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比明星更值得崇拜!社會應關注科學家的成果,而非論文數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麼科學家就是掌握這第一生產力的核心人物。

因此,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在任何時期,要想強大,就必須尊重科學家,甚至要將其視為國家最為寶貴的財富。

且不論,各國對於科學家學術能力的評價體系如何?無疑,中國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也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肯定,但是對於我們需要掌聲的同時,更需要看到自身的不足,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

不知道,有人是否記得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科學家比明星更值得崇拜!社會應關注科學家的成果,而非論文數量

其實,那場頒獎儀式上,中國人應該是驕傲的,因為當時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領取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或許,有人覺得獲得諾貝爾獎項並沒有什麼,但是諾貝爾獎卻體現了一個科學家的價值。

在整個頒獎畫面中,有這麼一段不知道有多少人留意,屠呦呦在演講的題目是《青蒿素的發現:中醫給世界的禮物》的時候,組織方考慮屠呦呦的身體狀況,讓她坐在椅子上演講,而且因為筒架子不夠長,演講會主持人諾貝爾醫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傳染病學安德森教授(Jan Andersson)在屠呦呦演講全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隻手從後面扶著老太太,另一隻手為她拿著話筒,直到演講結束,可見國外對於科學家的重視程度,更足見其用心。

科學家比明星更值得崇拜!社會應關注科學家的成果,而非論文數量

中國自古有句老話:禮賢下士。

最為典型的故事之一,或許就是周文王背姜子牙走了800步,也許故事不一定真實,但是反應出了禮賢下士的核心,而且可以看出人才可能需要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是尊重。

如今,這句話老話依然適用。或許,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我們在高興和驕傲的時候,也應該反思,中國人獲得了重要成果,卻需要國外的學術界給出評價,這似乎更像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角色。

而有人可能會反駁,但是中國學術界的成果經常以國外期刊,比如:《自然》、《科學》和《細胞》,來說明科研的價值含量。其實從側面也反映出,中國的學術界評價體系並不獨立。

科學家比明星更值得崇拜!社會應關注科學家的成果,而非論文數量

有人可能會說,談及尊重人才,又與學術界評價體系獨不獨立有什麼關係?

然而,我們仔細想想,就能明白,一個科學家如果沒有一個對其學術上科學性的評判標準,又怎麼能夠給予科學家以公正的對待?這樣的基本都做不到,那麼尊重更是無從談起。

相信,至今依然有很多人會因為屠呦呦不是中國院士而感到困惑。至於這其中的原因,我們自然不得而知。不過,我們能夠知道的是屠呦呦取得了很重要的成果,而這樣的成果得到了國外的認可和重視,至於成果是否重要、有多重要,似乎不用多言。

學術界的相關評選應該是一個科學而複雜的過程,或許,社會應該更關注科學家的成果,而非論文數量。

如何更好地尊重科學家?科學家比明星更值得崇拜!我們應該反省,更應該思考;這不僅僅需要用金錢,更需要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