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京劇正在逐漸沒落,有沒有人會救一救京劇?那可是國粹啊,老祖宗傳下來的?

落空love


京劇作為國粹逐漸的沒落,本人認為主要是跟不上年輕人的腳步了,雖然在國家層面上文化復興還是文化惠民對於京劇的傳播都起到了一些好的推動作用,但主要是京劇的唱段還有故事可能很多並不符合現在年輕人的口味了!不過現在也有很多人在從事拯救京劇的活動,就那年輕人可能比較熟悉的王珮瑜來說,她為了弘揚京劇傳統文化可是也沒少出力的,她參加的任何一場綜藝節目都是為了去宣傳京劇,有人說她不務正業的,但是正因為她在綜藝上的宣傳,可以說王珮瑜現在可以說是年輕人喜愛熟悉的京劇演員了!

再來說說可能很多戲迷比較討厭的郭德綱吧!不管他唱的如何但是老郭是真的喜歡京劇,為了京劇老郭也付出了太多了!有人說郭德綱的京劇不是京劇,但是京劇從一開始就是創新的產物,而且是一直創新才有了國粹的稱號,而現在很多京劇表演藝術家都是墨守成規,不敢創新,而且很多好的劇目也因為種種原因不在表演!本人認為最起碼老郭是真的愛京劇,真是在他和他這些徒弟的傳播下,現在喜歡京劇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而且老郭也不是一味地創新也是在尊崇傳統得基礎上加上了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因為他知道現在年輕人才是消費的主流也是之後文化的傳播者!只有在滿足年輕人口味的基礎上在保留傳統我覺得才是京劇的出路!

這只是本人的拙見,不見得對,但是隻是希望我們的國粹京劇可以流傳下去,而不是隻存在以後的歷史資料中!


天工易學手造研習


京劇就是古代人的YY小說而已,而且是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北京人的YY小說,國粹只是自封的,這種東西沒落是必然的,因為戲子跟貴族都是一路貨色,混在一起久了,都是下九流,想救京劇,就看北京人自己了,別的像川劇,跳腳,山歌,還有各個地方的民族特色,雖說沒有頂著國粹的頭銜,但都是一代傳一代,永遠有繼承者,總得來說,不論京劇還是別的,都是人創造的,人不行了,東西自然不行,救東西的根本還是要救創造這個東西的人,才有用。


斷腿狗堅強


關鍵是現在沒有了那麼多劇團,人們看不到了,時間長了,慢慢就沒有興趣了。過去每到冬閒時有的農村就請劇團搭臺唱戲,連唱七天。縣城以上都有禮堂,一年接收幾個劇團。80年前後中國評劇院就到我們這裡的一個村唱過戲,北京京劇院曾兩次在我們縣禮堂唱過戲,後來就再也看不到了。那時候每個縣都有個劇團,自80年代有很多劇團就解散了,現在一個地區(市)也沒有一兩個劇團。農村裡早就不搭臺唱戲了。過去,廣播電臺每天都定時播放戲曲選段,全場戲,還有現場直播,形式多樣。後來就取消了,除了健康講座就是廣告了。現在想聽戲,只能從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看一看,翻來覆去就那麼幾齣傳統戲,看來看去也就看膩了。失去了觀(聽)眾是在情理之中的。戲曲也需要改革創新,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才有生命力。


canghaixiongshi


其實我家長輩就是京劇迷,我爺爺那個年月還因為收藏看戲的票還被人報告倒黴過。但到我這一代,沒有一個喜歡的了。我父親和爺爺都很痛心,但我看法卻不一樣。

問題在於,京劇本質是是什麼?

我看到有人說,回到田間地頭什麼的,可以說這死的更快!京劇和其他黃梅戲等劇種不一樣,不是出自民間。他本源是從富商起來的貴族藝術,和芭蕾,歌劇類似,開始就帶著高貴血統,他就不適合田間地頭去唱!當然真的把京劇系統化,貴族化其實是慈禧乾的。

在這之前,京劇其實是貴族宴會上的大型表演劇,慈禧讓他變成了類似電影的舞臺劇,開始有系統化的道具和背景。從當時看是了不得的創新,就好像我們剛開始看國外大片,當然讓人著迷。但是現在看其實就沒什麼了,比這個更刺激的比比皆是,就好像吸毒後對鴉片就沒興趣了一樣。這注定京劇必然沒落。如果作為傳統文化需要保留,但是指望它還會有那麼多群眾基礎不太可能了。

再說遠一點,詩歌本源是什麼?其實是文字在沒有普及前便於記憶開始的,其實是一種記憶傳承的技巧,沒那麼高大上!在歷史通過口耳相傳的年代出現的。

各個國家的長詩都是這麼來的。比如歐洲的羅蘭之歌,西藏的格薩爾王,直到成吉思汗時代,傳達軍令都是用唱出來的。後來更注重韻律變成了詩歌脫離了記憶的功能,異化成了藝術。有韻律的文字是很好記憶的,比方說少年中國說。

後來的詩歌開始向兩個方向分化,強調韻律的逐漸變成詩詞,進化為流行歌曲。強調故事性的變成曲和戲劇,京劇和現在電影電視劇雖然源頭不同,但發展上是一個前後的關係,如果說京劇不在興盛實際上是電影完成對敘事詩歌的進化,京劇被淘汰了。

有人說現在沒有人能寫出以前那樣優美的詩詞和京劇,他們退化了,所以造成現在情況。我只能說不是寫不出來,而且功能性上不需要才導致的。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可是可以成名做官的晉升階梯的,功利性其實很強,這即是詩詞發展的因也是果,為啥清朝只出了一個有名的納蘭性德其實也有這個原因在。

歷史發展是趨勢性的,你一個人是擋不住趨勢變化的。


大趨勢下的軌跡


你去[可愛],言歸正傳,很簡單,要從小培養才行,我今年50歲,記得小時候,村子年年都有廟會,唱戲的都在學校吃住,老師還組織豫劇團的演員教我們唱,有幾個唱的好的,我們都羨慕不已,雖然我不會唱,但是還是喜歡聽,如果沒有當時的培養,現在肯定不喜歡聽。再一個,現在的條件好了,劇團也不在學校吃住,和學生也沒有交流,唱戲和學生也是漸行漸遠。


閆楊高照


京劇的確正在逐漸沒落,跟不上時代發展、又不尋求變革,就要被淘汰。這是自然規律。

有沒有人會來拯救,不知道。但是有一個人已經在做了,只是褒貶不一,見下文。

首先,京劇歷史不長,滿清乾隆五十多年吧,四大徽班進北京,繼而吸收融合崑曲、秦腔還有一些地方曲調等,最終形成的。

其次,京劇之所以成為國劇,個人認為和其出生地有很大關係。京城,一國之望,眾星拱月,所有事物都泛著天子腳下之範兒。就好比官腔,朝代首都在哪兒,我感覺那兒的方言就是官腔,官方認證。其實中國幾大劇中,京劇年齡最小。

再者,官場氣氛太濃,晃晃蕩蕩慢慢悠悠,固然有其精華,但是我保留意見,和滿清後期八旗子弟很像,也可能京劇影響的他們。。。君不見在不遠的以前,領導講話都拉長音,這很影響效率,很形式,和現代社會節奏不融洽。

然後,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各種娛樂項目雨後春筍一般爆發,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老式娛樂項目。但是,所謂的圈內有認證的人士,瞧不上圈外人的,自己還沒本事改進,就這麼和時代抗衡,等死。加上現在孩子少都嬌貴,沒有那麼多的基礎人群。沒看到相聲,要不是郭某人改革創新,早死挺了。但是現在還成為一眾同行的敵人,全天下相聲最三俗的人,這個包袱很搞笑。

最後,我本人談不上喜歡,但是偶爾會聽,會哼哼幾段,都是快節奏的,感覺很過癮。比方四郎探母的坐宮,打虎上山一段,智鬥一段,鍘美案的駙馬爺一段。更喜歡戲腔的歌,比方:新貴妃醉酒,清明上河圖,悟空,離人愁,狂浪生等。我倒是感覺現在很多網紅在給京劇輸血。作為國人,還是不希望京劇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如果圈內人還是那老一套,並且沒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如果不能有一個人,大刀闊斧的改革創新,挽狂瀾於即倒,那麼,京劇前景很不樂觀。

其實,很多事物都是從自己內部開始壞的,勾心鬥角就忘了專業,主流得背這個鍋。聽過一段把盤絲洞唐僧唱詞改成“白龍馬蹄兒朝西”的,有主流說亂彈琴,有觀眾說有新意,我聽著很開心並且朗朗上口,挺好!

你得先把觀眾攏起來,受眾多了才能推而廣之,傳承下去,才能發揚光大。都沒人看了,還矯情什麼嘛。











嘿白咴


退出歷史只是時間問題,國粹不國粹不是那幾個人說了算,失去存在的價值就會被淘汰。


遙遠663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由一個從產生到發展,直至到衰敗的過程。京劇只要不被當代年輕人所喜愛,距離它的消失時間也不會太遠了。

藝術的興衰,取決於人們的喜歡。如果某一種藝術形式不被廣大民眾所喜愛,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適當保護未償不可。但不能投入過多的人力物力和金錢去進行所謂的“振興”工作。

時代在發展,文化藝術在進步。新的文化藝術形式取代老的文化藝術形式,在人文領域也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京劇也僅僅是北方若干個地方的人所喜歡,無非是它佔有地理優勢,其影響力不得不承認也受到侷限性。

可以說,京劇不知道何年何月何人給它戴了頂“國粹”的高帽子,似乎就比其它劇種就高人一等。如果以人數多少的喜愛程度來衡量,本博可以斷言,京劇絕對沒有某些地方劇種受人歡迎。

針對題主發出的疑問,或者說是呼籲,本博有保留的贊同。既然文化藝術等方面已經推向市場,那就由市場來決定。優勝劣汰,沒有票房收入,自然而然就會成為歷史記憶中的一個符號。競爭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進而也是殘酷的。至於說到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沒有經濟效益,再好的東西也枉然,原因就是除了政府,沒有人會願意投資一個連成本都收不回來的文化項目。2020/03/16)


吉祥如意


清朝讓國人留下的長辮早已消失,三拜九叩也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刀耕火種被農業機械所取代,牛馬代步的時代已經演變成了機車橫行霸道的世界……

何以為歷史的進步?就是世界在變;其中就包括藝術的面孔也在改變。京劇,在沒有電視劇,沒有電影,沒有很多後來才有的藝術形式時,它的存在和興旺或者就是必然。時至今日,如果還是那些一成不變的唱段,很少出新的內容,還要讓社會給其留有生存的空間,可能嗎?其實,藝術的生命取決於觀眾,沒人仰慕了,等於其生命到了終結了時候,由不得有人不願意。更關鍵的是,藝術的生命要靠迎合時代發展的推陳出新來支撐;一個老故事聽久了,還有人願意聽嗎?

也就是說,京劇還想要存在下去,繼續火熱,先想想如何適應時代潮流地改變自己。印度電影幾乎都可以說是音樂片,無論何種體材都是歌舞翩翩,假到家了。可他們的這種風格卻頗受人喜歡,想過是為什麼了嗎?舉此例只是想說明,傳承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要時常發生著改變,藉以來體現進步,表示在發展。在叫喊我們的國粹正走向沒落時,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變成普通人的命運演義,變成有著撲朔迷離的故事會,不敢說就能讓其起死回生,但至少表明我們在努力拯救了。除此之外,還能有什麼別的辦法呢?靠政府扶植?強令百姓熱愛?行嗎?或者,可能嗎?

一句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裡所說的“命“,是知己知彼的理智,此處所說的“天”是指環境氛圍。等於是告訴思考此問題者,生命的存在需要必須的生存條件,這種條件既要引人關注,還要順應人們的喜愛,相輔相成。


辣眼刺鼻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不是誰能拯救的。就算梅蘭芳大師復活,也救不了京劇,因為京劇已經不能適應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了,我們手裡都拿著手機根本不會去欣賞這些脫離了現實生活的京劇,更不會去劇場裡花錢看一場京劇。它走向暮落是大勢所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