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被誤傳了千年的成語,你知道哪些?

李曉1726


面對這個問題,老王想到了一個,隨著時代兩次變身,意義也大相徑庭的成語。


撫梁易柱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一書。原句: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


皇甫謐是即是醫生又是文學家,醫生裡面書寫的最多,作家裡面病治的最好。就是這麼一個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在醫學界和文學界都享有盛名。


《帝王世紀》是一部記述帝王事蹟的史書,上自三皇五帝,下到漢魏都有記述。


這句成語講的是商朝亡國之君,紂王的一則小故事。那時紂王還沒有繼位,他的老爸帝乙是商王。一天帝乙正在朝堂跟群臣議事,由於宮殿年久失修,一根柱子突然折斷。這跟柱子是承重梁,它的折斷會造成整個宮殿的坍塌,後果就得像前幾日,泉州倒塌的酒店一樣,造成大規模的傷亡事件。尤其那個時候,整個商朝的管理層就得一網打盡。

這時候,紂王從座位上蹦了出來,雙臂用力抱住了即將折斷的柱子。下人們趕緊換上了一個新的柱子,才避免了整個商朝的滅頂之災。此事之後,帝乙對紂王青眼有家,冊封太子,為以後商朝的滅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託梁換柱

到了明朝小說家陳仲琳的筆下,同樣的一個故事,可能由於時代和語境的關係這個成語又變成了託梁換柱,不過大概意思還是沒有變。原句:壽王託梁換柱,力大無比。


小說原文是講,有一天帝乙舉行宮廷團建日活動,文武百官都到御花園裡觀賞牡丹花。突然飛雲閣的承重梁坍塌了一個,人人大驚失色,只有紂王一個箭步衝上前,擺了個捨身炸碉堡的pose。餘下的情節都一樣,紂王通過託梁換柱,順利的大權在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機會往往是留給——身體好的同學。


偷樑換柱

到了清朝遼東才子曹雪芹的筆下,這個成語被偷換了一個字,整個意思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把整個成語的原義給偷樑換柱了。原句:偏偏鳳姐想出一條偷樑換柱之計。


小說原文是講,寶玉丟了玉,腦袋發懵,醫藥無效,賈府要給他跟寶釵完婚沖喜。可是寶玉不想娶寶釵,想娶黛玉。賈府上下怕寶玉得知真相不依從,鳳姐提出個掉包兒法,假意讓他去黛玉,到時候給他換個寶釵。


之後編撰成書的《三十六計》,也用了這種意思,為第二十五計。


老王叨光薦影


問題:有些被誤傳千年的成語,你知道哪些?

導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的祖先通過長期的語言積累,提煉,昇華,總結出了數以萬計的“成語“、“諺語”、“俗語”、“民間俚語”……

這些古語意思精練,表達生動,不僅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人們日常生活,文學創作中,甚至日常交流時經常用到的,它們豐富了語言表達維度。

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情況並非今人為之,古人也有斷章取義的諸多行為。以訛傳訛,謬誤流傳,司空見慣。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很多成語、諺語被後人無知地或著說刻意地曲解,背離了話語者本身的意旨與初衷,這也不足為奇,正說明這些成語的存在和實用價值,以及它們本身的寓意和語言特色。


最常見的,最容易被曲解的“成語”,列舉一二,看看才華橫溢的你“中標”了嗎?

以德抱怨

如今有人用這句話來勸人或者自嘲,表示“別人辜負、欺負了你,不應該生氣,而應該對他更好,感化他。”——簡直就是“屁話”!弱智呀?簡直能氣死孔老夫子!

在《論語》中孔子曰: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對待德行與怨恨,要分得清曲直公正,報答對你好的。原話被斷章取義,意思大相徑庭。


相濡以沫

《莊子•大宗師》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本意是指:在困難中相互幫幫襯,相互扶持,共渡難關。

莊子強調的是:與其在困難中艱難的相守,還不如相忘於江湖裡,各自自由自在地活著。

而如今人們經常用“相濡以沫”來比喻:夫妻恩愛,殊不知,後面那句話“不如相忘於江湖”,那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由此可見,倘若斷章取義,導致的結果就是“一葉遮目不見森林”,鼠目寸光,井底之蛙。


人盡可夫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原意是:鄭厲公想殺祭仲,暗中派祭仲的女婿去動手。祭仲的閨女知道後,就問她媽:老公跟丈夫哪個親?她媽說:“父一而已,人盡夫也。”意思就是,一個女子,是人人皆可以為其丈夫的,而父親只有一個,丈夫不能相比。閨女一尋思媽媽說得對啊,於是就跑去告訴了親爹,於是他爹就反過來把他丈夫殺了。

經過後人的“意淫”,這個成語似乎成了過去煙花柳巷中妓女的“代名詞”,然而原詞本身沒有半點淫亂的意思,不知何種原由,如今卻被用來形容生活作風不檢點,可以和所有的男人上床的女子。

由此可見這個成語,算是自古以來最無辜,而且最為冤屈的詞語。褒義還是貶義,今天一目瞭然吧!藉此也算是給這個成語“平反昭雪”,從我做起,從每一個文化人做起。


一言九鼎

提到這個成語,幾乎沒有人懷疑它的含義。用來形容人信守承諾,說話算話。

其實並非如此!據《史記•平原君列傳》中記載:“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這是平原君誇毛遂口才好,一句話就比九隻鼎還有分量,跟信守承諾沒有半毛錢關係,根本不搭邊,最主要的是這個詞,通常不能用來誇耀自己,都是用來讚譽別人。


空穴來風

成語源自楚人宋玉的《風賦》,其文中有“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句子。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中準確使用過此語:“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

意思是說:腐朽的樹木,難免招來蟲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來風吹。其含義符合邏輯沒毛病,“空穴”和“來風”實乃“一因一果,有因必有果”,其原本就是指某種說法有根據有來由。

不知從何時起,這樣的成語被篡改成了“捕風捉影”的同義詞,這種作死的歪曲事實,“宋玉先生”找誰說理去?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下一句是“若只為己,天崩地裂。”出自《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二十四集。其中這個“為”,原本指一個人的修為,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修為自己的德行,上天也不會饒恕於他。

試想,這個原本充滿“正能量”的自我修養的“座右銘”,卻被後來的讀書人硬生生地曲解為“自私自利”的小人自我掩飾的藉口。這一點在如今的影視劇中,但凡能說出這句話的人,絕對是心懷叵測,心狠手辣的歹徒,這個你懂的。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這個詞常被一幫群言終日,言不及義的人所放肆欺詐,錯讀成“無毒不丈夫“,扭曲了原有的意義。

元•馬致遠《漢宮秋》一折就有:“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然而這個俗語的本來面目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一個堂堂大丈夫要心胸廣闊,大氣磅礴的度量。絕非教唆男人為了達到目的,不顧一切,心狠手辣。試想古人注重修行品德,怎麼會大力鼓吹人性惡毒呢?這不符合倫理道德標準。

不難看出,在這裡“度”與“毒”,差之毫釐,卻謬之千里。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句話偏差就更加匪夷所思!它出自《詩經•邶風•擊鼓》,原本是指士兵上戰場曾相互約好,要一同活著,我如果戰死,就找到我的屍體,帶回老家入土為安,給家人說不能和你們偕老了。

顯而易見,本意不是用來描述愛情的,當然,如今這個詞使用頻率太高了,都貼有小清新式愛情的標籤,若按本意來比喻戰友或兄弟之間的情誼,那真就無法讓人直視,讓方家無語了!


父母在,不遠遊

這個絕對不是一味誇大孝道,強調說父母健在,做兒女的就要守候身旁不能出門。其實還有後半句話: “遊必有方”。意思是說:在父母跟前盡心侍奉,即使有事情要出門,也要把家裡的一切安排好才出去。

這一誤解不知道讓多少子女茫然不知所措;讓多少“偽孝子”津津樂道;讓多少為人父母的老人背上不明事理的“黑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很多人膚淺地的理解為:“天地殘暴,不仁不義,把世間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們,和天地沒什麼兩樣,把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類似這樣粗暴無知的解釋,似乎還出現在了某些當今所謂“國學大師”的文章裡,被一些人奉為經典,這類信口雌黃,淺薄無知的解釋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他(她)的古文化修養何在?治學精神何在?羞恥之心何在?

結束語

  • 綜上所述,類似這樣的文化現象,那只是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慄,我們無法面面俱到。然而對於古人留下的文化藝術作品,我們無法指責他們的曲解,甚至南轅北轍的誤解。但作為一個現在使用這些成語的人們,儘可能溯本求源,不能做到謬誤止於智者,但也要儘量避免一些常識性低級錯誤。
  • 如是說:
  1. 批判的意義,遠不止於顯示漏洞,而在於揭開新的認識空間,和自己的方法論,客觀地以史為鑑,以人為鑑。
  2. 開拓性的、深刻的、建立在對被批判對象的徹底認識之上的批判,始終、永遠是可貴的。然而擁有並不斷踐行批判精神的人,至少是完滿的人。
  3. 歷史文化並不全是完美地延續經典,偶爾也會和我們開開玩笑,邊讀邊看,邊思邊想,這樣也挺好!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尊崇原創,不忘初心。自古讀書本難,行文不易;既然頭條有緣,文筆相見。如果您認可“兵法天下”,敬請贊轉分享,雅評留言】



兵法天下


衣冠禽獸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是個貶義詞,用來比喻品德敗壞的人。形容這個人表面上衣冠楚楚,像個正人君子,實際上內心陰暗。事實上,這個成語在誕生之初,並不是個貶義詞,反而是個人人羨慕的"體面"詞兒。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定是:

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 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所以,在那時候,衣服上能夠繡有飛禽走獸,是正規的朝廷命官才能享有的體面,普通的老百姓是沒有這樣的資格的。能夠穿著朝廷官員的服裝的人必定是別人羨慕的角色兒。

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們都知道明朝後期,我國的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設有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到明朝後期幾乎是無孔不入,加上宦官專權,吏治腐敗,整個官場從上而下人人自危,徹底拋棄了當初"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選擇明哲保身的官員還是好樣的,更多的官員沆瀣一氣,相互勾結魚肉老百姓,因此老百姓對穿著繡有禽獸衣服的官員越來越厭惡,於是,"衣冠禽獸"這個成語開始有了貶義。

"衣冠禽獸"這個成語淪為貶義詞,最早見於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構釁》一書中:“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穿窬”是竊賊的意思。 清朝小說家李汝珍也在《鏡花緣》裡寫道:"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這裡的"衣冠禽獸",和我們現在理解的意思是一致的,指那些外表衣冠楚楚,內心行為卻卑鄙無恥的人。

在明朝以前有個成語,和現在的“衣冠禽獸”的意思差不多,叫做"衣冠梟獍",這個詞出自宋朝孫光憲的《北夢瑣言》。"梟",是一種窮兇極惡的鳥兒,傳說它為了存活,不擇手段,不惜吞吃母親。"獍",傳說它飢不擇食,殺氣騰騰,居然咬死自己的父親。由此看來,很久以前,在我們的語言裡就有成語來形容道德敗壞的人了。

可見,我們的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中,會孕育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思,這就是我們漢語言的魅力。這不但給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而且要求我們一定不要望文生義,要學會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正確理解成語的意思。


石徑斜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說成了“皮匠”。諸葛亮和皮匠沒有可比性。

狗屁不通 :這個成語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狗要藉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身體的這個特點。“屁”是汙濁的象徵,後來用於形容文理不通的東西。

不見棺材不落淚 ; 本是“不見親棺不落淚“並不是見了任何棺材都要落淚;訛變之後有點莫名其妙了。

不到黃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項羽自刎的地方。烏江訛變成黃河,真實讓人無從解釋了。 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四川一帶方言中管鞋子叫hai子,因此被訛傳。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音變成雞和狗了。


三維世界投影


成語作為我國文化的一部分,堪稱源遠流長,然而在漫長的演化中,有的成語卻因為人們望文生義、誤傳訛傳,導致這些成語大大背離了原本的意義,甚至有些驢唇不對馬嘴。接下來,我們便來簡單盤點幾個被誤傳的成語:

1、空穴來風。這個成語出自於楚國宋玉的《風賦》,其中有“枳句來巢,空穴來風”之語。原文大意如下:楚襄王說,“風是天地間的一種氣流,普通而暢流無阻地吹送而來,不分貴賤高低吹到每一個人身上。你卻認為是我一個人享有的風,可有什麼理由?”宋玉回答說,“我從老師那裡聽說,枳樹彎曲的枝丫上會招來鳥雀做窩,空穴之處會產生風。鳥窩和風會根據條件不同而出現,那麼風的氣勢自然也會因為條件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從原文可知,空穴來風本來指的是“事出有因”的意思,比喻消息和謠言的傳播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結果卻被扭曲成了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

2、兩肋插刀。這個成語出自於《隋唐演義》,是由“秦叔寶為朋友兩肋莊走岔道”的傳說演變而來。隋朝末年,秦叔寶本在縣衙當差,縣太爺派秦叔寶帶領眾捕快前去捉拿“響馬”,而其中便有秦叔寶結交的江湖朋友。秦叔寶為了搭救朋友,先是派人暗中通知朋友躲避,後又在抓捕過程中故意帶領捕快在路過兩肋莊時走了岔道,結果導致抓捕行動失敗,秦叔寶也差點因此喪命。雖然同樣是指為朋友義氣而承擔了極大的犧牲,但“岔道”和“插刀”顯然有著明顯的不同,屬於明顯的誤傳。

3、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裡的“為”原為二聲,意思是“修養,修為”的意思,因此“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願意是,如果人不能勤於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然而, 這句話現在的意思變為了人如果不為了自己,那麼簡直就是天理難容,反而成為了自私的代名詞。(這個成語爭議較大)

4、無奸不商。其願意為“無商不尖”,原指古代開糧行、賣穀米的以升、鬥作為量器,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斗內隆起的尖,以保證分量準足。而在錢貨兩清之後,商家又會另外再拿出一些糧米,加在升斗上作為“添頭”,意思是讓利於買家,從而讓客人滿意。由於商家往往用這種方式來賺取回頭客,便有了“無商不尖”的說法。由此可見,該成語的本是商家讓利於買家的一種做法,本是褒義詞,結果傳到後來成為了商人奸詐的代名詞,成為了貶義詞,不過古代歷來重農輕商,這個詞語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

5、無毒不丈夫。該成語出自於關漢卿的《望江亭》第二折,其中有“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之語,原意是說氣量狹小那便不是君子,沒有度量那便不能稱為大丈夫。這個詞語的意思本來是勸說他人要有“度量”,結果卻變成了要成就大事業必須手段毒辣的意思。

6、狗屁不通。原為“狗皮不通”,由於狗的表皮沒有汗腺,因而在炎熱的夏天導致汗液排不出去,因此必須要藉助舌頭來散發熱量,這也是狗為什麼總伸舌頭的原因。結果最後因為石玉昆《三俠五義》中的一句“柳老賴婚狠心推測,馮生聯句狗屁不通”,導致該詞直接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原來說的是狗的生理特徵,結果最後變成了指責別人說話或文章極不通順。

7、七月流火。該成語出自《詩經·國風·豳(bīn)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句話中,“七月”指的是夏曆七月,“流”指的是移動、落下,“火”則指的是星象中的“大火星”。“七月流火”的意思是說,每當夏曆黃昏的時候,便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而此時天氣便也開始慢慢轉涼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本來是說天氣逐漸轉涼,提醒人們該準備冬天衣裳了,結果最後卻變為了形容公曆七月天氣炎熱。

8、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也被寫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出自於《三國演義》。這個詞語中的“皮匠”其實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三個副將的智慧加起來能夠抵得上或超過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這個成語的意思雖未發生變化,但“皮匠”和“裨將”顯然有著明顯區別。

9、不到黃河心不死。原本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也就是項羽自刎的地方。原本說的是項羽一路突圍到烏江,這才萬念俱灰,最終自刎而死。結果最後“烏江”被訛傳為了“黃河”,意思也變為了不到無路可走的地步不肯死心。

10、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個成語原為“嫁稀隨稀,嫁叟隨叟”,是因諧音訛化而來,其中“稀”為少年,“叟”為老者,古人的婚姻只能聽憑父母安排,兩人甚至在結婚前都不知道對方是老是少,是美是醜。所以等看到對方的時候,無論是好是壞都已成定局,只能認命。這個成語的意思其實也並未發生根本改變,但內容卻已經變的面目全非。

11、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該成語出自於《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說,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就是無後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至於現在這個詞語的意思,大家都應該知道了。

12、明日黃花。這裡的明日指的是重陽節,“黃花”指的則是菊花。重陽節賞菊,乃是民俗之一,古代的文人騷客便常在這一天相聚賞花,吟詩作文。蘇軾在《九日次韻王鞏》中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意思是說既然已經相聚了就不必急著回去,還是趁著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為好,等到明天重陽已過,不但人觀之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看了那過時的菊花也會犯愁的。因此,“明日黃花”比喻的便是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現在則多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這個詞不但意思發生了變化,而且極容易被大家用錯,很多人認為“明日”怎麼還沒有到,怎麼會過時,因此而將其用為“昨日黃花”。

如上所述,在成語漫長的發展過程當中,因訛傳而導致意思發生本質變化的成語並不在少數,而在今天,同樣有很多人望文生義而將成語用錯,久而久之必將導致更多的成語意思發生本質性變化,不可不警醒。


香茗史館


無奸不商,原是“無奸不商”是說古時候開糧行,賣穀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賣穀米每次都是把升和鬥堆的尖尖的,儘量讓利,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豈不是沒有好人了!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本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在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相對都較低,在終身大事方面,都是父母所決定,故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說法。嫁過去之後,不管他是乞丐,還是年邁的老頭,都不能夠有怨言。所以,就有了“嫁乞隨乞,嫁叟隨叟”的典故。隨著時間的推移,“乞”就誤傳為“雞”,“叟”則成“狗”,整體就成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表達的意思沒有太大區別!


天漢人家


我來講一個成語:跳進黃河洗不淨。意思就是說,一個聰明人偶然犯下錯誤,無論在心理上也好,還是在生理上也罷,總是覺得不舒服不乾淨,感到內疚。再說,黃河的水本來就是渾濁的,不清不乾淨,何必還要跳進黃河去洗呢?不是越洗越骯髒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