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家裡有5-6個孩子都能養活,現在一個都感覺壓力大,為什麼?

Turbo不忘初心


歸根結底,是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各方面的壓力遠超以往,由此帶來的心理壓力讓為人父母者不堪重負。

一、 經濟方面

以前,大家的生活水準普遍差不多,誰也不比誰強,人與人之間少了很多攀比意識。孩子多的家庭比比皆是,往往妹妹穿姐姐的衣服,弟弟穿哥哥的衣服,哥哥就穿爸爸的衣服,哪怕一年四季穿不到合身的衣服,甚至衣服上補丁壓著補丁,也不會覺得丟人。鄰里之間司空見慣,誰也不會嘲笑誰,誰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對於孩子的生養,大多數家庭是本著一個量力而為的態度,富就富養,窮則窮養。所以,那時候,即使是養五六個孩子,對父母來說,只要還能吃得起飯,絕對不會說養不起。

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有想法、踏實肯幹的人抓住機會先富了起來。在各地,每家每戶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逐漸拉開差距。競爭、攀比的意識逐漸產生,再也沒有人會認為貧窮是一件光榮的、無所謂的事情,反而會因為貧窮而抬不起頭,怕被人說成是沒有本事。

在這種情況下,各家自然是選擇量力而行。有錢的生二胎、三胎雖然也不在少數,但讓不少好不容易過了溫飽線,將將要捱上小康邊兒的家庭生二胎,他們自然是要權衡再三的。

試想,現在這年頭,恐怕好多父母連稍微舊點的衣服都不敢隨便給孩子穿,怕出去惹人側目,誰還捨得為了多生個孩子拉低生活水準,一夜回到解放前?且不說孩子生多了,還有將來結婚購房的壓力、爭產的隱憂等等。

二、教育方面

這是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以前,由於社會壓力沒那麼大,大家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普遍不太重視。即便是稍微重視教育的父母,也多是看孩子的實際情況。能上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不強求。這樣一來,就算孩子多,兄弟姊妹之間有升學的,有不升學的,大帶小,不升學供升學,拉拉扯扯下來,一大家子人互相扶持著,過得就不那麼累。

現在的父母考慮的則會更多。如果要生兩個三個,就一定要有生活、教育上穩妥的保障,確定自己可以供得起每個孩子的成長、教育,才敢下定決心去生。可不敢貿然地生下來放養。這其實也是現在社會激烈的生存競爭造成的。把孩子生下來,如果沒有能力提供好的教育環境和資源,將來讓他在這個社會如何立足?如果因為這個,將來孩子埋怨父母,又該如何?

如今大家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所以拼命地在孩子的教育上投注金錢、時間、精力。有那麼一句話,中年人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孩子之間的競爭。誰家孩子考清華啦,誰家孩子在比賽中又獲獎了,等等。家長們天天在意的,無非也就是這些事。這種情況下,即使只有一個孩子,其壓力也一點不必過去五六個孩子的家庭來得小。

三、心理層面

其實,應該說,歸根結底,讓現今的父母們不堪重負的,還是來自心理層面、自己給自己施加的壓力。經濟生活方面、教育方面的壓力彙集成一副重擔,壓在父母們的肩上,導致現在養一個孩子,比過去養五六個孩子還要累。

不過,也有例外的。有的父母即使家庭條件並不好,考慮到一個孩子孤單,也堅持生二胎。他們沒有經濟壓力嗎?沒有教育方面的顧慮嗎?肯定也有的。但各人因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不一樣,所以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其實,能不能教育好孩子,歷來都不是由物質、資源等外在條件來決定,而是看父母內心是否做好了養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長的情感、心態方面的準備。條件不好的家庭,也完全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給孩子準備得再富足,也有可能教出不成器的孩子。現實往往就是這麼耐人尋味。


性格育兒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其實主要原因還是觀念變了。

記得我們爺爺奶奶那個年代的時候,每家每戶生孩子基本上都是三四個起步,多的甚至達到了10個以上,我們村就有一個生了11個孩子,這樣的數量放在現在來看,肯定是特別有錢的家庭才敢生,但當時很多人基本上都是一窮二白的,為什麼他們敢生而且還能養大成人呢?

因為那個時候大家對於養孩子的觀念都是放養,不像我們現在生個孩子需要什麼尿不溼、奶粉、上學等等,他們那個時候並沒有現在這麼複雜,基本上孩子生出來了就養,有口飯有口湯就行,沒有所謂的零食,如果有錢就讀書沒錢就不讀,即便是讀書的,那麼年代大多也就是小學初中文化,讀完了之後就是跟著別人去學手藝後者留在農村種田,我想這是那個年代很多人的人生履歷。

但現在情況就不一樣了,對於養育孩子已經從粗放式轉成了更精細化,說的直白點就是少生優生,看看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就跟含著金鑰匙長大一樣,基本上吃的穿的用的父母都給買本身經濟情況下最好的,一個孩子從出生到五六歲,所需要的養育成本至少要10萬元左右,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按平均一年3萬元計算,這10多年至少要花費幾十萬元的成本。

對於很多普通工薪階層來說這個成本可不低啊,一個孩子就要這麼多,那麼兩個孩子就要翻倍了,所以現在很多人是不敢生二胎了,因為養育觀念變了,你不可能像以前那樣隨隨便便養大就行,而是要讓孩子獲得更多更好的個人成長。


樓盤網


以前家裡養5—6個,現在一個都難養。

以前缺衣少糧的,還養幾個,那時候穿的衣服,基本老大穿了老二穿,然後老三穿,爛了補了再穿,吃飯只是吃飽就行,也許吃不飽。那時候小孩也不讀什麼書。

現在一個小孩,雖然吃穿不愁。但現在小孩各種挑食,以前小孩讀書不用接送。現在小孩主要讀書,家長真的是感覺累,天天接送,輔導作業。


重慶忠縣小哥


題主的問題是:“原來家裡有5一6個孩子都能養活”,重點在於——“能養活”即可。

按照這樣的要求,養活十個、八個也沒有多大的問題!下面以我的親身閱歷來說明這件事情。

還是老嫗年輕的時候,我同村的一個堂嫂,一共生養了十個孩子。分別叫做:大狗、二狗、三狗…………一直到九狗、石狗。那個時候,既沒有託兒所,也沒有親子班、幼兒園、興趣班,更沒有需要交擇校費的中、小學……在炎熱的夏天裡,小男孩子根本不需要穿什麼鞋子和衣服,女孩子只有一個破褲頭。然後就滿村、滿山遍野地撒歡去了!那個時候的孩子,很多都沒有進過學校,有些上過二年小學,認識了自己的姓名之後,就回家裡幫助大人們,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妺,做家務、幹農活去了。也不需要向學校交什麼擇校費、贊助費,更沒有高額的補習班費!

在吃食方面更加簡單,每天二次,只要煮上一大鍋野菜粥,或是地瓜面的糊糊,再拍打一饃筐子的地瓜面餅子,然後到大門口朝天一聲吼:吃飯了!孩子們就會從四面八方地蜂踴而至,吃飯的時候也不要大人太操心,像是現在吃的自助歺,只是花色品種太單調,最多是大的幫助小的盛盛飯。俗話說:一個小豬不吃食,一群小豬搶著吃。不用一袋煙的功夫,風捲殘雲的“戰鬥”就會結束,經常有一些時候,就連涮鍋水都不會剩下,讓等待著打掃“戰場”的大人們餓得直嚥口水。大一些的孩子還總結出“作戰”經驗:盛第一碗飯的時候,只可盛半碗,抓緊喝完後,第二次一定要盛得滿滿的,這樣可以多吃半碗飯。如果第一次貪心盛滿了,那麼第二次去盛,就會沒有飯了……還有的時候,大人在飯後清點人數,往往會發現少了一個或二個,四處尋覓,千呼萬喚,最後才發現:原來是巴狗和石狗鑽在麥草垛裡睡著了,無可奈何,他倆只好飢腸漉漉地再舔一遍哥哥、姐姐們的大窯黑碗…………

不像現在的孩子,大人圍著團團轉,心肝寶貝地喊著,還是喂不進去一星半點!

為什麼現在一個都感覺圧力大?那是因為養活的標準大大地提高了,箇中原因,年輕的友友們比我這個老嫗更加清楚,如果實在想不明白,可以參閱下面的附圖,在衣、醫、食、住、行、教的方面,去作逐項的比較!🙏🙏😄😄🌹🌹👌👌











九天老嫗下凡塵


不說原來;就說我們八十年代末的時候有人生三個我們生一個;用這個比例貼切不過;按照這個標準如果我生兩個那麼她人就是六個對吧;我嬸嬸就是三個女兒的媽媽;她家三個小孩她一點不操心;家家父母忙於對孩子的教育系統負責;她家從不擔心這些問題;小女兒是八九年的比我兒孑大兩個月;初中上半年50 塊錢就算了,大家說養得起還是養不起;這是經濟層面來說;小女兒沒穿過新衣服;十四歲就去南京親戚家當老人保姆;掙錢給老二讀中專,奇怪的是孩子越多越好輕鬆;這是我所見過的真是情況;


遠道而來的胡媽


在我看來,是人的觀念不同吧。

過去的人,像我爸爸媽媽那一輩的人,在我的印象裡他們非常節儉。他們總是認為作為一個人,只要能吃飽穿暖就行,所以他們養孩子的壓力並不大。有的人納悶為什麼越偏僻越落後的地方,每個家庭養的孩子就越多,這個很好解釋:糧食蔬菜是自己種的,孩子小的撿大的衣服,零食水果對於他們都是不存在的,到了上學的年齡,就正常的跟班走,你有能力就越上越高,沒能力就上幾年學會認識幾個字就下學了,至於興趣班、輔導班和跟團旅遊這些他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那一輩大人的思想就是:有人就是有希望,而且他們比的也是看誰家更人丁興旺。

作為我們這一輩人的思想就完全不同了。我作為一個80後,我比起我身邊的人還是落後很多,我懷孕那會就是堅每天喝一杯牛奶,一共吃了2盒鈣片,連葉酸都沒有吃(現在想起,還是有些後怕的,其實葉酸必須得吃的)。可我身邊的玩伴孕前就是燕窩,葉酸,懷上之後DHA、鈣片、維生素之類的,有的我都沒有聽說過,每天都得按時按量地進行餐補,而且定期還去上瑜伽和聽孕期教育講座。等孩子出生後的費用更是了得,出生後的保險、奶粉,紙尿褲等等。寶媽一個人照顧孩子肯定不行,必須有老人來搭把手吧,那麼一大家子的開銷真的不是個小數目。本以為孩子大了,斷掉奶粉,脫去紙尿褲就好的,殊不知隨之而來的開銷更大。像我們這個三線城市,中等的幼兒園一年一萬五左右,一個興趣班最低3000起步吧。孩子大了,就有了帶著孩子出去旅旅遊的想法,一年去兩個地方粗略算一下得一萬左右吧。孩子進入小學,雖然是九年義務教育學費免了,但隨之而來的是補習班,現在的孩子都聰明,每科考90以上在班裡只能算上箇中等,於是父母就開始想盡辦法報各種補習班。

現在的年輕人是,條件越好,見識的越多,見識的越多越感到自己的卑微,所以就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下代比自己強。現在的人多的很多上進心,少了知足常樂的平常心,有的人說了:這是時代在推著我們前進,沒有辦法。是的,時代在進步,落後就要捱打,我們必須得進步。現在有好多機器代替了人工,社會不再需要那麼多的人了,而作為人類也不願意生養那麼多孩子,這是跟社會的發展相吻合嗎?


ccff668899


原來家裡有5-6個孩子都能養活,現在家裡1個孩子感覺壓力很大。是為什麼呢?

作為90後的我,我小時候家裡兩個小孩。同學也是差不多家裡1.2個兄弟姐妹,沒有很多了。那個時候畢竟是9幾年左右,物價不貴,小時候一個冰袋2毛錢,一天吃5個才1塊錢。現在沒有那麼便宜物價,誰家小孩也不會吃2毛錢的冰袋了。到了上學的年紀,也不會攀比吃穿用度,不認識任何的名牌。時代在進步,有些是必然的。

現在的小孩子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技多不壓身,望子女成龍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願。各種學習輔導班,樂器班,形體班,家教等等,孩子學習的東西越多,耗費精力錢財也就越多。越來越多的家長,寧願要質量不要數量,並不是孩子越多越好,培養一個孩子任重道遠,發光的背後絕對是孩子無數的努力和家長的堅持不懈。


山東小老妹


要求不一樣了呀。以前的時候怎麼養的?我記得特別清楚,從小我跟這鄰居家的兩家小孩兒一起長大,鄰居1家的小姐姐上到初中就不上了,小哥哥大學考的不好,現在生活的也不盡人意。鄰居2家的小姐姐,上到初二不上的,那天我記得特別清楚,她給我說,我不想上學了,我有點驚訝,然後她又告訴了她的媽媽,她媽媽竟然同意了!我更驚訝了,她的兩個哥哥也是這樣,現在因為一些事情命也沒了…我想說只有我家,我這個孩子順利完成了學業,考取了研究生,有著還算不錯的工作,雖然比我好的很多,但是我小時候的那個環境我也算比較滿意了,因為什麼?因為我有著負責任的父母!!養5-6個孩子和養1個孩子的精力是遠遠不一樣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出來的孩子的結果也不同,當然這個也不絕對,但是我說的是大多數!陪伴,親子,早教,閱讀,演講,情商,繪畫,舞蹈……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聰明??別說這是給孩子壓力,我小時候想學這些,但是沒有條件!!我能做的就是安安靜靜地待在家裡,夏令營?沒聽說過!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比以前優秀??我想您大概知道答案了吧!!


紀小曼mama


以前的孩子都是放養 ,就算父母出去一兩天也沒關係,有左鄰右舍幫忙,記得小時候,誰家先做飯就去誰吃。哪家有事了,一聲招呼,左鄰右舍和親戚都會幫忙,一出門口全是小孩,玩到天黑都不回家。記得小時候還沒讀書,有一天跟哥哥跑到別的村去玩,迷路了,一路上遇到大人就問,你 是誰家小孩呀,天黑了還不回家,然後有認得我家大人的就把我們送回家。 回來才知道,全村人都在幫忙找我們,他們還奔走相告其它幾個鄰村,我和哥哥才回到家。現在大城市,誰管誰!現在大人24小時看著小孩能不累嗎?


芊芊芸


我倆個孩子 真不知道以前5-6個孩子怎麼養的 感覺現在養倆孩子太難了 歸根結底社會在發展啊!以前不管幾個孩子只要解決溫飽問題就可以了。現在人們追求的都是生活質量了。想盡一切辦法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現在小孩子的攀比心理也超級強的,我女子才十六個月就已經知道了。給她買雙新鞋那麼舊鞋一定不會穿了。穿上自己扒下來扔到一旁。所以說以前養活五六個孩子很容易,但那是養活啊!不是養好孩子。生下來就要對孩子負責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007c0005e3117b0708c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