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改线能否以他名字命名?咱再来认识这位“宇宙知名”的南阳老乡

东改线串起一路古文明,在这条路上有一张星光闪耀的名片——张衡博物馆,这里是科圣张衡的长眠之地。

东改线能否以他名字命名?咱再来认识这位“宇宙知名”的南阳老乡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卧龙区石桥镇)人,是我国东汉时期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级人物。

张衡,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天文、地理、文学、数学、机械制造、绘画,张衡在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丰硕成果至今仍在为人类造福。

张衡,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第一台地动仪、第一架飞行器、第一辆指南车……这些“世界第一”,都出自张衡之手。

他的科学贡献被世界所公认,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并且,在浩瀚的宇宙星河中,张衡拥有命名“一星一山”的至高殊荣,后又因南阳拥有张衡,宇宙里有了一颗“南阳星”。

张衡精神,是无形的,也是深远的。今日,张衡不仅是一位“圣人”,一张中国古代科学乃至东方古文明的“王牌”,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个象征符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张衡是世界的,是中国的,更是南阳的。昨日,记者踏访了张衡博物馆。

“日落丰碑暗,风来古木吟”

推开大门,沐浴科学之光

东改线能否以他名字命名?咱再来认识这位“宇宙知名”的南阳老乡

从市区北行30余里,便来到位于石桥镇的张衡博物馆。山门前雄浑的汉阙和仿汉建筑,端庄大气。“穷五经通六艺赋两京制两仪闲吟四愁一生无憾,研七略精九章思三代究三坟漫步八极千载有灵”,门前的楹联高度概括了张衡的丰功伟绩。

推开朱红色大门,步入中轴甬道,端详着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和地动仪,细品着他的《二京赋》,仰望着张衡铜像,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张衡开启科学之光的年代……

公元117年,张衡发明漏水转浑天仪,这是世界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台用水力推动而自行运转的天文仪器。《晋书·天文志》载:至顺帝时,张衡又制浑象。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

东改线能否以他名字命名?咱再来认识这位“宇宙知名”的南阳老乡

他写出了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巨著《灵宪》,全面阐述了天地生成、宇宙演化、天地结构等天文学思想,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地动仪,被世界公认为是地震科学的鼻祖;他研制了指南车、计里鼓车、相风铜鸟、独飞木雕等奇巧机械装置,被后人称为“木圣”……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张衡还是一位里程碑式人物。他的《二京赋》,把汉大赋推向最高峰,被誉为是汉赋“长篇之极轨”;他的《同声歌》是文人五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他的《归田赋》开启了抒情小赋的新途径,确立了“七言之祖”的地位;他的《南都赋》风雅大气,为历代南阳人所吟诵……

张衡学识渊博,走进哪个领域,总会开出绚丽之花:他写有数学著作《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3之间……

20世纪50年代初,他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197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因南阳拥有星光闪耀的科圣,2003年,又将编号为9092的小行星命名为“南阳星”……

“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历史的张衡,永恒的张衡

东改线能否以他名字命名?咱再来认识这位“宇宙知名”的南阳老乡

穿过享堂,来到张衡墓园。墓前两通明、清石碑,一对残缺的石狮隔路相望,一道月亮门通向“汉尚书张公墓”。春日暖阳下,墓冢上青草嫩绿发亮,四周松柏森森,怀古幽思油然而生。

“淯水(今白河)又南,洱水(今泗水河)注之……洱水又迳西鄂县南,水北有张平子墓,墓之东侧有平子碑。”有关张衡墓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历史上,张衡墓园建有翁仲、石兽、庙宇、读书台等胜迹,规模宏大,鼎盛于时,历代文人墨客多有来此凭吊拜谒赋诗题咏。历经战乱灾患和风雨剥蚀至民国时期,墓园内仅留下一丘荒冢和两通字迹斑驳的石碑,读书台也只剩瓦砾一片……

新中国成立后,张衡墓园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5年成立了张衡博物馆。郭沫若曾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原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题词“精仪揭天地、科圣著千秋”……

煌煌千年,淌过岁月的河。一代圣贤张衡虽离我们远去,但他那忧国伤时、心系百姓的爱国主义精神,富于实践、追求真理的科学思想,如川之逝、不舍昼夜的治学态度,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高尚品格却垂范万世,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如今的张衡博物馆,已经从一个单独纪念科圣的凭吊地,演变成为一座百姓心中的“科学圣地”,张衡文化、张衡精神、张衡思想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为迎接即将召开的2020中国南阳首届世界月季博览会,卧龙区对“东改线”这条道路面向全市公开征集道路名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