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一縷冷香


最近覺得“天人合一”的高人太多了……

什麼是“天人合一”?是“天人感應”?還是道法自然?亦或協理三才?

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倘若以《黃帝內經》為基準,最好是“法於陰陽,合於術數”。

最理想的方式,是順應季節氣候的規律,來規範人的作息,節制七情六慾,順天時而作,應節氣而息。該生髮的時候就要生髮,該斂藏的時候就斂藏,不要違逆季節氣候變化的規律,調和陰陽,作息有節。這樣一來,理論上人就不會生病。

但“理論上”的意思,就是這種操作太難,一般人做不到。

所以說人在養生做不到位的時候,就會發生陰陽失衡,自然界就有風、寒、暑、溼、燥、火六種邪氣侵染人體,造成疾病。

此外酸、鹹、甘、苦、辛五味對應五臟,過之則傷臟器引發疾病。喜、怒、憂、思、悲、恐、驚內七情同樣對應五臟,過之也會損傷臟器引發疾病。

整體來說,《黃帝內經》的中醫思維,是以“養”為先,順天應時,凡事不可太過,人就不會生病。一旦生了病,就要根據天時,氣候,病人活動區域,飲食習慣,個人體質來調和醫治。

但是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名醫吳又可提出了“五運六氣”之外的“雜氣”概念。

這種“雜氣”是一種是“聲無臭、不睹不聞之氣”,而且這種“雜氣”通過“自口鼻入”的方式傳染。

可以明顯的看出來,這種理論其實已經和現代醫學所說的“細菌病毒感染”已經非常接近了。

到了現代中醫的思維方式,說句實話,還真搞不懂了……

雖然大體上都不離“天人合一”這四個字。

但怎麼個合法五花八門……

別的不說,就頭條上說的,“大宇宙”“小宇宙”,“大生命”“小生命”。這種把“一即是全,全即是一”化為“人體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人體”的論調,據我所知應該不是我們中國本土的中醫思維。

因為中醫的理論人與世界的關係是順應,誰也代表不了誰。

而我知道“一即是全,全即是一”這個論調,是從島國動畫片上看來的……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至少這句話是沒有的。


煮鶴仙人


中醫學的思維是整體觀和動態觀,把人和自然作為一個整體,人在自然界中,受到自然的影響,自然的變化都會在人體中有反映,而人體自身也是一個整體,各方面受到自然的影響和制約,人要適應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天人合一”是中醫的基本思維方式,疾病只是在身體中的一種表現,“天人相應”是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


人體是一個整體,病是長在人身上的,人體的變化會對疾病產生影響,疾病的發生也會在人體中有所表現,從外表可以知道內裡,從外表的症狀,可以知道內裡的情況,這是中醫“內求”的道理。

中醫是動態的,無論疾病的診斷、用藥都是因人、因地、因勢治宜,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治療,相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方法,用藥的劑量也是變化不一,同一種病不同時期用藥不一樣,相同的病,不一樣的人用藥量也不一樣,因此中醫是靈活變通、有證有方,不是拘泥於一方一藥,這就像一個飢餓的人,吃飯管用,吃菜也同樣有效。



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是變化的,八綱辯證不是固定不變,都是在不斷變化中的,陰、陽、裡、表、寒、熱、虛、實可以相互轉化,沒有固定不變的陰證,也沒有純粹的陽證,表裡都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的虛證和實證,大多都是虛實夾雜,因此中醫治療疾病也是動態的、變化的。

中醫治療疾病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把人和疾病分離或者對立起來,頭痛治頭、腳疼治腳的治療方法,從根本上不能治療疾病,因為所有的疾病都是人體陰陽失調的結果,所以調理內裡的陰陽平衡,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

中醫的思維不同於其它,疾病都是人體陰陽失調造成,而並不是疾病造成的人體陰陽失調,就像一個癌症病人,是人體陰陽失調造成,是先失調而後患癌症,失調在先、患病在後,如果只治療癌症不調理身體,即使癌症治好了,過一段時間還會再生,因為產生患癌症的身體環境沒有改變,這也是中醫不同於其它的根本所在。這只是中醫雜症的一些理解,關注中醫雜症,每天都有養生保健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中醫雜症


中醫學的思維是以整體觀念為基礎的。所謂整體觀念人體本身是一個整體。所以人體的所有改變是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症狀去觀察的。另一方面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整體。由於自然界的改變和生活方式違違背自然規律。都會影響人體的健康狀況。其次就是辯證認知原則。中醫看病的原則以醫生看到的為準。,對一個病症對於一個症狀。每一個醫生對他的解釋是不一樣的。用的中藥。用藥用量也是不同的。


無為一生2


中醫博大精深,是以陰陽五行為綱的理論,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毋容置疑陰陽是對立統一的一對矛盾,陰陽涵蓋世間萬物,而世間萬物都分陰陽,陽類具有剛健,向上,生髮,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積極,好動等特性,而陰類具有柔弱,向下,收斂,隱蔽,內向,收縮,儲蓄,消極,安靜等特徵,比如: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等等。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具有陰陽的兩重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而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以人為例,一個人兩隻手,左手和右手,一對陰陽,每隻手有手心手背是陰陽,同時每隻手有五根手指,而大拇指屬陽,有兩節,代表陽中有陰,其餘的四指屬陰,每根有三節,代表陰中有陽;這五指又通五臟:肝、心、脾、肺、腎;人有五官:眼、舌、唇、鼻、耳;有五味:酸、苦、甘、辛、鹹;有五液:泣、汗、涎、涕、唾;有五覺:色、觸、味、香、聲;有五志:怒、喜、思、悲、恐;有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有五惡:風、熱、溼、燥、寒;有五聲:呼、笑、歌、哭、呻等等,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古代智者運用大智慧,根據它們的特性採取物以類聚、大道至簡的辯證思想,進行分類歸納為比較形象的“五行”,巧妙地把人體以及世間萬物與五行進行了一一對應,這種採取高度濃縮的方法,就是科學的方法,既能方便記憶,又能進行辯證分析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因此,也就不難理解中醫為什麼以陰陽五行作為總綱的原因。

科學上講,世界萬物處在矛盾之中,五行之間必然也存在著矛盾,也就是相生相剋的關係,生克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就是陰陽的兩個方面。其中,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正好形成一個完整的圓運動。同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也形成一個完整的圓運動,都是環環相扣的圓運動。這個宇宙中,圓運動是代表著循環,宇宙中恆久不變的就是循環。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圓,衛星圍繞行星轉圓,行星圍繞恆星轉圓,物質轉化成能量,能量轉化成物質;水變成汽,汽變成水,這是恆古不變自然規律,也是科學規律。五行相生相剋形成的圓運動,既對立又統一,也是一對陰陽,因此,陰陽五行理論能把矛盾和圓運動有機結合,況且,世界上能把矛盾和圓運動有機結合簡約的模式就是陰陽五行,如果把其中的“五”換成其他任何數字都不會成功,充分說明了陰陽五行理論的科學性。揭示出天人合一的法則,這是樸素的辯證法,常言道,大道至簡,大法平常。世上無神奇之法,只有平常之法,平常至極乃惟之神奇!這就充分說明中醫理論已經上升到科學理論,是嚴謹的科學!

相生相剋是事物的普遍規律,是事物內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這個對立與統一的矛盾是相對平衡的,如果打破相對平衡或統一,就會出現了新的變化,對於人來說,陰陽不平衡就會導致人體生病。中醫提到,望而知之者謂之神,問而知之者謂之聖,切而知之者謂之巧,三者加上聽患者主述,對於中醫大夫而言,可以獲取患者的病情的全部信息,通過邏輯分析,抓住主症,遵循急者治其表,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開始用中藥的寒熱溫涼平等偏性去調理人體的偏性,因為陰陽五行理論是圓運動,中醫大夫可以根據病情結合自己的經驗,可以從心、肝、脾、肺、腎等方面辯證分析,運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八法著手開處方,所以就存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情況,人體陰陽平衡後,就符合大自然的生存規律,病自然就好了。


張渡舟


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就是陰陽五行的思維觀,天人合一觀。

各種中醫診斷,各種中藥性味,都可以建構在陰陽五行的體系結構之上。

也正是有了陰陽五行的理論體系,中醫傳承幾千年,才不是無本之源,而且可以長期傳承下去。

不懂陰陽五行,檢遍方書無用。這就是陰陽五行對於中醫的價值所在。

陰陽五行,說到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分子,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所以說易醫同源。

中醫的陰陽五行思維,集中體現在中醫經典著作裡了。特別是《黃帝內經》。


踏雪無痕5141815


中醫的思維方法不錯,可惜很難做到。主要原因臨床變數太多,無法控制,而只能碰運氣了⋯。中醫的主要攻克對象是溼毒。而病毒變異又驚人⋯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病是病毒所致。中醫的科學理論始終處在動態之中,而同一病上個月與這個月已有明星之差別。難也。


得亮1


中醫地(思維方式)是將那(宇宙虛空)濃縮成一顆蛋、再將孵出生命,接著將(生命回放成蛋)再至虛空宇宙(和其間)的萬有個體(再演變成)宇宙虛空蒼穹萬法是矣!





華繼善


拋棄實體解剖,轉入能量解剖。

捅開氣血路線。

撤火補水。

增加能量。

中醫就這麼多內容。


中醫真美


我想要真正學習研究中醫,最好先弄清楚人為什麼會生病,這個題目是比較大的,如果你能真正的回答出來道理講得通不被別人所辯駁,那你就已經中醫入門了!看什麼書都是假的,每本書裡面都有糟粕的,真東西其實很少,所以我建議先回答問題!


無名圓行


中醫學的思維方式,以人為本,整體觀念,辨病脈證不同而治法相同,辯病脈證相同而治法各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