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芝:給關鍵部件穿上國產“防護服”

“我認識崔洪芝有30年了,她始終是一個腳踏實地,又能仰望星空做科研的人,給青年學者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蘊博教授這樣評價說。

  崔洪芝,山東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自1989年畢業到山東科技大學以來,始終工作在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線,腳踏實地做科研,詮釋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偉大。

  “我要開發性能過關的先進材料”

  “咱國家材料、裝備不過關,我們想進行海洋勘探,勘探不了;我們想深井作業,實現不了……原因是什麼?材料不過關!”上世紀80年代,還在讀大學的崔洪芝經常聽到老師這樣說。

  “我要開發性能過關的先進材料!”為了這句承諾,1989年碩士畢業後,崔洪芝來到山東科技大學,那時這所高校還是以服務煤炭行業為主。金屬材料專業出身的她,就琢磨著為煤炭開採的材料研發做點什麼呢?

  崔洪芝通過調研發現,因腐蝕、磨損丟棄的開採設備零部件堆積如山,核心部件的磨損導致礦山頻頻發生安全事故,成為行業的心頭病。而國外進口的材料和技術價格十分昂貴,一般企業承受不起。經過與課題組反覆研討,崔洪芝決定:“靶向材料‘頑疾’,為煤炭、石油、化工、冶金等行業開發‘用得起’的耐磨材料和表面強化技術。”

  就這樣,崔洪芝在國家863計劃、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下,與課題組開始了耐磨蝕材料及實用性表面強化技術開發的艱苦歷程。

  沒有設計方案,自己想;沒有實驗設備,自己造;沒有數據,自己去一線試驗,累了困了睡在實驗室,餓了就吃方便麵。彼時,在與山東科技大學有合作的煤礦上,經常能看到崔洪芝和團隊成員帶著各種材料和零部件,前來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崔洪芝帶領團隊攻克等離子束穩定性、可控性、大功率、小型化等技術難關,開發出等離子束表面冶金技術,填補了我國實用性高能束表面強化技術空白,將材料的耐磨、耐蝕性能提高2倍以上,成本降低50%,使我國的等離子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該技術在我國機械、冶金、礦山、內燃機等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科研就要專挑硬骨頭”

  數十年如一日,崔洪芝總是把破解難題當作自己的科研使命。用她的話說就是“哪裡需要新材料,那裡就是我戰鬥的陣地”。

  在科技界,崔洪芝敢啃“硬骨頭”是出了名的。越是有挑戰的難題,她就越往前衝。

  早些年,汽車尾氣排放控制技術難,她迎難而上,開發新一代尾氣淨化材料;針對我國造紙行業造成的森林資源破壞、水汙染嚴重等問題,崔洪芝與企業合作開發環保型的包裝紙……

  近年來,立足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崔洪芝又把目光瞄準國家海洋、能源戰略的關鍵材料需求。關鍵材料數據缺、標準少、效率低等一個個難題撲面而來,“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有一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心”,面對困難,崔洪芝總是這樣給團隊人員打氣。

  特別是為了積累實驗數據,崔洪芝與團隊泡實驗室、討論論證、現場測試;拆解、塗抹材料、重裝……一遍一遍,日復一日,一次次失敗逐漸蛻變成一個個進步。終於,歷時5年時間,崔洪芝和團隊建立了20多種耐磨蝕材料體系,發明了高速梯層熔射技術,取代了傳統高汙染的電鍍技術,並開發出30多種耐磨蝕產品,為工作在嚴酷腐蝕、磨損、高溫等環境下的海工、軌道、高端製造裝備的關鍵部件穿上了國產“防護服”,推廣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019年,該成果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崔洪芝介紹,技術現已應用於礦井大型液壓立柱,其壽命由1年延長至5年,並出口國外,形成了我國自主的材料、技術、標準體系。

  既要“挖大樹”更要“育好苗”

  30年來,崔洪芝一直堅持在教學一線,為本科生、研究生授課。她表示,教學是育苗的過程。材料學科發展,既需要“挖大樹”,更需要“育好苗”。

  在帶領團隊做好科研的同時,崔洪芝還親力親為做好“育苗”工作。

  聽過崔洪芝課的學生,對其評價都很高。在教學中,崔洪芝經常以看似不經意的方式與學生“聊天”,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開展自主設計創新實驗,併為學生提供實驗經費。在指導學生創新時,崔洪芝不論多忙都會擠出時間,幫助學生戰勝困難。有時,因為教學、科研任務重,崔洪芝十分疲憊,可一旦學生來求助,她就會打起精神,給予耐心指導。

  為了培養年輕人,幾乎每一個項目,每一次外出試驗,崔洪芝都會帶著青年學者一起參與其中。

  多年來,崔洪芝可謂“桃李滿天下”。“崔老師亦師亦友,每次發短信給她,都是秒回,而且總會在第一時間對我們訴求給出反饋。”獲得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的崔藍月動情地說,現在她自己也成了山東科技大學的教師。

  “未來新材料的發展關鍵在人才”,崔洪芝說,“希望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在材料的跑道上快速前行。”



來源: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 通訊員 韓洪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