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狂想曲》——屬於你的一場自我找尋

在瞭解Queen這個樂隊之前,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遇見過這個樂隊。你可能在某個賽場旁聽到人們激動地高呼“We are the champions”,你也許也曾和朋友們一邊跺腳一邊拍手唱道“We will rock you。”這樣一支老牌搖滾樂隊,用經典穿越三十多年的時光,依然讓人腎上腺素上升。

我並不是Queen的歌迷,再次遇見Queen,是因為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2019年上映時,我聽到那首6分多鐘,有著強烈歌劇氛圍的同名曲。

音樂開始於一段平靜的自訴:

“I'm just a poor boy,I need no sympathy。(我只是一個窮小孩,我不值得同情)”。

然後向母親傾訴,懺悔:

“MaMa,just killed a man。(媽媽啊,我剛剛殺了一個人)”。

接著是眾神的審判以及歌者的辯護。

“Bismillah! No,we will not let you go.(以神之名!不,我們不會放你走。)”

金屬樂加入,似乎想表達一種英勇就義的無畏。

“So you think you can love me and leave me to die.(所以你以為可以以愛之名讓我死去)”。

最後鋼琴再次進入,

“Nothing really matters to me.(一切對我來說已經無關緊要)。”

似乎是一種屈服。

這樣豐富的表現形式徹底吸引我,到底是怎樣的境遇讓Queen的主唱弗雷迪(Freddie Mercury)寫下此歌呢?

《波西米亞狂想曲》——屬於你的一場自我找尋


於是我決定看這部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雖然這部電影在樂評人、影評人以及Queen的老歌迷中口碑並不好,他們都覺得沒有展現出弗雷迪以及皇后樂隊現實中的精彩,但是對於不瞭解他們的人來說影片卻是一次很好的切入點。


1

影片從弗雷迪作為一名小鎮青年加入樂隊開始,然後他們大紅大紫。爆紅後弗雷迪陷入對自我的困惑與對外界的迷茫,樂隊遭遇分裂,最後於1985年重組,影片以他們最負盛名的一場表演結束。

弗雷迪外形並不討喜,他不是典型的英國人外貌,膚色呈黃黑色,齙牙,樂迷們親切稱他為“牙叔”。可是他有著豐富的才情與嗓音,所以征服了樂隊的鼓手和吉他手,那時他們兩人一人學牙醫,一人學天體物理學。

《波西米亞狂想曲》——屬於你的一場自我找尋

1970年時他們還是校園樂隊,穿梭於各個校區邊的酒吧,收穫越來越多喜愛。弗雷迪覺得他們的樂隊可以走得更遠,於是帶著成員們一起去錄音室自費錄歌。而唱片行的人發現了他們的音樂,決定簽約,他們也正式給自己樂隊取名為“Queen”(皇后)。

很快他們正式發行專輯,參加電臺節目,BBC電視表演等,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搖滾樂隊。弗雷迪也向當時的女友Mary求婚。接著樂隊迎來美國巡演,走過美國一個個州,見過越來越多人後,弗雷迪訝異於他被如此多的人喜愛。


2

在這些喜愛面前,他開始思考他到底想要怎樣的愛。回國後,他們開始專心製作新專輯。弗雷迪希望獲得再次突破,想把歌劇元素加入搖滾樂。

他一邊思考自我一邊創作出聞名於後世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他把自己的困惑寫在歌中。

他們的爆紅是真實的嗎?能持續多久呢?他到底想要怎樣的愛?是來自於女性還是男性?如果是後者,是否需要得到懲罰?喜歡多人是否有違倫理?這些想法與慾望撕扯著弗雷迪。

隨著樂隊越來越成功,弗雷迪放飛自我,也與Mary分手。他在大別墅中夜夜笙歌,每天有各式各樣的男人女人,酒精與藥物,穿梭其中。他可以輕易獲得一份速食的愛,第二天晚上再換另一個人陪他入睡。

《波西米亞狂想曲》——屬於你的一場自我找尋

最終在身邊經紀人的慫恿下,他決定暫時離開樂隊,發佈獨立專輯。弗雷迪本以為他可以暫時從朋友及家人的愛中透口氣,沉浸於他每天的派對中,去尋找真愛。


3

而酒精、藥物與亂性只是加速撕碎他。終於已婚的Mary再次找到弗雷迪,再次見到Mary,弗雷迪才明白他有多麼想念以前的夥伴。

他喜歡的人他基本都會得到,而唯獨一個人拒絕了他,就是後來他的男朋友Jim。弗雷迪告訴Jim喜歡他。Jim說“我也是,但是等到你開始喜歡自己時再來找我吧。”

再次迴歸樂隊的弗雷迪,準備他們3年後第一次登臺演出,1985年的Live aid。這場演唱會是一次世界級的慈善募捐演唱會,有許多大師級歌手,也有當時很紅的樂隊。皇后樂隊在他們當中其實並不耀眼。


《波西米亞狂想曲》——屬於你的一場自我找尋

每個歌手或樂隊只有二十多分鐘時間。當皇后樂隊衝上舞臺後,第一首歌就是《波西米亞狂想曲》,那段誠懇的獨白從弗雷迪口中唱出,“MaMa,just killed a man。(媽媽啊,我剛剛殺了一個人)”。他殺死了過去的自己,他脫胎換骨。

他承認自己的多元,願意接受批判。不躲避真實的自己,也開始愛自己。

事實證明樂迷們沒有忘記皇后樂隊,而弗雷迪也沒有忘記自己,他們再次點燃所有在場觀眾和電視直播前的人們,音樂穿破利物浦體育館的上空。

在樂隊這場經典表演中影片結束。


4

看完影片後,我找到1985年現場視頻,開始明白樂迷們的心聲。弗雷迪在舞臺上是如此自信,演唱極度熱情,動作行雲流水。你能感覺到他在舞臺上燃燒自己,你能感覺到他的耀眼。

某一時刻,我們也如狂想曲中的小男孩,弱小又無助。我們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不值得被愛,裹足不前。

可是變故接踵而至,我們可能要背井離鄉,可能會丟失工作,可能被分手劈腿,生活持續暴擊。我們帶著哭腔,顫抖著“殺死”那個以前的自己,去做下那個艱難的選擇。

每一次選擇都是更加了解自我,選擇愛什麼樣的人,選擇從事什麼工作,選擇回老家還是繼續在大城市等等,我們會聽到別人說“你變了。”

確實我變了,只是不知道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這才是最糟糕的。當面臨眾神審判時,我們只能這麼告慰自己,至少這是自己做出的選擇,一切苦果自己承擔。

希望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能成為你瞭解皇后樂隊的起點,也能幫助你更瞭解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