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與文化|馬桶為什麼叫“馬桶”?背後有個有趣的傳說

每天早上坐在家裡馬桶上時,不知道有沒有人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

“馬桶”為什麼叫“馬桶”?

現代用的抽水馬桶是英國人的發明,大概在1596年。但是直到1845年,英國召開第一屆世博會時,抽水馬桶才真正風靡英國,進而快速普及到整個歐洲和美國大城市。

1910年後在中國上海的富商家裡開始出現了“抽水馬桶”。

文字與文化|馬桶為什麼叫“馬桶”?背後有個有趣的傳說

雖然“抽水馬桶”是20世紀初才在中國出現,但是 “馬桶” 一詞早在南宋時就出現在了中國的史料裡。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有一段描寫臨安城城市風貌的描寫:

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

可見,雖然“抽水馬桶”是外來戶,但是“馬桶”一詞確是中國原生詞彙,並非舶來品。

那麼“馬桶”一詞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詞和深受百姓喜愛的漢朝飛將軍李廣有關。

文字與文化|馬桶為什麼叫“馬桶”?背後有個有趣的傳說

李廣任右平郡太守時,匈奴因為懼怕不敢來犯,沒仗打的李廣就經常去獵虎。

《史記.李將軍列傳》裡記載了一段關於李廣的傳奇: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簇,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之。

在中國的文學和民間傳說裡,“打虎”似乎是百姓心中的英雄必修課。

比如醉酒後還能徒手打死老虎的武松,為母報仇殺虎的孝子李逵。

老虎是百獸之王,冷兵器時代敢挑戰老虎的人一定具備兩個素質:第一,有非凡的勇氣;第二,力大無窮且武藝超群。

這兩點李廣身上肯定具備無疑,但是“李廣射虎”的故事後面又多了個不常見的“續集”:

傳說李廣射虎後,命人鑄了一個銅質的虎形小便器,以示對老虎的蔑視,從此,半夜小便用的夜壺就有了另一個稱呼“虎子”。

到了唐代,因為皇室內有叫“李虎”的人,為了避諱,就改稱“虎子”為“馬子”。因為“馬子”多是桶形,所以就俗稱為“馬桶”!

文字與文化|馬桶為什麼叫“馬桶”?背後有個有趣的傳說

聽說過把虎皮扒下來做椅墊的打虎英雄,但是夜壺鑄成老虎形狀的還唯獨李廣一人。

在這個傳說裡,李廣在千篇一律的英雄形象背後,又多了點小驕傲、小搞怪和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裡,太史公還寫了這麼一個關於李廣的小故事: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時期第一次正式西征匈奴,兵分四路,其中只有衛青帶領的隊伍獲勝,其他三路均兵敗,其中已是三朝老將的李廣最慘,不僅兵敗,還以將軍之身被俘,最後僥倖逃回。

在酷吏橫行的漢朝,李廣按律“當斬”,不過漢朝法律規定,按照十二爵制,李廣可以用自己積累多年的爵位來贖死罪。

最後李廣免於一死,但是退回到最底層的庶人。

庶人李廣有一次和友人聚會到很晚,回家時候經過霸陵亭,負責檢查行人的霸陵尉把李廣一行人攔下,問他們是幹什麼的。李廣的隨從說:“他是從前的李將軍。”

這個亭尉也喝了點酒,一聽對方口氣就很不爽,說:“就算現在的李將軍,夜裡也不能過,何況是什麼以前的李將軍。”

硬是把李廣他們留在亭裡過了一夜。

結果,沒多久,匈奴再次入侵,漢武帝馬上擢升李廣為右平郡太守,協助抵抗匈奴。

李廣上任前提了一個條件:把那個羞辱過他的霸陵尉一起帶到右平郡。

到了右平郡,李廣正式當上太守後馬上斬了那個倒黴的亭尉......

文字與文化|馬桶為什麼叫“馬桶”?背後有個有趣的傳說

這就是李廣的個性!

這個個性讓李廣有血有肉的真實,給了他與匈奴周旋大半生的勇氣,同時也決定了他最終的命運。

李廣面對匈奴時自信、冷靜,身先士卒、有勇有謀;面對自己的部下時慷慨、寬厚、愛兵如子。

據說在大漠地區帶兵遇到缺水絕糧的情況時,找到水和食物後,部下沒吃飽喝夠,李廣絕不會靠近。

但是對於羞辱過他的小吏,李廣卻又嫉惡如仇、睚眥必報。

這是一個極其驕傲、自尊又耿直的人!

文字與文化|馬桶為什麼叫“馬桶”?背後有個有趣的傳說

李廣勇武多能,歷經漢朝文帝、景帝、武帝三代皇帝。可惜文、景兩帝時,漢朝一大特色就是“不打仗”,李廣英雄無用武之地。

到了漢武帝時期,終於大規模和匈奴開戰,但漢武帝好大喜功的個性,讓漢朝與匈奴的戰爭無限擴大化,此時的李廣已經年邁,獨行俠似的耿直性格讓他無法適應戰爭形式的轉變,最後落得自殺的下場。

李廣自殺那一次是漢武帝時期最後一次大規模對匈奴作戰,

當時李廣已年逾六十,漢武帝本不欲讓他出戰,這一戰是他自己求來的。結果陰差陽錯的因迷路貽誤戰機,驕傲的李廣一人扛下所有責任,最後因不願再次面對刀筆之吏的羞辱而自盡。

李廣是漢武帝朝政治的犧牲者,他是個一生專注打仗的將軍,他心裡想的只有打匈奴、也只會打匈奴,他不懂在漢朝,匈奴不是一個簡單的戰爭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其中牽涉太多他無法理解的權利運作。

文字與文化|馬桶為什麼叫“馬桶”?背後有個有趣的傳說

漢武帝時期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刀筆吏治國。

刀筆吏的任務不是發現真相,公平執法,而是嚴苛地認定違法,嚴苛地施加處罰。他們不懂得人的價值和尊嚴,也不承認人的經歷和情感。

李廣在漢武帝時期曾兩次因作戰不力受到刀筆吏的審問,以他驕傲剛烈的個性,他不願再受第三次。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如此說明:

“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鄉之,作李將軍列傳。”

可見,司馬遷認為李廣的成就不在於他打了多少仗、帶過多少兵、殺了多少匈奴,而在他能在殘酷的戰場上贏得部下的熱愛,在於他可以始終保持鮮明的個性!

他不是漢武帝擴張機器上的一個戰爭零件!

回過頭再看這個關於“馬桶”的傳說,裡面似乎暗含了深刻的嘲諷:任你是百獸之王又怎麼樣?在我眼裡不過“夜壺”而已!

百姓是懂李廣的!


參考:

司馬遷《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