺、東關清真大寺、南禪寺等

經濟

2018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86.41億元,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6.08億元,增長4.2%,對GDP貢獻率為1.44%,拉動GDP增長0.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467.99億元,增長8.8%,對GDP貢獻率為48.31%,拉動GDP增長4.35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8.0%,對GDP貢獻率為34.92%,拉動GDP增長3.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772.34億元,增長9.4%,對GDP貢獻率為50.25%,拉動GDP增長4.5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6:36.4:60.0。

2018年,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44萬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摺合美元為8227美元(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6.6174元人民幣)。

2018年,全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7%,其中,食品菸酒類同比上漲1.9%。

黃土高原三座省會城市。


黃土高原三座省會城市。


黃土高原三座省會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