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武漢的日子應該不遠了,這位北大醫生說了心裡話

離開武漢的日子應該不遠了,這位北大醫生說了心裡話

身著一襲白衣,他們是病人眼中的希望、是天使……脫下厚重“戰袍”,他們對父母有著怎樣的牽掛?對愛人有著怎樣的思念?對孩子有著怎樣的眷戀?對所見所聞有著怎樣的感動?對用心守護的病人又有著怎樣的真情……

离开武汉的日子应该不远了,这位北大医生说了心里话

3月15日 武漢

距離離開武漢的日子應該不遠了

昨天回駐地的路上,天氣晴朗,陽光明亮,道路兩旁的綠色植物重又充滿了生機,包括玉蘭花在內的不少花都開放了,可是,有些人再也看不到了……而且不少離去的人正值英年,更令人扼腕。這些黑色的、冰冷的數字提醒我們,這次疫情就是和平年代裡沒有硝煙的戰爭,是戰爭就會有犧牲,殘酷而又真實。

离开武汉的日子应该不远了,这位北大医生说了心里话

圖為李海潮

前兩天和剛入學半年的2019級臨床專業的學生在這個非常時期開了一次網絡會議,班主任邀請我和一位同事(現在應該叫戰友)向同學們介紹了這次醫療隊的具體情況,如何組建、來時面臨的各種問題、如何防護和救治等等。

整個過程中,因為傳輸畫面的數量限制,同學們中我只能看到作為主持人的班長的臉,一個年輕而清秀的小夥子。其他人則只能聽到聲音,也同樣是年輕的聲音。他們才剛剛踏入職業的預備階段,突然遭遇疫情爆發,都只能呆在家裡等待復學的通知。很高興,同學們並沒有浪費這些“閒”下來的時間,他們遵守隔離的要求,在家中學習、鍛鍊身體,也對疫情和大夫的職責進行了積極的思考。

末了,我遵照班會的要求進行總結。

离开武汉的日子应该不远了,这位北大医生说了心里话

圖為李海潮

我想,作為醫生這個行業的未來從業者,他們肩負著我們這些老師們的期望,乃至整個行業和國家對醫療衛生事業未來的期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應該是對自己有要求的人,不辜負這個時代,不辜負自己的使命。

如果說以前我們的臨床醫學教育更多地是學習醫學知識和技能,那麼現在所經歷的這次疫情要求我們,必須從整個醫療衛生體系、從健康中國的大框架下思考問題。除了關注醫生治病救人的專業能力,我們需要從整個國家乃至全球的視野思考相關的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制度、醫療和科研的關係等等問題。

离开武汉的日子应该不远了,这位北大医生说了心里话

圖為李海潮

只有結合目前現狀和問題進行嚴肅而深刻的思考,我們才不會白白經歷這樣的災難和磨礪,所有的犧牲和所付出的代價才能變得更有價值,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才有可能變得更為強大。

最後,對於每一個人,在經歷了這次疫情之後,大家會怎樣看待生活。在生與死麵前,很多以前看似重要的東西都顯得無關緊要了,嚴峻的現實幫我們看清了生活的本質。

离开武汉的日子应该不远了,这位北大医生说了心里话

圖為李海潮和同事們

作為未來的醫生,希望同學們更加熱愛生活、珍視健康和生命。當然,經過刻苦打造的精深專業知識和技能會使他們保持醫生的理性,就像是能在關鍵時刻,保護普通民眾安全撤離出層層封鎖線的特種兵。

但是醫學決不僅僅只是知識和技術,它還是一顆會愛人的心、會給病痛和危難中的患者以安慰和激勵,而這些對於危重症患者很可能生死攸關。

离开武汉的日子应该不远了,这位北大医生说了心里话

圖為李海潮和同事們

多一份堅持下去的忍耐和努力,多一份對生的渴望,就多一份活著的希望。在平常的日子裡,我們或許感受不到,醫學的人文精神原來有著如此強大的力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才會與人為善,內心才會變得柔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患者的焦躁和絕望,才能更深刻地體會他們的無助與痛苦,理解和體會到這些,才能夠真正感知醫學的價值,才能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

我情緒略顯激動地說了很多,期待能和這些未來的醫生們產生共鳴。薪火相傳,他們就是醫療這個行業的未來。

第一期:我一定是眼睛太小,才存不住眼淚

第二期:給我逆行勇氣的,正是當年的你

第三期:希望一場大雨沖走所有不幸

第四期:有你們在的航班一定是飛往春天的航班

第五期:我是“男”丁格爾,男人的肩膀能扛下所有

第六期:武漢“星星”、北京“月亮”和“太陽”媽媽

第七期:看不清你的臉,想知道你的名字

第八期:櫻花開了,但您卻爽約了

點擊查看↓↓↓

离开武汉的日子应该不远了,这位北大医生说了心里话

策劃:汪金福 孫志平

監製:田朝暉 幸培瑜

統籌:魏驊 吳煒玲

李放 林苗苗 樸文琳 王朝

設計:康薇

播講人:陳兵

執行:新華社“聲在中國”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全媒體編輯中心、音視頻部、北京分社

中國移動咪咕公司

聯合出品

薪火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