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監審:姚元至

出品:乳財傳媒




牛群,1949年12月出生,著名相聲演員、表演藝術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師承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曾經是家喻戶曉的知名天才型相聲演員,但因不甘平凡,不務正業,耽誤了才華,也讓親近伴侶黯然離去。


究竟牛群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夢想是否能夠遇到知音?旁人的唏噓能否挽回一代藝人?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1988年,“領導,冒號!”相聲《巧立名目》中的經典臺詞,當時牛群還名不見經傳,和李立山合作,但這一句臺詞逗壞了觀眾,在春晚後流行了很久。


之後牛群成為相聲明星。固定相聲搭子馮鞏、牛群之後紅遍大江南北,“領導,冒號!”成為央視春晚的經典之作。但可惜的是兩個人合作一陣子後就分手了。馮鞏成為了央視春晚的“釘子戶”,而牛群則在央視春晚上很少露面。


相聲如何在老百姓生活中成為重要的娛樂、教育推手,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文學、電影、音樂等,距離人民生活遙遠,不夠接地氣,而相聲最大特點就是通俗,舞臺上說的全是尋常百姓家說的大白話,一點都不繞,一聽就懂。表演者以生動活潑的口調、搭配預先寫好的段子,是最低成本的藝術,茶餘飯後的餘興節目。


牛群的父親原名叫齊恩周,又叫齊文甫,祖籍山東,年輕時來天津打工,牛群是六個孩子中最小的兒子,過盡苦日子的父母無一不望子成龍。給予他最好的求學環境。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拜師學藝 大師傳承

牛群小時候的夢想是當教師或醫生。1968年,牛群高中畢業,下鄉插隊到河北省霸州市北落店村,期間被一個姓鞠的老人的快板感染。


從小在天津長大的牛群耳濡目染,對相聲並不陌生,但非專業,之後對這種藝術感到濃厚興趣,便一頭栽入。


牛群入伍不久,即碰上團裡的連隊演唱組會演,他說了一段天津快板。這段天津快板就成了牛群踏入曲壇藝苑的第一步,後來沒想到竟然改行成了文藝兵,學說相聲,參加軍區彙報演出,調入戰友文工團。


初入行的牛群經過一番努力學習,拜曲藝名家劉學智為師學說相聲。


劉學智也是天津人,早年參軍入伍,山東快書師承高元鈞、數來寶師承高鳳山,集兩位大師之長,功底深厚。


幸運的牛群認真學藝,甚至娶了師傅的女兒為妻,成為純正的相聲家庭。在這樣的環境,加上自己天份,不成名都難。


之後岳父介紹牛群拜入常寶華門下。常寶華是相聲大師馬三立先生的弟子,這樣算起來,牛群是馬三立的親徒孫。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新秀小鮮肉 一炮而紅

當時馬季力捧的弟子劉偉、馮鞏,本是相聲界一對新秀小鮮肉,受歡迎程度直追最火的姜昆、侯耀文。而牛群仍是名不見經傳,陰錯陽差,一次,馮鞏急需一個新搭檔。


1988年3月拍電視劇《那五》時,馮鞏與牛群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感,馮鞏拉著牛群登上了春晚舞臺,梁左寫的本子,讓兩人大放異彩。


牛群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國家一級演員,他與馮鞏搭檔。


40年前,電視還不普及,大夥兒都習慣聽電臺,相聲可以在劇場中,也可以在電臺播出,後來有了電視之後,受到廣大傳播,可說登上了相聲的榮景,但也促成了相聲的沒落。


春晚是牛群與馮鞏的成名代表作。自此,兩人搭檔頻頻登上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奉獻了大量的經典相聲作品。


他們的作品不光講究“說學逗唱”,並且融合了“小品”的表演特色,超強默契與互相調侃,把觀眾逗得哈哈大笑。一個簡單的主題,便可以發揮無限想像力,而觀眾也樂於給予兩人掌聲。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相聲叛徒 想歷經人生百態

本以為兩人的事業可以永遠如日中天,少年得志的牛群開始想探索相聲之外的寬廣世界?或是他骨子裡不是堅定的藝人,將一生奉獻給藝術。或者他對於相聲感到沒有安全感?


1988年,北京天安門城樓正式向中外遊客開放,90年代是一個變化巨大的時代,牛群想要放棄相聲,到外面看一看,闖一闖。結婚之後,育有一子,牛群與妻子的生活算是衣食無憂,但總覺得少了什麼?


相聲演員需要大量的人生閱歷,光靠嘴吃飯滿足不了他的好奇心。段子裡的各種角色,牛群都想親自演一遍,所以包括商人,開出版社,各種可能性,牛群都躍躍欲試。他和老搭檔馮鞏商量,最初兄弟嘴上說支持他,實驗之後還是要回歸相聲老本行。


但至最後,兩人已經有名無實,馮鞏走進影視圈,牛群則一半離開相聲界。


隔行如隔山,每一行都是一個坑,就這樣牛群入一行,錯一行。

媒體形容他沒有生意頭腦,以致於從商失敗,開了出版社、當縣長等等,都沒有一個幹好。這時候的牛群像是一顆流星殞落,從天上重重摔下。

經濟上的負債壓力、事業的不順心、與家庭的衝突,在在讓他一蹶不振,年歲已高的他,被生活所逼,必須要從事不體面的工作,媒體對晚期的他不勝唏噓,給予負面評價。然而,真實是否如此?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對不住兄弟和喜愛他的觀眾

他68歲與妻子離婚,不被眾人所理解,像是與相聲舞臺的訣別,這時候的他,彷彿失根的蘭花,沒有寄託、沒有舞臺、過去的輝煌浮生若夢。當年他離開了相聲,如今相聲離開了他。


曾經上“魯豫有約”受訪節目,牛群拭淚回顧當年與馮鞏的關係,馮鞏說:“牛哥這些年你不務正業,不好好弄相聲,上蒙城去,當什麼縣長……”教育了牛群一通,而牛群答應說,那咱就一塊弄弄相聲。


無奈,那一年春晚折騰一通後來沒通過,相聲的風華是否依然?牛群感到未知。


在如今的時代,相聲漸漸沒落,是個夕陽產業,或許牛群也提早預知了這一天的到來,即便是生活無奈,但他的內心依然是眷戀相聲的。

他說:“這輩子能幹這個(曲藝)是特別的幸福。我想,更大的幸福是能回報大家,能讓大家欣賞到好的藝術作品,我們一定用心繼續走,願歡樂永遠伴隨著大家。”


欣慰的是,曾經在段子中被嘲謔的獨生子牛童(段子名為牛頓)青出於藍,擁有自己的一番事業。


他的兒子沒有選擇繼承父業,牛群的相聲生涯也接近尾聲,世人對他的評價其實只是落井下石。


如同無數藝人或創作者,生命中總有一段輝煌的高光時刻,站在舞臺最中心,被眾人所矚目。


之後的一切,只能是每況愈下,如何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寧靜,才是最重要的。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牛群:“領導,冒號”!相聲生涯只是他職業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