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已經放棄抵抗,群體性免疫力這事靠譜嗎?

A雲淡風清312


面對新冠病毒的來襲,各國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意大利、丹麥實行全國封閉的措施;美聯儲“零利率“救市,推出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政策;塞爾維亞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寄希望於中國技術和物資援助;而英法德等國也提高了國家的防控力度。

在各國採取防疫措施時,瑞典政府卻以”沒有能力對每個確診病例進行追蹤“為理由,決定停止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統計,不再對輕症患者和疑似患者進行檢測,只對重症病患施救。隨後,英國首相也宣佈放棄積極抗疫,首次拋出群體免疫策略。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宣佈了英國政府的防疫措施——“群體免疫“後,引起了群眾的熱議,什麼是群體免疫?它對防控疫情有效嗎?對中國會有什麼影響?

何為“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是指人或動物中的大比例群體,因為接種疫苗而獲得免疫力,使得病毒的感染鏈被中斷,其他沒有免疫力的人因此得到保護。簡單來說,就是指群體中大部分人有了某種病毒的抗體後,就具有了群體免疫效應。

早在1923年,世界上就已經有人第一次使用了“群體免疫“策略,當時人們發現大量兒童對麻疹免疫後,新感染的數量暫時減少了。從那以後,我們開始了用疫苗來獲得群體免疫,以阻斷感染病的傳播。所以,群體免疫主要是減少易感人群,來阻斷傳播。

約翰遜首相認為:想要徹底扼殺病毒已經不太可能,唯有緩慢地通過自然感染令英國國民獲得群體免疫,才能度過疫情。對於“群體免疫“策略,帕特里克表示:大約60%的英國人將需要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英國目前約有6600萬人口,如果真的要實行”群體免疫“,那麼也就意味著英國需要4000萬人感染病毒,以此來獲得所謂的”群體免疫“。

為什麼英國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迅速採取行動防控疫情,而是另闢蹊徑採用“群體免疫“來應對新冠病毒呢?

對此,英國政府做出的考慮是:他們判定英國已經錯過疫情“遏制”階段,如果進入“拖延階段”,疫情爆發將不可避免。瓦倫斯也回應稱,採取不同的措施也都是為了降低傳染高峰期。

希伯德表示:如果我對這個政策理解正確,它的目的應該是在冬季達成群體免疫。也就是,在今年11、12月之前,有60%的人口感染上病毒。英國政府的目的也只是讓受影響較小的人群來建立群體免疫,然後希望能保護更脆弱的人群。當然,這是一個難以想象的複雜的過程。

其實,英國實行“群體免疫”,也是遵守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意思就是:凡是感染了會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會死的就獲得免疫,繼續活下去。英國首相鮑里斯也暗示了會採用拖延疫情傳播的方法應對疫情:“要做好失去所愛之人的準備。”

群體免疫對防控疫情有效嗎?

英國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的主編理查德·霍頓在社交媒體上批評稱:英國政府正在“與公眾玩盤賭”。世界衛生組織也不點名地批評了包括英國在內的幾個國家政府:

“那種認為各國應該從遏制病毒傳播轉向延緩傳播的想法是錯誤和危險的。相反,我們必須加倍努力遏制病毒進一步傳播。”

我們都無法知道誰具有天然抵抗力,即使少數有天然抵抗力的人,他們也不可能堵住病毒在人群的傳播。

相對於群體免疫,我們更瞭解個體免疫,個體免疫是在被病毒感染後痊癒或接種有效疫苗後獲得的。當一個人擁有個體免疫力後,病毒再來到他的身邊,也就不那麼容易被感染。所以,個體免疫是群體免疫的基礎,但即使大部分人擁有了個體免疫力,那麼他們也無法去保護那些沒有抵抗力的人群呀。

新冠病毒存在的時間也還不夠長,目前科學上對新冠病毒的只是也還不夠多,如果新冠病毒發生變異,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中國為了控制疫情,採取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嚴格防控的措施,而且以及初步把病毒控制下來。除了中國,還有一些國家在新冠防控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新加坡、韓國等。病毒無國界,如果英國實行群體免疫策略,必將對中國防控疫情造成威脅。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若堅持實行“群體免疫”策略,必將對世界防控疫情增加困難。再者,生命誠可貴,政府絕不可以拿群眾的生命開玩笑,眼下,只有全世界人民一起努力,才能將疫情控制在人們可調控的範圍之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