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心浮氣躁,試試這個古老的處方,人體自備,不花一分錢

人體是這個世界最複雜,最難捉摸的對象,科學家窮盡一切手段,耗費全部精力,無一不與探尋人體的奧秘有關,凡有過修煉經歷,或關注健康領域的,都會有同樣的深切感受:一切疫病,本質上都是心病引起!

你是否經常心浮氣躁,試試這個古老的處方,人體自備,不花一分錢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人類最古老、最系統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學”並非浪得虛名,老子的偉大和對當代社會人文、自然科學各方面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思想家裡無人能比,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德國全德大學教師進修中心主席赫伯特·曼紐什教授赫伯特·曼紐什,把老子、莊子和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定位為世界思想界“四聖人”。

老子的世界級影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網搜“外國人評價老子”便知,在此,本文不作更多說明。

那麼,老子到底發現了什麼問題,開出了什麼樣的修養身心秘方,時至今日,這個藥方還有效嗎?下面本文與您一起探討。

你是否經常心浮氣躁,試試這個古老的處方,人體自備,不花一分錢

老子的藥方

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史,在古代,史官文化是國家文化的核心,史官被稱為“帝師”,孔子說“王者,前巫後史”,說明古代的史官與巫師同出而異名,都是帝王身邊的“顧問”。“顧問”者,近在身邊,隨時備問者也。且史官與巫師都有“醫者”的屬性,一個看具象的身體的病,一個看虛象的社會的和精神的病。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致虛極,守靜篤

——中醫治病講究整體觀,要治病就得尋根探源,然後才能辨證施治,對症下藥。老子深知人性之好惡、壽病本源於一處,一切堵、滯、憂、病無不來源於疏、行、喜、康,這兩者同出於一處,只是人誇大了這一面,忽略了那的一面,被虛設的“名相”攪亂了視聽感受,於是患得患失於自以為“是”的那一面,那一面便乘虛而入,人因此患病。


你是否經常心浮氣躁,試試這個古老的處方,人體自備,不花一分錢


古代祝由術是醫者的主要醫療手段,被稱作中醫的核武器。其治病要訣就在於意識引導,掃除“病念”,樹立健康理念。現實的例子太多,當一個人以死的決心來應對病痛,並放棄治療的希望,決定痛痛快快享受人生最後時光的時候,病魔反而消失了,這就是自身“巫術”的祝念之功。

老子認為,萬物的根源是道,道的狀態是“虛”“靜”的。人一出生時,“赤子”時期依然還是虛的,靜的。但面對世事的紛爭攪擾,“為道日損,為學日益”,純粹的人心人性被汙染,人心變得多重,人性變得複雜,慾望與日俱增,有限的身體能量跟不上人的無限慾望,於是發生病變。

因此,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說,把致虛和守靜的工夫,做到極致的境地,返樸歸真,返回到“赤子”般的無憂無慮狀態,不要自作主張,給身體添加不必要的外力干擾,要相信自身的本能和力量。


你是否經常心浮氣躁,試試這個古老的處方,人體自備,不花一分錢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為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人會產生慾望,還會被慾望所牽引、控制,人是如何被病念控制的?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生命需求最基礎的是生存和繁殖,細胞如此,病毒也如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就像硬幣的兩面,一面是健康,一面是病毒,人的生命井然有序,就是在這樣的相剋相生中得以延續的。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病菌的擴散也是其生命存在的方式,它寄生於人體也是為了人體的存活。但是當人體不復存在,它也就沒有生存的可能。因此它的存在和擴張的目的不是讓賴以生存的“主人”滅亡,因為主人的滅亡,也意味著它的滅亡。


你是否經常心浮氣躁,試試這個古老的處方,人體自備,不花一分錢

健康與癌細胞共同維持著人的生命,這裡的“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的意思就是他們各盡其職,都處於敬業安分和寧靜的狀態。這是萬物蓬勃生長,往復循環的道理。

萬事萬物紛紛芸芸,各自回到它們的根本,這種歸根叫做靜,靜則覆命,即恢復到了不生不滅的狀態,保持在常態,因而又叫做“常”,瞭解了“常”的道理叫做“明”,就是說我們明察了事物的運行規律。

“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身體的各個部件恪守職責,協同作戰,聽命於大腦的安排,這是“常”,不瞭解這個“常”的道理,順應這個規律,而輕舉妄動就會產生病變,發生禍害。瞭解“常”的人是從容對待,順氣自然,這叫合於道,合於道就能健康長壽,沒有病災。

你是否經常心浮氣躁,試試這個古老的處方,人體自備,不花一分錢

“妄”,是相對於知常而發生的。你的胡思亂想就是“妄”。“妄”是在不懂事物發展規律情況下產生的,“妄作”的結局是便是“兇”。

所以,要“知常”。“知常”的結局沒說是吉,而是“容”。“容”是何意呢?韓非子在《喻老》中作如下解讀:“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導之,因隨物之容,故靜則建乎德,動則順乎道”。認為萬物皆有常容,常容即常態,即規律,只有“因乘以導之,因隨物之容”,才可靜能建德,動能順道。

那麼萬物的常容是何樣貌?就是相生相剋。“隨物之容”又是什麼意思?即認識、把握萬物並作的規律,而為人所服務。


你是否經常心浮氣躁,試試這個古老的處方,人體自備,不花一分錢

因此,老子的治病處方可以簡述如下: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身體自然不例外,好的和“不好”的本是一個整體,它們供職於大腦這個總司令麾下,各盡其責,也因為盡職而生存,共同維護著人體的正常運行。但當“總司令”有所偏癱的時候,好的和“不好”的就面臨著超負荷工作的壓力,相生相剋的正常秩序被打亂,因而發生病變。而這個“偏袒”就是慾念、妄念、病念。因此,去慾念,消妄念,除病念,才是健康長壽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