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礎知識》考點瘋狂背誦版


1. 簡述傳統教育派和現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張

類似考題:比較赫爾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1)傳統教育派(赫爾巴特)

①教師中心②教材中心③課堂中心

(2)現代教育派(杜威)

①兒童中心②活動中心③經驗中心


2. 簡述幾種教育起源論的主要觀點,並作評價

(1)生物起源說

代表人物:勒圖爾諾;沛西﹒能

主要觀點: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動物的本能,是種族發展的本能需要。


(2)心理起源說

代表人物:孟祿

主要觀點: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


(3)勞動起源說

代表人物:前蘇聯和我國的學者

主要觀點: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人類教育起源於勞動或勞動過程中產生的需要。


評價:神話起源說是根本錯誤的,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都忽視了教育的社會性。勞動起源說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與辯證法,從而為科學、合理地揭示教育起源問題奠定了基礎。


3. 簡述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類似考題:學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1)教育者:是從事教育活動的人,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

(2)受教育者:是受教育的對象,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有的教材也稱"學習者"。

(3)教育影響:包括教育的內容和教育手段等,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發生作用的中介。

(4)相互關係:上述三要素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教育實踐系統。


4. 簡述古代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徵

類似考題:簡述封建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徵;簡述奴隸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徵

(1)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2)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

(3)道統性

(4)刻板性

(5)象徵性

(6)教學組織形式以個別教學為主


5. 簡述現代社會教育的主要特徵

類似考題:簡述現代教育的特點;簡述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1)教育的終身化(保羅﹒朗格朗1965年提出終身教育的思想);

(2)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受教育,特別是適齡兒童都進入小學,所有中青年都脫盲);

(3)教育的民主化(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專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對教育的單一性和統一性的否定,是培養目標、辦學形式、管理模式、教學內容、評價標準等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6. 簡述教育的經濟功能

(1)教育通過提高國民的人力資本,促進國民收入和經濟的增長

(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

(2)教育通過生產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的發展

(教育是科學技術再生產的手段,把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3)教育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7. 簡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過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來實現其政治功能

(2)教育通過政治思想的"教化"來實現其政治功能

(3)教育通過培養各類政治人才來實現其政治功能


8. 簡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傳承功能

(2)文化選擇功能

(3)文化融合功能

(4)文化創新功能


9. 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有助於控制人口數量

(2)教育有助於提升人口質量

(3)教育有助於改善人口結構


10. 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進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開發和利用


11. 試述人的身心發展的基本特點

類似考題:學生/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順序性: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2)階段性: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徵,同一年齡階段則表現出相似的特點。

(3)差異性:由於人的發展的主客觀條件不一樣,在身心發展上存在著個別差異。

(4)不均衡性:在一個人的發展過程中,身心發展的速度和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或在同一年齡階段的發展都是不均衡的。(教育要抓住關鍵期)

(5)互補性:指身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時,可通過其它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互補性也存在於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之間。


12. 簡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

(1)遺傳:提供了生物前提

(2)環境:重要的外部條件

(3)學校教育:主導作用

(4)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發展的內在動力


13. 影響學制的因素

(1)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4)人口發展狀況

(5)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國外學制的影響


14. 現代學制的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4)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5)終身教育收到普遍重視


15. 簡述遺傳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遺傳從生物可能性上決定著人的身心發展

(2)遺傳不能最終決定個體發展的方向

(3)遺傳素質的成熟水平制約著個體的身心發展水平(格塞爾的"同卵雙生子爬梯實驗")

(4)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


16. 簡述環境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社會環境是人身心發展的外部客觀條件,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但由於環境的複雜性及其影響是自發的、分散的和偶然的(不像學校教育那樣"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導致其影響又是有限的。

(3)隨著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展,其接受環境的影響不是被動的、消極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過程。(出淤泥而不染)


17. 為什麼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具有主導作用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髮展的各種因素


18. 簡述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作出社會性規範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19. 簡述學校教育對學生的發展發揮主導作用的條件

(1)學校教育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2)學校教育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學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互協調、配合


20. 簡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1)導向功能

(2)選擇功能

(3)激勵功能

(4)調控功能

(5)評價功能


21. 簡述教育目的的結構層次

(1)教育目的

(2)培養目標

(3)課程目標

(4)教學目標(學期、單元、課時)


22. 簡述確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據

(1)教育目的的確立受社會發展的制約

①受社會關係現實和發展的制約

②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

(2)教育目的的確立受人的身心發展的制約

①受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

②受人的身心發展需要的制約


23. 試述關於教育目的的幾種價值取向

類似考題:試述兩種主要的教育目的論(只答前2條)

(1)個人本位論

主要觀點:教育目的應以個體價值為中心,應主要根據人的本性、本能的完善和發展的需要來制定。也就是說,教育目的要根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需要來制定。

代表人物:盧梭、洛克、誇美紐斯、福祿倍爾、裴斯泰洛奇、康德、馬斯洛、薩特及中國古代的孟軻等人。

(2)社會本位論

主要觀點:教育目的應以社會價值為中心,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來制定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符合社會準則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會化。

代表人物:斯賓塞、涂爾幹、孔德、凱興斯泰納及中國古代的孔子。

(3)教育無目的論。

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他主張"教育即生活"的無目的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就是社會生活本身,是個人經驗的不斷擴大積累,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沒有什麼教育目的。


24. 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徵(基本點/精神實質)

(1)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思想

(2)具有鮮明的政治方向(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

(3)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25. 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類似考題:"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的基本特徵是體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是體力和腦力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26. 試述落實我國教育目的應處理好的基本關係

(1)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的關係

(2)德、智、體、美諸育之間的關係

(3)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係

(4)全面發展與職業定向的關係


27. 簡述德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

(1)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能力及形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道德觀

(2)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28. 品德不良原因及措施

客觀原因:家庭方面學校方面、社會方面

主觀原因:

(1)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內部矛盾;

(2)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

(3)道德意志薄弱;

(4)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

(5)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措施:

(1)消除心理障礙、動機障礙、認知意義障礙、情緒障礙和習慣惰性障礙;

(2)抓住時機,引起內心震動;

(3)提供典型事例,明確是非觀念;

(4)保護自尊心,培養集體榮譽感;

(5)增強抗誘惑的能力,培養良好習慣;

(6)針對個別差異,選擇矯正措施。


29. 簡述智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

(1)傳授知識

(2)發展技能

(3)培養自主性和創造性


30. 簡述體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

(1)促進學生身體正常生長和發育,增強學生體質。

(2)使學生掌握體育運動的知識和技能,並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及良好的衛生習慣。

(3)通過體育活動,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道德品質。


31. 簡述美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

(1)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美的能力

(3)培養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4)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32. 簡述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及其相互關係

包括德、智、體、美四育。

關係:四個方面既相互獨立(各有各的任務,不能相互替代),又相互聯繫、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具體闡述……


33. 簡述課程目標制定的主要依據

(1)社會發展的要求

(2)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需要

(3)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

(4)學科發展


34. 試比較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不同

(1)從目的上講,學科課程主要是向學生傳遞人類長期創造和積累起來的種族經驗的精華;活動課程則主要讓學生獲得包括直接經驗和直接感知新信息在內的個體教育性經驗。

(2)從編排方式上講,學科課程重視學科知識邏輯的系統性;活動課程則強調各種有教育意義的學生活動的系統性。

(3)從教學方式上講,學科課程主要以教師為主導去認識人類種族經驗;而活動課程主要以學生自主的實踐交往去獲取直接經驗。

(4)從評價方式上講,學科課程強調終結性評價,側重考查學生學習的結果;活動課程則重視過程性評價,側重考查學生的學習過程。


35. 簡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內容

著名的美國課程理論專家泰勒於1944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被認為是課程理論的經典著作,其中提到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後來被稱為"泰勒原理"。


這四個問題是:

(1)學校教育應達到哪些教育目標?

(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3)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4)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


36. 如何開發校本課程?

(1)學校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並在學校中實施。

(2)學校文化、學校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社區課程資源是課程開發的主要內容。

(3)開發活動是從學校發展和學生需要出發,為本校學校和學生髮展服務。

(4)既要與國家課程標準保持一致,又能形成學校特色;既要考慮全體學生的發展,又能滿足個別學生髮展的需求。


37. 課程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哪些?

課程的表現形式通常包括:

(1)課程計劃

(2)課程標準

(3)教材


38. 簡述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

(2)教材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3)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範圍和教學任務。

(4)有利於確定本學科的主要教學活動、課外活動、實驗活動或其他社會實踐活動。


39. 簡述教材編排應注意的問題

(1)妥善處理思想性與科學性、理論與實際、知識和技能的廣度和深度、基礎知識與當代科學新成就的關係。

(2)教材的編排形式要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符合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的要求。


38.課程實施基本結構

(1)安排課程表

(2)分析教學任務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

(4)選擇並確定教學模式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

(6)組織教學活動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40. 簡述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改變課程(目標)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即由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變)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41. 教學的任務是什麼?

(1)傳授和學習科學文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完善個性

(3)增強體質

(4)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42. 教學的意義

(1)教學是嚴密組織起來的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髮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

(3)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43. 試述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區別與聯繫

類似考題:有人認為"智育"就是"教學",試評價這種觀點。

(1)教學與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教育包括教學,教學只是學校進行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但並不是唯一途徑。

(2)智育主要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主要是通過教學來完成的;教學要完成智育任務,但還要完成其他任務,如體育、德育、美育等(全面發展)。

(3)教學與上課之間的關係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心環節)。


44. 簡述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主要觀點

類似考題:簡述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

主要觀點有:

(1)教學的根本目標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教學的過程強調學生的自由發展

(3)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真誠、信任和理解(師生關係)

(4)教學的方法是非指導性教學


45. 簡述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基本主張

類似考題: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1)知識觀:知識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反映,只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它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即知識不是絕對的、確定的,而是相對的、動態的)

(2)學習觀: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一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而是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這與皮亞傑說的"同化"、"順應"相一致)

(3)教學觀: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這與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思想相一致)。

(4)教師觀和學生觀: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而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被灌輸的對象,而進行意義建構的主體。


46. 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說教學認識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首先,教學過程是一個認識過程。其次,教學過程又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

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1)認識的間接性

(2)認識的交往性

(3)認識的教育性

(4)認識的指導性


47. 影響課程管理因素

(1)教師的領導風格

(2)班級規模

(3)班級的性質

(4)對教師的期望


48. 維持課堂紀律策略

(1)建立積極有效的課堂規則

(2)合理組織課堂教學

(3)做好課堂監控

(4)培養學生的自律品質


49. 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

(2)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

(3)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相結合

(4)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


50.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模式有哪些?

(1)傳遞——接受式

(2)自學——輔導式

(3)引導——發現式

(4)情景——陶冶式

(5)示範——模仿式


51. 試評價"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的優點和侷限


優點:

(1)符合學生認識的一般規律

(2)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

(3)有利於教師起主導作用


侷限:

(1)客觀上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

(2)容易形成滿堂灌的現象

(3)容易造成機械訓練的現象


52. 試評價"引導——發現式"教學模式的優點和侷限


優點:

(1)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和探索能力


侷限:

(1)比較適合問題性比較明顯的教學內容

(2)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經驗儲備

(3)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基礎性


53. 簡述鞏固性原則


定義: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於知識技能的運用。


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2)重視組織各種複習;

(3)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54. 簡述直觀性原則


定義: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1)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

(2)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

(3)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55. 簡述循序漸進原則


定義:循序漸進原則也稱系統性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1)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2)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3)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56. 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基本依據

(1)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要求

(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

(3)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

(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

(5)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57. 簡述講授法的基本要求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要求:

①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

②注意啟發;

③講究語言藝術。


58. 簡述談話法的基本要求

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基本要求:

①要準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

②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

③要善於啟發誘導;

④要做好歸納、小結。


59. 簡述討論法的基本要求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

基本要求:

①問題要有吸引力;

②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

③做好討論小結。


60. 簡述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研究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獨立的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

①正確選擇研究課題;

②提供必要的條件;

③讓學生獨立思考與探索;

④循序漸進、因材施教


61. 簡述班級授課的主要特徵

班級授課制的特徵可以用班、課、時來概括。

(1)班: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

(2)課:把教學內容以及實現這種內容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展開的教學活動,按學科和學年分成許多小的部分,每一小部分內容和教學活動就叫做一"課"。

(3)時:把每一"課"規定在統一的單位時間內進行。可以是50分鐘、45分鐘或30分鐘。課與課之間有一定的間歇和休息。


62. 論述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

班級授課制是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

優點:

(1)有利於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2)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有利於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侷限:

(1)不利於學生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培養;

(2)教學形式缺乏靈活性;

(3)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於因材施教。


63. 簡述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類似考題:教學工作實施的一般過程包括哪些方面?

(1)備課

(2)上課。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3)課外作業

(4)課外輔導

(5)學業成績的檢查和評定


64. 聯繫實際闡述教師如何備課?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一)做好三項工作

(1)備教材:鑽研教材

(2)備學生:瞭解學生

(3)備教法:設計教法

(二)寫好三個計劃

(1)學年或學期教學計劃

(2)單元或課題教學計劃

(3)課時教學計劃(即教案)


65. 一堂好課的主要標準有哪些?

一節好課取決於下列條件:

(1)目的明確

(2)內容正確

(3)方法恰當

(4)結構緊湊

(5)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一節好課最根本的標準)


66. 教師佈置作業時,應遵循哪些要求?

(1)作業的內容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並要有代表性。

(2)作業分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

(3)佈置作業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並規定完成的時間。

(4)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


67. 學業成績檢查和評定要求

(1)客觀公正,必須嚴格遵循評定標準;

(2)方向明確,要向學生指出學習上的優缺點和努力的方向,這是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主要目的;

(3)鼓勵學生創新,在評定中,不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視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68. 簡述一個良好測驗的標準

(1)信度(可靠性)

(2)效度(有效性)

(3)難度(4)區分度


69. 德育過程一般規律

(1)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

(2)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律

(3)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的規律

(4)學生思想品德的長期性和反覆性的規律


70. 榜樣法要求

(1)選好學習的榜樣

(2)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3)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71. 德育的途徑主要有哪些?

(1)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基本途徑)

(2)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

(3)勞動

(4)共青團與少先隊活動

(5)班主任工作


72.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德育的方法有哪些?

(1)說服法

(2)榜樣法

(3)鍛鍊法

(4)陶冶法

(5)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73. 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

(1)複雜性

(2)創造性(教無定法)

(3)示範性:教師的勞動手段是教師自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4)長期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1)複雜性和創造性(因材施教、教無定法、教育機智)

(2)連續性和廣延性

(3)長期性和間接性

(4)主體性和示範性

(5)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和成果的群體性


74.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如何轉變角色?

(1)教師的教學角色:由學生學習的灌輸者和知識的傳遞者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者轉變。

(2)教師的交往角色:由交往的權威者向學生的引導者、對話者、合作者轉變。

(3)教師的課程建構角色:由課程的執行者向課程的研製者、開發者、決策者轉變。


75. 新課改評價觀、學生觀及教學觀

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完整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評價觀:

(1)注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2)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3)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4)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教學觀:

(1)注重學習者的全面發展

(2)提倡師生間的交往互動

(3)鼓勵課堂教學的生成與開放


76. 簡述我國教師職務的任職條件

類似考題:在我國,要取得教師資格,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1)必須是中國公民,這是先決條件

(2)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3)必須具有規定的學歷或者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

(4)必須具有教育教學能力


77. 教師考核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1)政治思想

(2)業務水平

(3)工作態度

(4)工作成績


78. 簡述我國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

(一)道德素養

1.思想素養包括:

科學的世界觀

積極的人生觀

崇高的職業理想


2.政治素養包括:

教師應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工作的理論基礎

教師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

教師應自覺地樹立共產主義的奮鬥方向


3.職業道德素養: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2008年修訂)中規定,教師職業道德包括:

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二)知識素養

1.學科知識

2.教育教學知識

3.通識性知識


(三)能力素養

1.基礎能力素養

(1)智能素養(觀察、思維、想象、記憶能力素養) (2)語言表達素養

2.專業能力素養

(1)教學設計能力

(2)組織管理能力

(3)研究能力

(四)心理素養

(五)身體素養


79. 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途徑

(1)開展社會調查

(2)審查學生活動,總結和反思教學經驗

(3)開發實施條件

(4)研究學生情況

(5)鑑別和利用校外資源

(6)建立資源數據庫

(7)發揮網絡資源的作用


80. 簡述教師的權利

類似考題: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對教師權利的規定


(1)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2)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3)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

(4)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5)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6)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81. 簡述教師的義務

(1)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2)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3)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4)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5)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6)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82. 簡述學生的權利

(1)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2)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3)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定的學業後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

(4)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

(5)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83. 簡述學生的義務

(1)遵守法律、法規;

(2)遵守學生行為規範,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3)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4)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


84. 簡述良好師生關係的基本特徵

類似考題:我國新型師生關係的特點是什麼?

(1)尊師愛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3)共享共創、教學相長


85. 簡述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策略

(1)瞭解和研究學生

(2)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3)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4)發揚教育民主

(5)正確處理師生矛盾


86. 班級非正式群體應如何管理?

(1)支持、保護積極型非正式群體

(2)正面引導中間型非正式群體

(3)努力教育、改造消極型非正式群體。


87. 班主任有哪三種類型或工作作風?

(1)專制型

(2)放任型

(3)民主型


88. 班主任應如何組織培養班集體?

類似考題:如何建立良好的學生集體?

(1)制定共同的奮鬥目標

(2)選拔和培養學生幹部(建立班委會)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89. 簡述班主任工作的內容與方法

(1)瞭解和研究學生(前提和基礎)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中心環節)

(3)做好個別教育工作

(4)營造優雅的班級環境

(5)協調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90. 簡述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

(1)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2)培養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徵

(3)注重良好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4)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學生的朋友與知己


91. 教育技術的本質特徵

(1)開發和使用各種學習資源

(2)用系統方法設計和組織教學過程

(3)追求教育教學的最優化


92.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

使教學觀念更新,適應社會發展趨勢

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學內容開放,促進教學改革進程

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學手段多樣,加速教學方法現代化


93. 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意義

(1)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方法

適應現代教學環境發展對教師的要求

熟悉並運用各種現代教學觀念指導教學

構建新型的現代教學模式


94. 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促進教育變革,以知識傳授為主變為培養學生學習和應用能力為主

為課程設計與實施提供多種手段,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

提供新型教學模式網絡教學日益發展

信息素養作為信息社會的文化基礎,要求課程的內容、形式、手段都要促進"信息型"認知的發展需要


95. 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的主要功能

(1)方便實現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2)教師靈活監控,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

(3)易於現代教學理論的具體實現,使得教學設計更加豐富,利於學生素質的培養

(4)靈活的交互,便於學生進行個別化學習


96. 多媒體網絡教學的特點

(1)資源共享

(2)不限時空性

(3)多向互動

(4)便於合作

(5)異步型


97.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

(1)分析與確定單元目標

(2)確定問題、主題、項目

(3)設計教學活動

(4)組織實施設計

(5)信息資源設計

(6)提供案例、範例

(7)評價量規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