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你想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賺錢?

疫情還沒完全結束,已經有復工的門店爆滿。

蘭州烤串店,一天賣出6000多串;鄭州一家胡辣湯門口人山人海;杭州一家購物中心短短5小時營收額突破1100萬,超過去年同期營業12個小時的銷售額......

疫情後,你想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賺錢?

有人說,報復性消費來了。

報復性消費,是指人的消費需求壓抑過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大的釋放和反彈。

大家最早提起這個詞,是在03年的非典。

當時非典結束後,各行各業都出現復甦,而且是快速增長。


非典後,消費暴漲真的是報復性消費嗎?


非也。

用數據說話,03年非典期間,中國零售市場的社會零售額增速從10%下降到5%以下。5月份疫情基本結束,社會零售額增速重新回到10%。

只是回到正常水平,並沒有明顯的報復式反彈。

以受災最嚴重,也是最有可能反彈的旅遊業來說。

疫情後,你想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賺錢?

非典期間,國內遊客流同比增速減少13個百分點至負0.9%。

非典過後雖然反彈了,但並沒有報復式增長。2003年十一,距非典高峰期過了不到三個月,旅遊客流增長只有11.5%,低於疫情前,也低於此前多年的平均水平。

也就是說,當時的經濟,本就處在快速發展期,那幾年GDP增速都在9個點以上。各行各業欣欣向榮,與所謂的非典後報復性消費沒有半毛錢關係。


新冠肺炎疫情後,會有增長嗎?


樂觀估計,能回到之前的水平就不錯了。

最近幾年,國內經濟持續下行,很多行業都增速緩慢,疫情又給經濟一擊。要說疫情後報復性反彈,那不符合常理。

也許會有一小段兒增長。大家在家裡關久了,最多是想出去聚餐吃火鍋、蹦迪、喝奶茶,這種消費持續不了多長時間,根本稱不上報復性,只能叫回暖。

說非典後報復性增長都比現在更有道理。

因為03年沒有電商,也沒有直播,大家在家裡憋著,一點消費都沒有。現在呢?還能網購,還能直播打賞,還能為遊戲充個錢。這些都是消費,把以前線下消費的慾望搬到了線上。

疫情後,你想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賺錢?

想借這個時期創業就別想了,以前難的行業,疫情過後仍然很難。

這次疫情,很可能讓消費者反而降低了消費慾望。

這幾年年輕人受消費主義觀念影響,追求及時行樂,刷信用卡、刷花唄,下個月領工資還上個月的花唄。結果疫情一來,工作丟了,又沒存款,信用卡怎麼還,花唄怎麼還,這個問題想得頭都大了。

這時大家才意識到,存錢,必須存錢,存來買房。

有人說,疫情之下,我才明白買房有多重要。

疫情後,你想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賺錢?

出租屋不讓回,酒店也不讓住,還沒地方吃飯,那種無助,但凡經歷過的人都刻骨銘心。什麼月入兩萬,什麼高級白領,都是扯,存錢買房才是硬道理。把錢都花了,圖個一時之快是不行的。

更何況,當大家宅家太久,會發現不消費也能過得很好,漸漸養成低消費的習慣。

要變回高消費,總是需要時間去恢復的,即使我們想,那也得看看自己銀行卡里的數字。

微博上有個投票——疫情過後,你會報復性消費嗎?

選擇會的只有15.4%。絕大多數人認為,太窮。


報復性消費 VS 環境影響


保險行業有個調研,說是疫情結束後,近七成人想去買保險。也有人估計,3月份就能恢復之前的水平,4、5、6月份能超2-3倍。

有人就認為,疫情過後保險一定大賣。因為這次疫情讓大家意識到,誰還不容易得個病,說不準哪天就病了,掛了,有份保險,也能保障家裡人的生活。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是別忘了,人都是健忘的,要不怎麼非典悲劇還會重演。

在疫情中,每天接收的都是各種負面信息,人的心裡是害怕的,大家都覺得保險很重要,應該買。這時來做份調研,那大多數人都會說要買。

等過了疫情,周圍環境變了,沒人討論這些話題,以前怎麼過,現在還怎麼過。

這就是環境影響。

環境影響可比報復性消費厲害多了。

比如你看直播,明明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卻不知不覺買了一大堆。為啥會這樣?因為主播營造出一種環境,攻擊你的情感層面,你就中招了,大腦都不聽使喚。

這跟洗腦是一個道理,洗腦不是靠邏輯說服人,而是靠強大的情感驅動。

而這是人性的弱點,很難擺脫。

連幼兒園小孩都是這樣,別人家小朋友穿AJ,自己死活都想要,你給他講一萬個理由都沒用。

所以,既使疫情後出現增長,歸因於報復性消費和歸因於環境影響,後者更有可能。

在家裡關久了想出去旅遊 VS 同事天天討論五一去哪裡玩,後者更能刺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