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市委副書記萬聞華:牢記“後發先至”囑託,提升縣域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作為連雲港中心城區,海州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


最近,《群眾》雜誌刊發中共連雲港市委副書記、海州區委書記萬聞華的文章表示,海州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後發先至”的殷殷囑託,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狠抓縣域經濟治理、城鄉統籌治理、社會綜合治理、鎮街村社治理,著力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全力以赴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連雲港市委副書記萬聞華:牢記“後發先至”囑託,提升縣域治理效能


抓縣域經濟治理做強帶動力


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既做大總量,更提升質量,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是以創新牽引“賦能”。統籌創新驅動與投入拉動,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育大做強,在壯大醫藥健康、裝備製造、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基礎上,推動數字內容、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星火燎原,同時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夜間經濟、物流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崛起一批“高原”“高峰”。


二是以改革思維“賦智”。圍繞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從企業、群眾的視角和體驗設定改革目標、梳理改革事項、評判改革效果,著力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是以服務理念“賦值”。深入實施優強、小巨人、上市等企業三大行動計劃,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持續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設立4支總額近6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全力扶持龍頭企業擴大規模、轉型升級,同時加大對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的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和“隱形冠軍”。


抓城鄉統籌治理做大承載力


堅持“四化同步”理念,統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著力實現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優化配置。


一是提升城市增能級。建成連雲港鐵路綜合客運樞紐,為匯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是振興鄉村增活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展高效農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特色富民產業,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村土地成片流轉比例近70%,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


三是厚植文化增底蘊。以歷史文化名城申報為抓手,擦亮“千年古城、城市之根”文化名片,用足用好秦始皇、孔子、《西遊記》、《鏡花緣》等歷史人文資源,保護修復將軍崖巖畫、孔望山摩崖造像等國家級文保遺蹟,傳承弘揚五大宮調、淮海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改造繁榮民主路、鹽河巷等歷史文化街區,叫響做活白虎山廟會、廣場舞大賽等文體活動招牌。大力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放大全國學雷鋒示範點海州“女子清淘班”典型效應,打造“海州好人”、志願服務等品牌,培育城市精神,塑造城市靈魂,提升文化內涵品位。


抓社會綜合治理做穩平衡力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的具體要求。海州區堅持群防群治,建立健全社會問題風險監測、研判、化解機制,做到發現在早、防範在先、處置在小。


一是底線紅線築基點。安全生產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要求,壓緊壓實黨委政府領導責任、行業部門監管責任、企業主體責任,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堅持把隱患當事故,落實掛牌督辦、違法企業“黑名單”、媒體曝光等制度,逐條逐項徹底整改,建立完善“互聯網+安全監管+應急調度”等機制,著力推進本質安全,確保長期安全發展。環境保護堅持一手抓汙染防治做“減法”,一手抓生態供給做“加法”,主城區化工企業全部關停搬遷,常態長效開展餐飲油煙、施工揚塵等“散亂汙”企業整治,每年新增一批公園遊園和綠化景觀。


二是共建共治破難點。縱深推進網格化管理試點,做到群眾參與“熱在網格”、社會力量融入“網格”、矛盾糾紛不出“網格”。組建網格化管理“1+18+X”架構,全區187個村社細化為702個基礎網格,優化配置網格長、指導員、專管員、參與員等“一長三員”,把公安、民政、城管等社會治理方面的17個部門61項工作統一納入“全要素網格”管理,基本實現社情民意“早知道、早處置、早回覆”,矛盾糾紛“不上交、不激化、不上行”。以社區群眾為主體、行業場所為補充、公安微警務平臺為支撐的“正義聯盟”平安志願服務隊伍,累計招募平安志願者20餘萬人,開闢“互聯網+群防群治”新戰線,形成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海州樣本。


三是智慧智能通堵點。著眼解決城市管理中“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到”等問題,建成運行蘇北首家智慧城市管理中心,以網格化為基礎、信息化為支撐、協同化為保障、實戰化為導向,整合12345政府服務熱線、數字化城管、安全生產、環境監察、社會治安、民生服務、應急處置等功能,實現服務熱線“一號通”,服務管理訴求“一口受理、一體派單、一臺運行”,並在全省率先採用“互聯網+無人機”指揮調度系統,對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環境監察、國土勘察、森林防火等重大問題進行日常巡查。


抓鎮街村社治理做實組織力


積極推動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資源向街道社區下沉,聚焦基層黨建、城市管理、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等主責主業,整合審批、服務、執法等方面力量,面向區域內群眾開展服務。堅持黨建引領、民生為先、問題導向,持續提升鎮街村社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貫通到底、落到實處。


一是推動人員職業化。著眼解決村級幹部隊伍後繼乏人、活力不足等問題,近兩年累計公開選拔203名本土大學生回本村任職,為農村幹部隊伍建設提供了“新鮮血液”和“源頭活水”,有關做法得到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聚焦。著眼解決社區幹部隊伍工作繁雜、力量緊張等問題,推進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實行“三崗十八級”薪酬管理,每年招錄一批年齡在30歲以下的社區工作者。推進村書記、主任“一肩挑”。


二是加快陣地標準化。持續推進村社黨群服務中心達標建設,實現率分別達100%、91%,落實基層減負要求,清理村居辦公場所“牌子亂象”9590個,微信工作群減少22.2%。大力開展城鄉公共空間治理,收回農村可用土地6700餘畝,綜合利用城市小區、廣場、遊園、樓宇等空間,打造“鄰里驛站”“幸福遊園”等黨建陣地20餘個,建設“政治生活館”“黨史展覽館”等一批實境課堂,構建黨員、群眾家門口的“紅色服務圈”。推動全域陣地開放共享,試點開放式組織生活,累計吸引數千名黨員群眾踴躍參與。


三是實現服務便民化。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鎮街、村社延伸,6600餘個高頻民生事項群眾可就地就近辦理,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鎮街”。深化構建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全區11個街道、100個社區與370餘家轄區單位結成“黨建聯盟”,通過建立工作清單、下沉執法力量、完善反饋機制等舉措,實現工作推動和問題處置“鎮街吹哨、部門報到”。大力加強“三社聯動”,引進和培育社區服務、公益慈善等社會組織,開展黨員志願服務、認領群眾“微心願”等活動,實行民生實事人大代表票決制,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在服務群眾中充分發揮作用、展示良好形象,群眾生活辦事更加方便、訴求表達更加順暢、平安幸福更加可感。


摘編自《群眾》2020年第5期,原題為《牢記“後發先至”囑託 提升縣域治理效能》

作者:萬聞華(作者系中共連雲港市委副書記、海州區委書記)


連雲港市委副書記萬聞華:牢記“後發先至”囑託,提升縣域治理效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