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小便宜“加小油”?國六階段會要了發動機的命

【卡車之家 原創】在貨運行業中,為了降本增效,很多卡友會選擇去稍微便宜一些的私人加油站去加油,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加小油”,這兩種方式短期看確實能節省一部分的運營成本,但如果油品質量不過關,對車輛會造成一定的傷害。

貪小便宜“加小油”?國六階段會要了發動機的命

貪小便宜“加小油”?國六階段會要了發動機的命

其實民營加油站也分為好多種,有一部分是有正規營業執照的加油站,進“油”渠道也比較固定,可能是來自中石油、中石化或者正規的地方煉廠,油品質量相對來說比較有保證一些。

但即使是有正規營業執照的加油站,也可能會為了提高利潤而投機取巧,把正規渠道採購的油和“黑渠道”採購的油混合起來售賣;又或者添加一些調和油等等,主要靠低價來吸引用戶。

貪小便宜“加小油”?國六階段會要了發動機的命

總的來說,在正規的私人加油站加油會更靠譜一些,但是卡友們無法分辨油品質量,也可能會“踩雷”,建議大家最好選擇本地口碑比較好的私人加油站,或者相熟的私人加油站。但如果跑長途去不熟悉的地方,建議大家儘量不要隨便選擇私人加油站,還是去“兩桶油”加油更可靠。

在私人加油站中,還有一部分是違規的加油站,並沒有正規的營業執照,甚至於“一輛油罐車”就是一座加油站,燃油來源不明,其中有一部分可能來自於讓卡友們深惡痛絕的“油耗子”手中,品質自然沒有保障。

因此,無論是出於擔憂油品質量,還是“沒有買油就沒有偷油”的立場,都建議大家最好不要選擇這種沒有保障的小油。

“小油”多質量堪憂 會造成哪些問題?

貪小便宜“加小油”?國六階段會要了發動機的命

作為車輛的“強心臟”,發動機以及其配套零部件等實際上是非常“嬌貴”的,一旦用了質量不過關的“小油”,動力不足,油耗增加等各種問題可能都會出現。

“小油”中的雜質比較多,除了有大量的顆粒物之外,還有一些可溶性雜質,空濾無法完全過濾,不僅會導致柴油濾清器的使用壽命縮短,也可能造成噴油嘴的非正常提前損壞,長期以往發動機會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貪小便宜“加小油”?國六階段會要了發動機的命

到了國六階段之後,對於油品的要求會更高,“加小油”的危害不僅僅體現在發動機部分,後處理部分更甚。“小油”中的雜質增多,尾氣中的有害氣體含量也會增多,首先會導致後處理傳感器報警,車輛會出現限扭、降低輸出功率等問題。

另外,國六排放標準的柴油發動機使用油品對於清潔度和含硫量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油品中含硫量及雜質超標會帶來兩個問題。

1、首先,會影響車輛的正常運營;如果按照10PPM含硫量,DPF被動再生的時間為100小時/次,隨著含硫量的增加,DPF被動再生時間會降低,比如100PPM含硫量,再生時間為10小時/次,1000PPM含硫量,1小時/次。DPF被動再生時間降低,需要不停的停車進行被動再生,車輛運營效率肯定會降低;

2、其次,也會嚴重降低DPF的使用壽命,造成DPF過早報廢,這一部分更換的費用也比較昂貴,甚至於上萬元。

貪小便宜“加小油”?國六階段會要了發動機的命

還有一點,由於國六階段對於油品要求比較高,如果因為油品不過關導致後處理出現問題,就算在質保期間,廠家也會拒保,因此很多主機廠在維保時,都要求提供事故日往前推1年的正規油站加油票據,這其實也就要求了卡友們不能去沒有質量保證的私人加油站去加“小油”了

加小油確實省錢 半路趴窩不划算

貪小便宜“加小油”?國六階段會要了發動機的命

雖然小油存在一定的質量問題,但是也有卡友認為,就算有質量問題,但加小油是真的省錢!而且省下來的錢勤換濾芯,或者維修噴油嘴等零部件之後依然綽綽有餘,相比之下更願意選擇小油省大錢!

還有卡友這麼算了一筆賬,自己的車3年跑70萬公里,百公里油耗按照40L來計算,總共需要加28萬升油,加小油的話,平均每升油能省大概1元,3年70萬公里大概能省28萬元,這樣的純利潤誰不想要,就算需要更換零部件也是賺的。

貪小便宜“加小油”?國六階段會要了發動機的命

如果按照這樣的賬面去計算,確實加小油會比較划算一些,但是注意:最好是選擇油品有保障、自己比較熟悉的加油站。

如果是冷藏車或者綠通,快遞等對於時效性要求比較高的細分車型,最好還是選“兩桶油”這樣的大型正規加油站,以免在半路“趴窩”。尤其是冷藏車運輸一些凍品之類的,半路趴窩打不上冷,貨物出現問題,賠償款也非常高,得不償失。

貪小便宜“加小油”?國六階段會要了發動機的命

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大家注意,如果因為加小油等導致的車輛事故等,保險是否可以理賠?因為在保修期內加小油導致發動機等零部件出現問題,服務站是否會免費維修等。而且到了國六階段會出現更多問題,別因此產生糾紛,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總的來說,加小油有風險但是也有收益,加“兩桶油”品質有保障但利潤會被壓縮,不同卡友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各位卡友會怎麼選?可以投票或者留言說說您的觀點。(文/王雪潔 圖/卡車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