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疫情前離職,至今仍失業

36歲“高齡“,疫情前瀟灑裸辭,如今還在失業。

以上任何一個關鍵詞,都會引發深深焦慮,但作為主人翁的林田,卻說自己“沒時間焦慮。”

是家中殷實不愁吃喝麼?她笑著搖搖頭:平平凡凡工薪階層爾。

那麼,面對危機不焦慮的她,究竟做對了什麼呢?

林田曾經在一家規模還挺大的實業公司工作,企業屬於傳統行業。林田做到了小中層,但因為發展原因,年前林田主動離職了。 原想過年休養1個月左右,年後正好金三銀四,再出來找工作。

沒想到疫情爆發了,年後到現在接到獵頭的電話寥寥無幾,介紹的機會也不太合適,不是在外地,就是在郊區挺遠的地方。

年前投了一些簡歷,也有公司邀請林田去面試過,但過年以後都沒有了下文。

36歲,疫情前離職,至今仍失業 | 不焦慮的她,做對了什麼?

林田知道這次疫情對國內經濟和就業環境的衝擊有多大。不少在商場、品牌企業工作的朋友都和林田坦言,公司快不行了,裁員的裁員、縮編的縮編,不少高層都在降薪。自己能有個飯碗就很不錯了。

林田理智推斷,起碼今年上半年,自己很可能會一直失業。但林田並沒有過多焦慮。

因為是主動離職,林田在離職之時,已經做好了3-6個月找不到滿意工作的心理準備和預防措施,畢竟找工作不可能那麼一帆風順。

沒想到,這預備真用上了……

第一、做好財務準備

36歲的年紀,不適合再頻繁跳槽。林田不希望自己因為經濟問題,在沒有合適的工作機會時倉促做選擇。所以,在有離職打算的時候,林田並沒有馬上提離職。而是一邊繼續認真完成工作,一邊進行財務準備。

1、儲存“失業基金”

林田本身就有日常儲蓄的習慣,決定離職時,她從存款裡給自己播了一筆小額資金,作為“失業基金”,每月發工資再將40%的月薪存入“失業基金”。

2、還清卡債

現代人總免不了提前消費,林田也是。分期付款一時爽,月月還款成負累。所以林田給自己一個硬性標準,只要還有卡債,就不能提離職

好在林田的卡債並不多,堅持了小半年,還清卡債,每月固定支出只剩房貸和日常開銷。林田估算自己的“失業基金”足夠維持6個月以上的基本生活開銷。於是才正式向公司提出離職。

36歲,疫情前離職,至今仍失業 | 不焦慮的她,做對了什麼?

第二、把找工作的“失業期”,當作短暫的閉關成長期

林田原本就沒有打算可以立即找到工作。年齡偏大,行業傳統,又是管理崗,本身就沒有那麼方便找。她希望把找工作的時期,當作自己的成長閉關期,做一次核心競爭力的梳理和優化。

雖然這個週期比預估的長,但因做好了心理準備,也並不是很難接受。林田給自己的成長期安排了以下事項:

1、覆盤這些年的工作,總結自己的“核心優勢”及“工作成果”,更新簡歷;

2、思考未來3-5年,所在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根據這個趨勢,自己的崗位需要提升哪些技能;

3、趁找工作的這段時間,去學習積累。

疫情發生後,證明林田的思路是正確的。行業發展被迫加度,傳統企業不順應改變就只能被淘汰。

離職時,林田就給自己報了3個課程,平時沒有時間學,正好失業期能聚焦學習,可以彌補行業改革時期,自己在行業視野上及專業技能上的的缺失。

36歲,疫情前離職,至今仍失業 | 不焦慮的她,做對了什麼?

第三、積極探索第二職業發展曲線

林田早在2018年,就感受到中年危機。她不斷地問自己,這個職位在公司目前看來已經是天花板了,自己要一直做到退休嗎?企業會容許自己做到退休,而不是請更年輕的人來替代自己?

工作12年,目睹職場上的沉沉浮浮,林田明白職業發展是需要做風險管控的。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高危行為。為什麼這麼多人有中年危機。很多時候,是因為大家只有一個選擇。

所以,林田開始留意除了本職行業,自己的職業發展還有什麼可能。細細回顧人生,林田發現自己從小就對閱讀,對個人成長領域非常感興趣,一直在持續關注和探索。

在職期間,林田還參與過不少讀書會的活動。也知道很多讀書愛好者,通過經營讀書會、寫讀書產品進行變現。

“我能不能也做這個?”林田問自己。這個想法,一直像一顆種子一樣,埋在林田的心裡。

離職之後,林田覺得覺得此時是個比較好的時機,來開啟第二職業發展。所以失業期間,除了本行技能的提升,林田也開始佈局第二職業的發展,通過原本讀書會的人脈,積極瞭解這個行業變現的方式,以及需要的能力。通過打入圈子,積極參與活動,來積累經驗。

36歲,疫情前離職,至今仍失業 | 不焦慮的她,做對了什麼?

第四、通過學習積極拓展人脈

林田參加學習的目的,首要是獲得能力提升,其次是獲得人脈。通過和老師、同學的積極互動、提供有質量的分享發言,高質量的作業、積極陪伴鼓勵同學。即使林田在所學領域不太有經驗,也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鏈接了不少同頻的同學。

職業化培訓,來學習的有各行各業的人,老師也是該行業有勢能有人脈的前輩。

留下好口碑,今後也會有合作、甚至是獲得工作的機會。

第五、日程安排太滿被迫自律

因為有以上這麼多事情要做,林田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滿滿的。被迫需要合理安排時間,形成自律的生活方式,不然這些事情她就做不完。自律之後,還能抽空給家人做三餐,偶爾做做甜品滋潤一下。

因為生活規律了,身體狀態和精神面貌會好很多,幸福感也增加了。焦慮,似乎是離自己很遠的情緒。

第六、應急措施

林田也想過,如果半年後還是沒有合適的工作,第二職業還不足以支持生活怎麼辦?

此時需要先維持生活,可降低就業標準,先入職賺錢。但儘量不偏離原本的行業,不要從零開始。

並且,不要存有“在其位只謀其職”的狹隘想法,眼光要放在行業新的要求上,以及放在自己的職業目標上。同時,繼續堅持第二職業的培養,直到它成熟到可以成為自己新的事業。

36歲,疫情前離職,至今仍失業 | 不焦慮的她,做對了什麼?

總結林田的準備措施,會發現林田並不是一時衝動的“裸辭”,至今仍舊失業雖然與她最初的計劃有出入,但也在她的風險預判之中。

面對外在失控的環境,林田的不焦慮,正是因為她內心早有自己的打算,並堅定地按照自己的路徑往前走。

疫情、裁員、降薪,這些令人焦慮的外在因素,對於林田來講,只是目標路徑上暫時的風風雨雨,不足以撼動她的目標和計劃。

內心有定見,眼中有目標,腦中有計劃,手上有行動。這正是外在環境變化莫測,而內心如如不動的真正核心。

我是@青禾說生涯 ,品牌營銷專家,終身學習者;在職場升級打怪的路上,與你同行,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