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者”築起“暖心”防線 記我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干預專家團隊

黑龍江日報3月17日訊“心靈防護服”“醫心者”“救心丸”,這些詞兒來自湖北,表達著對黑龍江心理專家的敬意。在抗疫攻堅時期,170多名來自龍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崗位的專家、學者,志願加入湖北省戰“疫”前線心理熱線服務,為湖北防疫工作一線重點人群通過電話和網絡提供心理援助服務,築起了一道“暖心”防線。

“負責救治的病人病逝後,我感覺很失敗,不願意與別人交流,回到住處一閉上眼睛,腦子裡就不斷閃回病人病逝前的痛苦掙扎。”

“疫情馬上結束了,可是我卻高興不起來,情緒特別低落,開始時還想著早點回家,現在一點也不想。”

焦慮、乏力、失眠、敏感、多疑……在與我省支援湖北一線醫護人員的熱線聯繫時,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楊豔傑教授總是憂心忡忡,這些最美“逆行者”的心理狀態,讓她心焦。

使命使然。疫情發生後,楊豔傑肩負起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組長、省高校緊急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組長的重任,帶領170餘名心理學專家日夜幫著身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們再“穿上”一件“心靈防護服”。

幾十個日夜,團隊的每一名心理專家都十分用心的支撐著醫護人員的“心靈”,時時刻刻像親人般地加以疏導、呵護。

每天早上7點半到晚上11點,齊齊哈爾醫學院心理學副教授鹿鳳山一直忙碌不停,他要通過微信、電話、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對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新冠肺炎患者和醫護人員家屬等對象進行心理援助服務。

雖然不是奔赴疫區的“逆行者”,但他的工作卻給支援湖北的龍江醫護人員以及新冠肺炎患者很大的支撐,很多“前線”的醫護人員稱他是“醫心者”。

齊齊哈爾醫學院支援湖北醫療隊員中,有一名護士由於高強度的工作、高度緊張恐懼的心理、對家鄉的思念等原因,導致她嚴重失眠,心情煩躁。鹿鳳山通過正念減壓技術,幫助她放鬆下來,使其能夠正常入睡。這位護士還按照專家的輔導,有時間就上到《中國心理·手機》平臺上做放鬆冥想訓練,很快恢復了心理的平衡。

這個正在幫助廣大前線醫護人員的《中國心理·手機》平臺也是鹿鳳山帶領學校大學生心理學創業團隊開發的。平臺上的心理輔導專家包括齊齊哈爾醫學院8人,外請的專家11人,力求將全國最優質的公益講座、心理援助資源、自主開發的心理應用軟件等彙集到此平臺上,疫情期間,藉助這個平臺,鹿老師和他的團隊夥伴們對前線的醫護人員進行了心理幫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去抗疫前線支援的醫護人員為我們築起的是身體健康防線,而我們在後方能做的就是通過心理輔導為他們築牢心理健康防線。”鹿鳳山說。

不僅僅是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新冠肺炎患者也是團隊進行心理幫扶的重點。

一位不幸染上了新冠肺炎的患者,內心充滿了恐懼,又因為其家人感染病毒去世時不能送殯,心中充滿了遺憾。鹿鳳山輔導團隊的一位老師通過讓患者冥想與家人告別,用積極情緒輔導為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目前這位患者已經順利出院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實際上,龍江專家團隊實施心理危機干預的,遠不止援助醫療人員和幫扶患者,很多湖北的民眾,也會撥通我省心理專家的熱線進行求助。

“救心丸”是黑龍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巾英對心理援助熱線工作的定位之一。“為了能夠服務更多人,心理熱線為每一個人基本只能提供半小時的服務。”李巾英說,半小時裡,必須爭取完成對來電者的心理“急救”。

給李巾英打電話求助的人,大多是湖北的老百姓,他們有的是新冠肺炎患者,有的則是因為身邊有新冠肺炎患者,再加上曾經有過心理問題沒有解決,暴發了“心理危機”。

而李巾英在半個小時的通話中,除了要做好心理“急救”外,還必須要做好“危機干預”——識別和預防來電人員因為心理問題而引發的自殺等危機。從這個角度來說,李巾英等龍江心理專家也是疫情期間社會穩定的一顆“救心丸”。

湖北的一名教師曾給李巾英打電話。這位教師過去曾有心理問題,經過治療雖有好轉,但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這次疫情,讓她“舊症復發”,十分擔心自己的狀態影響到學生的線上教學。

半個小時,李巾英為她做了心理“急救”,也排除了這位教師發生“心理危機”的可能。剩下的時間,李巾英主要就是讓她看到身邊社會支持系統和自身的積極資源,讓她發現身邊的“小美好”,最終舒緩她的心情。

熱線不停,李巾英工作不停,白班夜班她都上。“不怕累,就怕幫不到來電的人。希望通過我們這些心理專家的傾聽與陪伴,讓來電的人能夠放下‘心事’。”李巾英說,疫情期間,她會一直接聽電話,像“救心丸”一樣,始終伴隨在有心理幫扶需求的人“心”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